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圆美”意识与文化精神

2016-01-28王培娟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50002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圆形绘画精神

王培娟(山东财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50002)

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圆美”意识与文化精神

王培娟(山东财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50002)

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自古以来形成的圆道观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柔润和谐、运笔通畅、气息流动、境界浑厚的“圆美”意识在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中皆有体现,其中折射出阴阳和合、生生不息、圆融饱满的中国文化精神。分析这种“圆美”追求的精神内核,探究“圆美”意识中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将有利于华夏文化品格的发扬光大。

书画艺术;圆美意识;阴阳和合;生生不息;圆融饱满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典圆形审美文化研究”(编号:13YJC760080)的阶段性成果。

一个民族审美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心理积淀和文化传承。日出日落、寒来暑往、气象更迭让华夏古人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了天与地,也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说。但是,正如古书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主执圆,臣处方”2,或许是因为天和地相比更显得博大而高远,古人认为“天圆”比“地方”更重要,因此,本文笔墨也更多地用在了“圆”的话题上。由于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天”特别崇拜并且认为天的轮廓是圆形的,由此形成了圆道思维观念,或者叫圜道思维。这种圆道思维模式对华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由此形成了“以圆为美”的意识(简称“圆美”意识),书画也不例外。

一、“圆”的内涵理解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必然是在感知事物形式的基础上融入想象、情感并进一步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圆”的内涵也要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看待。从形式上看,平面几何学通常把圆看作由一系列与固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圆心到圆周的距离是半径。在圆周上,由一点穿过圆心到达圆周另一点的距离为直径。从这里可以看出,圆的任何一条半径都相等,任何一条直径也相等。直径可以把圆分为两半,而这两半也完全对称。提出“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说法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所以如此崇尚圆,正来源于这种图形所显示的数量对称与和谐。与之不同,中国古人对圆的推崇来自于对天体呈圆形的理解,“浑天说”“盖天说”可为证明。这些形式特性使圆具有了光滑、无棱角、对称、均衡、运动的意味。华夏先人在制造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和其他工艺品时都注意到了圆形的运用。比如福建客家的圆形土屋、建筑物上的圆形瓦当、剪纸雕刻中的圆形团花图案,等等。

进一步考察,圆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方面,更在外观形象的积累中沉淀下来,由“具象”化而为“抽象”进入引申的内容层面。圆形图案的对称平衡性使圆具有了和谐、融合、适度的意味(有关词汇如圆和、圆融);同时,圆是由曲线所构成,而曲线带有运动感,这样圆又引申出运转无碍、宛转流畅之意(如圆转、圆通);再来看,在周长相等的所有平面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圆形,由此圆还具有了完备、周全、饱满之意(如圆满、圆浑、圆熟)。

综上所述,“圆”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圆润柔和、均衡和谐、流转通畅、完满全备等多种含义。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圆美”意识,也多从这几个角度考察。

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圆美”意识

(一)书法之圆转通畅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华夏文明孕育出的一门具有独特特色的艺术种类,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早期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保留了日、月等自然界中的圆形物象,不过更重要的是,书法更强调书写时线条笔势的圆转通畅。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和现在的钢笔、圆珠笔等工具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它由动物软毛作为笔头,其头部圆而尖,蘸墨后质地柔软又有韧性,书写时可以根据用墨的多少、手腕用力的强弱及转合来灵活改变笔画的方向、粗细、顿挫等。汉字书法“五体”篆、隶、草、行、楷虽然风格差异很大,但是由于都是用毛笔,每一个笔画还是柔润而乏有棱角的。其中“篆书”的结构、运笔最能体现圆的特性。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书论家,例如宋代的倪涛,明代的丰坊、项穆,还有清代的何绍基等人,评论时喜欢使用清圆、圆厚、圆齐、圆通等用来描绘篆书的圆美。篆书往往引笔而书,运笔自如流畅;笔画缠绕回环,婉转而圆通。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尤精小篆,在钻研秦代李斯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玉箸篆”的独特风格,其文字笔画就像玉制的筷子一般光滑润泽,圆匀流畅。篆书之后隶书出现,汉字开始趋向于变圆为方。不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框架结构虽然大致为方形,但仍然多多少少地保留了早期篆书圆笔的运势,有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圆曲生动的波挑笔画。所谓“波势”“挑法”,是指用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再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划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如此字形显得波动有变化。草书和行书多用连笔、圆笔,书写时如流水一般,生动活泼的气息跃然纸上。艺术家依顺自己的性情而笔法变化多端,艺术的张力大大增强。正如唐代张怀瓘所言:“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3除了运笔的圆转之外,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是内在的气息流动也呈现圆的特点。书法要想写得有神,更讲究气的贯通圆转。点横撇捺等笔画的连接、字与行的转换,使书法作品迂回趋动,血脉相连,周流畅通。每一个字似乎前后顾盼,似断又连,如同串珠。整体上则奔放大度,一气呵成。

