中小学建筑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马尔康地区为例
2016-01-28重庆大学艺术学院648800
刘 璇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648800)
中小学建筑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马尔康地区为例
刘 璇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648800)
随着全球化现象的不断蔓延,现代化的思潮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人类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地域特色消失的现象。在建筑设计领域,现代建筑的模式成了当代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形态,现代建筑强调打破传统,这种形态对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是致命的。现代建筑无视历史,放弃固有文化的做法,造就了千楼一调,千街一貌,千城一色的危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现代建筑的背景下地域主义建筑逐渐呈现出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趋势。
地域性;嘉绒藏族文化;传统建筑;中小学建筑
中小学建筑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形之一,但中小学建筑形象受现代建筑的影响较多。在一些民族地区,教育类建筑的现状是追求现代建筑手法,形成了与地域特色不协调的建筑形象。在此基础上,以探讨川马尔康地域性文化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为例,研究中小学建筑对延续嘉绒藏族特定历史、地方风格和特征的意义。
中小学建筑融入地域性,是指中小学建筑从当地文化中提取设计要素,从一个地区的民族风格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通过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融入地方感情与特色,体现出特殊的设计内涵。但从意义上来说,这种地域性的表达并不是一味的仿古与复旧,在保留地方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更要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在地域性表达的同时,设计依旧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作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中小学设计的功能主义需求。在马尔康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语汇,结合自然资源与环境,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风格。地域性元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马尔康地区地区以具有嘉绒藏族特色的建筑为主,嘉绒藏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因为民族文化和土司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嘉绒地区的建筑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建筑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开窗较小,修建的材料多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石材、木材为主,在建筑的色彩上,体现着地域独有的信仰和精神追求。马尔康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性地区,特别是马尔康的西索民居、卓克基土司官寨早已成为了马尔康的标志性建筑。
嘉绒藏族建筑的选址一般在高山上,周围树木浓郁,建筑依山起势。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嘉绒藏族多样的山地聚落形式。在马尔康地区的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应以传承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为主,比如在建筑的布局空间上,采用当地传统的聚落式布局特征,从整体的空间聚落形态出发。根据马尔康地区的平面形态提取上,可以分为内聚型空间、沿河分布的线性空间、自由式的组团空间。内聚型在马尔康地区以西索藏寨为例,体现出了在山地建筑群的营造上,最大化的有机组合,合理的利用了基地条件。内聚型反映出了平面几何式构型的美感,将建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的突出。在内聚型的布局中,中小学建筑可将主体的公共建筑作为核心,比如教学楼、实验楼,其它的功能的建筑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在四周分布。内聚型的布局形式体现出内向的秩序感,并与中小学的设计中的常用布局相统一。在我国教育建筑的设计中,平面构型讲究秩序感与美感的统一,建筑群布局以师生的体验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将主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礼堂等不同的建筑合理的组织规划。与内聚型的设计思路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将主体建筑至于中心,可以使交通便利、流线清晰,可以较好的处理人流的分流问题。也使师生在校园中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除此之外,沿河的的布局呈现出线性布局趋势,这种布局多用于民居,有着依山傍水的独特氛围。网络型型布局特点是“依山势而建,逐阳光而居”,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错落的形态。而部分地区建筑由于深居谷中,不利于建筑物的采光。所以中小学建筑提取当地内聚型的布局形式,不仅与当地传统布局相呼应,同时体现了聚落式的特征,体现了乡土价值观念。
