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留白”之美
2016-01-28刘凤林商洛学院艺术学院726000
刘凤林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726000)
论中国画的“留白”之美
刘凤林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726000)
中国画中的“留白”,它是绘画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在论述中国画的“留白”之美上,先从其内涵上分析,而后分别从其渊源、构图的形式美上进行了分析。在中国画的画面形式美表现上,只有合理巧妙地处理好“留白”,才能使画面产生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效果。
中国画;留白;形式美
国画,又名中国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留白”作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古以来研究者颇受关注和讨论。例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到的“高”与“远”之境实现之法,清代张式《画潭论画山水》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等,证实了中国画的“留白”可见一斑。中国画的“留白”是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1。
一、中国画“留白”的内涵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很早就有“留白”的说法,发展到今天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从古今美术史论研究来看,“留白”从内涵上来深入分析,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留白”主要体现在古今的文学、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多个领域,通过比喻、夸张、想象等多种表现方法让观者产生无限联想。例如文学中提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发三千丈”“愁肠寸断”“望穿秋水”这样的诗词2,不仅让人充满想象的空间,还能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感情。狭义的“留白”具体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体现在构图形式传达出画面主题的表达上,在画面整体如何“经营位置”的巧妙合理“留白”,该部分承担着丰富画面意境与延伸空间等多重功能。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传统的“留白”均不是一种简单的空白,也不是绘画中简单的闲置空间,纯粹的纸张空白,并不能体现绘画的意境美,而真正的“留白”则都是画家的有意行为,即为了彰显画面的特殊效果而故意为之,是绘画创作中传递美的一种方法。“留白”是以“虚实相生”从而表达出观者无尽遐想的一种境界,是画面更富有层次感,更突出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构图手段,是画家对画面物象的一种特定安排,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白”的形式美则是画面产生气韵生动,正因为这样,“留白”才能够成为中国画构图的独有艺术特色。
二、中国画的“留白”之美渊源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以虚空传递丰盈。它和书法中的飞白,文学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园林中的漏窗、月洞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产生优美的意境从美学上最早出现在道教一派。老子《道德经》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却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这种文学上的美描述上是具体的,实际则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仿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说,虚比实更真实,如果万事万物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没有虚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他提出的虚和实的问题正是哲学宇宙观的问题,也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这种世界观体现在美学上,就要求虚实结合才能体现出“留白”之美,也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大天世界。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就是世界万物的虚、实结合。无论道家,还是庄子都着重于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蕴。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赞盛唐诗的妙处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种意蕴的形象表达。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在《艺境》中指出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在绘画艺术上正是对“留白”的深刻理解。中国画很重视“留白”,“留白”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思想,中国画中的“留白”在画面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又如书法中的“笔断意不断”,乃是笔墨涌动,交错相生,寄托了画者的深厚之情,不仅传达了画中物象的情致,更赋予了物象之外的深意,也正是中国画的神韵之所在。
三、中国画中的“留白”构图形式美
“留白”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符合中国人的儒家思想,谦虚之美,所以“留白”升华出来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空灵的思想境界。王石谷和恽南田对《画鉴》的评述中说过:“画之空处, 全局所关”3。
(一)“知白守黑,虚实相生”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知其白,守其黑”。中国绘画在“经营位置”上也非常讲究“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实际就是如何经营画面的空白,空白大小、位置和事物的表现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留白”在表现形式美上就要求画者对画面通盘考虑,处理好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关系,做到断而不离、分而不散,笔断意不断等,使其画面气势连贯、和谐统一。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画者喜欢“布实”“布黑”,却很少思考如何“留白”,而中国画对“虚”的应用到了极致,促使人的思绪无限想象4。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5。在作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处理许多大小各异的空白,而处理好画面中的虚实、疏密、聚散的关系,就是要做到“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没有画面中的“留白”也就不能体现出实处,处理不好“留白”,实处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画面就会没有气势,缺少了意境之美。
(二)“计白当黑”
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过“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6这段话就是绘画中提到的“计白当黑”,布白要求处理好整个画面的关系,每一个布白要服从画面构成的形式美,黑与白、虚与实是共存的,也是反映美学中的形式上,反映在画面上,是绘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画的留白需要“意在笔先”,不是琐碎的、凌乱的黑白相间,每一次布白,需要画者认真思考“计白当黑”,在绘制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白”与“黑”,使画面整体和谐统一。一幅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画面的整体感,要在整体中处理好黑白关系、虚实关系,因此“计白当黑”的和谐处理,不依靠表现的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这幅画画面的需要。
四、结语
“留白”的运用在中国画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不论从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从人物画中都能找到它的意境美。在中国画的画面形式美上,能合理巧妙地“留白”,则可以使画面产生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中国画中的“留白”形式美已经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接受。
注释:
1.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1):19.
2.唐玉玲.中国画“留白”浅析[J].民族艺术,2014(3):160.
3.吴金茂.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9.
4.李波.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芒种,2015(3):145.
5.傅强.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福建论坛,2008(10):212.
6.蒋高军.试谈中国画的空白[J].甘肃高师学报,2002(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