(二)绘画之圆浑流动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自成一套美学体系。与西方的素描、水彩、油画画种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凝聚着华夏艺术家长期以来形成的绘画经验及审美观念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圆美”意识在其中也有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强调气韵的贯通和意境的圆满。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列在绘画六法的首位。“气韵”和“圆”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气韵生动”所强调的气脉周流动荡,与“圆”的流动运行是一脉相承的。清代黄钺谈论绘画的“圆浑”时说:“画亦造化,理无二焉。圆斯气裕,浑则神全,和光熙融,物化娟妍。欲造苍润,斯途为先。”4从这一描述可以看出,黄钺认为在圆浑品格的作品中,绘画中的具体形象能够融入意境之中,自然而浑然一体。这种境界仿佛神来之笔,气势充足而神韵备全。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还有一个引人注目之处,那就是画面能很好地处理高低、远近、前后的关系,打破空间限制,做到欣赏视角流盼圆转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圆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自然审美“畅神”观的兴起,山水风物渐渐成为画家关注并摹画的对象。为了打破山水画平面空间的局限,中国画家创造出“散点透视”技法。它不像西方惯用的“焦点透视”那样只局限于一个固定位置,而是以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和情感反应来组织画面,视角随时更换,把本来空间跨度极大的各种景象巧妙地安排在一幅气息生动、纵横捭阖的画面中。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不必将视线聚集一点,而是到处游目周览,景物悉数呈现眼前。观赏者的视线如同上下翻飞的鸟雀,在自由翱翔和俯视仰察中体味山水的无限神韵。此时,欣赏者的视线是迂回圆转的。我国古代绘画有许多优秀作品,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散点透视法制造出以有限体味无限的感觉。宋代画家郭熙创造了绘画“三远”的说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后来画论家韩拙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阔远、迷远和幽远之说。如何达到以上所述的诸种“远”境呢?移动、减距式的散点透视是关键。绘画焦点不是固定的,欣赏的视野便可放远又及近至眼前,从山底仰观山巅,然后再将视线推回,如此反复回环,大大加强了景深的厚度和层次感。中国传统画家正是擅长利用“圆”的周流运动特性,进行空间营造和物景布置,便将高低起伏、远近大小不同的事物尽收一体,创造出圆劲饱满、神韵具足的境界,被中外艺术家啧啧称赞。