嘉绒藏族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建筑语汇。体现在依山恃坡、石墙、鲜艳的色彩、碉楼等方面。在马尔康地区,独特的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在这一地区,墙壁采用当地的石材,并且墙体采用独特的收分式手法,有下至上呈现一个斜线的形式。墙体厚达一米,采用当地的石材砌成,墙体作为承重的核心,下宽上窄的形式,加上内部的横梁作用,增加了一定的稳定性。外墙的颜色以当地的大地色作为基调,体现着质朴的美。建筑采用粗糙的石材,形成了独特的感受,体现着粗犷的美。这一地区的门窗独具特色,门上有着彩绘的木构件,绘有吉祥的图案,如吉祥八宝图中的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海螺、法轮、吉祥结、胜利幢,还有羊图腾、海螺图腾。窗的周围通常以白色涂料饰面,两侧形成弧形或是呈梯形,窗框是木质的,会彩绘吉祥图案,民族特色很浓,并且窗户的设计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特点,出挑的屋檐使强烈的光线无法进入室内,保证了室内舒适宜人的温度。并且无论是窗还是门,檐部都会出挑,并且内檐错落,主要由于高原地区强烈的日照,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在石墙上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光与白色涂料的交织,使门窗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在这里也可以见到以白色、红色、黑色饰面的建筑。但是民居一般多用大地色与白色。嘉绒藏族有着白石崇拜的信仰,这也来源于他们对白色的热爱。洁白的云和高原上的雪山让嘉绒藏族的生活充满着神秘和美丽。环境的影响让白色成为他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信仰寄托,所以在马尔康,白色代表了吉祥。洁白也给予人以一种圣洁的心理感受。这种白石文化是藏族人民对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愿。嘉绒藏族的建筑细节也刻画出了他们对生活质朴的追求,这种从心理出发的设计,加上高原明亮辽阔的美,无意的形成了净土的氛围。也产生了建筑中独树一帜的藏式风格。独特的门窗、石墙的收分、五彩斑斓的木制构件上的彩绘、洁白的玛尼堆以及民居阳台上的一排排花卉,从这些建筑形式中,让我们感受到纯净的净土氛围。这种美好的文化特质和传统地域建筑的精华都可以运用在中小学的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赋予建筑者情怀与灵感的源泉。在设计中一方面考虑如何体现独有的文化气质与内涵,另一方面考虑如何体现了地域情感。在中小学的设计中,空间细节的情感化设计尤为重要。教育建筑有着独特的使命和服务人群,马尔康地区的中小学设计应体现出对师生的情感关怀,校园建筑作为教育物质载体,对于师生的精神关怀越来越重要,而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让地域性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对文化传统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师生的情感体验,中小学建筑不仅是作为审美的对象,还作为容纳人活动的场所,是被人感知与体验的场所,作为建筑者,我们的任务是创造富有精神意义的场所。从而体现出嘉绒藏族建筑中所包含的独有的幸福感与亲切感,让使用者享受其中。建筑可以成为另一个层面的情感依托,体现出人文精神。
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建筑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点,让中小学建筑真正的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现代式的中小学建设往往是从满足基本的教育功能出发。而现代式的建筑在地域特征强烈的场所应该做出让步,比如在马尔康地区,设计应该充分提取当地特有的空间形式,比如街道、天井院、错落的阳台、中庭空间等,这些地域建筑中萃取出的空间形式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的空间形式,还能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流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创造更多的外部空间,让师生从体验校园空间出发,享受空间的同时体验良好的功能,这也适应了当代全面化教育的特点,让校园空间变得富有生命力。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也是极为重要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让使用者享受其中,比如校园中的舞蹈教室与外部的小广场相联系,将锅庄舞引入校园活动中,无论是用于大型活动的“大锅庄”还是用于活动的“小锅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空间上的满足。中小学建筑的设计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手法达到情感关怀会赋予建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空间与当地地域特色产生呼应,就会有效地延续空间的历史记忆,将原来的地域肌理延续在新的校园建设中。在设计校园空间时,更多的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是一种关怀,让青少年在校园获得良好的体验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考虑地域性的意义在于让体验者在空间中获得亲切感,这也是一种场所精神的表达。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除了教学楼外,还应有错落的小建筑群和室外运动场等,给课内课外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满足学习空间、交往空间和活动空间的需求。这体现了场所精神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中小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和人文氛围。体现出空间的多样性及其与历史的延续性。学校建筑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更应该从嘉绒藏族的文化出发,体现一片土地、一份文化的独有内涵。
嘉绒藏族建筑是独特的,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情感,在嘉绒藏族的土地上,把握信仰与吉祥的永恒主体,延续这份独特的文化特色,将中小学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入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建筑作为一个城市中重要的文化体现,可以成为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教学建筑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中小学建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建筑形式,这种继承不仅仅体现在表象上,也体现在空间上,让地域性教学建筑获得其特有的建筑空间模式和表现形式。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中小学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文化需求,那就是满足基本的空间功能的同时考虑民族性、文化性,保留地方特色,倡导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不仅是延续了文化,也延续了嘉绒藏族的美好、神圣的信仰。尊重地域性,注重空间的情感化设计,让空间来成为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1]孙俊桥.城市建筑艺术的新文脉主义走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
[3]胡佳.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J].浙江工艺美术,2003(02).
[4]郑溪.文脉主义的建筑和城市 [J].云南建筑,2008(02).
[5]杨正道.富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中小学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