三、传统书画“圆美”意识折射的中国文化精神

(一)阴阳和合的和谐精神

中国古代书法家、绘画家追求“圆美”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土壤中形成的太极思维、宇宙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和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思维传统是逻辑思辨,强调二元对立;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周易》出发的圆形太极思维。《周易》的阴阳鱼太极图中,可见阴处有阳,阳处有阴,阴阳辩证合一。而圆形思维方式也是把事物看作一个贯通和谐的整体,更重视事物阴阳的对立统一、首尾相续。它从整体和综合角度去研究问题,一方面看到事物的差别性和对立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对立因素在整体大圆中的统一性。在书法艺术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运笔还是用墨,无不体现出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和谐。书法从章法安排上看有疏密、松紧、虚实;笔路运动上有纵横、动静、往复;篇幅结构上有开有合、有整体和局部;运笔上有轻重、快慢、藏露、曲直等。传统绘画艺术也是如此。除了结构安排等和书法一样有两面性,绘画在用墨上更是有浓有淡、有干有湿;色彩搭配上有黑有白、有明有暗、有冷有暖、有对比有调和等等。但是,这些看起来对立的要素并不互相冲突,完全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幅纸面上。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和谐搭配,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内涵也更加深厚和富有韵味。这种正反对立因素的圆合,与中国儒道文化精神也是相通的。儒家文化讲“中和”“中庸”,并不反对对立面的存在。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讲自然之道的运行规律,也是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圆是一种富有动感的形态,象征着生命和艺术的活力,新的事物皆在在这圆转流动中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结构圆转和形式变化决定了艺术的灵活性和对生命不息的追求。笔墨的浓淡、运笔的提按、滑涩、急缓皆随性挥就,展示个体独有的生命情致。虽然书法和绘画会受到固定平面的范围限制,但是由于结构处理得当,能够彼此映带,仿佛有限的空间形象具有了畅通无碍的宇宙气脉,便可以从一笔一画中展现出生命的圆足,反映宇宙运行与天地造化的绵延不绝。创作者和观赏者也可以超越常规视觉经验的羁绊,身心徜徉沉浸其中,进而感受宇宙的生命跃动,澄澈自己的心灵。“生生不息之谓易”的《周易》文化精神被融汇到书法和绘画艺术之中,显现出气息流转的圆通之美。流畅灵动的圆美精神和运转不息的宇宙生命精神包容契合,表明中国的艺术生命精神不是僵化的,而是充盈流动、生机盎然的。这种圆境借助跃动的线条而贯彻四方,画面处处涤荡着蓬勃流动的宇宙运行气息。因此,中国书画所呈现的境界不仅仅是对视觉形象的记录,也是对宇宙人生、自然生命的全方位关照和感悟。“在生命哲学思想根基上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以气为动力,以和为美;从‘气’到‘和’都贯穿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良传统。”5此话不无道理。

(三)浑化饱满的圆融精神

中国艺术的思想之源离不开儒道禅思想。三种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其中一点就是追求圆全、圆融的精神。儒家在谈论艺术的功能时,总是强调美善相乐,注重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个体与社会追求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圆全”;道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天地之道,在虚静无为的心境中实现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的浑化境界,这是一种“圆浑”;而由印度佛教转化而来并被本土化的禅宗,抛却了对佛陀、如来等异己人格神的崇拜,强调“识心见性”,打通主体感官与内在悟性,借助顿悟实现“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的境界,这是一种“圆成”与“圆融”。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家也一直在向这种“圆境”努力。艺术家不断地在艺术技巧和表现内容方面进行革新完善,使书画作品不落窠臼,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面貌。无论是笔墨的运用,还是线条的腾挪,抑或字体画面的结构,皆与内在的感情与感悟统一融合。他们也不断地调理自己内心境界的虚静与平和,于是作品自然而然实现一种澄澈圆融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圆融精神已经融入了华夏文化骨髓之中。在这种澄澈的境界里,艺术家能抛却万物的羁绊,进一步获得内在心灵的净化,全身心地去感受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语

我们这里讲的“圆美”精神的要义在于“圆”的流动、运转、包容、和谐、备足、圆满等特性方面。随着中西艺术的不断交流共通,我们的探索与研究也逐渐走向圆形螺旋上升式发展。旧有的太极圆形理论多多少少带有循环、封闭的缺陷,但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进步和文化创新也会不断吐旧纳新。“圆美”倡导了一种变动不居、不断生成的精神,在其运转中将有所提升,这是具有进步性的。总之,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圆”是富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始终把握它的灵魂,努力实现审美超越,使艺术的研究和创作蒸蒸日上。

注释

1.朱熹注.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6.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71.

3.张怀瓘.评书药石论[A].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343.

4.黄钺.二十四画品[A].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442.

5.聂振斌.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1.

王培娟,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

猜你喜欢

圆形绘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