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2016-01-28成都工业学院610000
柳 默 (成都工业学院 610000)
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柳 默 (成都工业学院 610000)
摘要:中国现代工业设计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有着明显差距。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但成就突出,更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借鉴,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精神品格、视觉元素以及评价体系灵活运用于现代工业设计,让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根、设计之源,我们的现代设计才有可能在未来枝繁叶茂。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中国文化;民族特征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工业产品的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成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现代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下为适应批量生产而实行的劳动分工的产物,主要研究产品的实用性、产品的审美以及产品的环境效应等。现代工业设计融合了现代科技与现代艺术,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性需求,还要在充分发挥工业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以富有时代精神并与环境协调的审美形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使人们在使用工业产品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现状
中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晚,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更晚。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与西方文化的隔膜,导致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与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首先,企业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许多中国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就是在产品外观上推陈出新,以产品外观的新颖作为拓展市场的主要手段。这种对工业设计认识上的不足,严重影响力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环节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很多企业更多的是对别人的产品进行抄袭与仿制,使中国工业设计几乎沦为“山寨”的代名词。
其次,缺少工业设计的中国标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工业设计一直处于西方工业设计的标准之下,一些设计师为了赶上所谓的“国际潮流”,不得不脱离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与审美观念,去迎合西方工业设计的标准,导致某些产品的设计虽然被誉为有国际风范,却不被国内的民众所接受。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制定具有东方文化内涵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标准迫在眉睫。
近些年,随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文化艺术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也开始了对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借鉴、融合、创新,以期实现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民族化。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从日用器物到建筑装饰,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从现有的文化遗址的发掘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工艺美术的创造。无论是河姆渡文化还是更早一些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不少玉器,尽管这些玉器大都器形简单,但都采用琢打磨光,体现了先民的审美观念。而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彩陶则更有力证明了中国先民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商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极大的进步。青铜工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工艺。不但拓展了工艺美术的范围,还从造型、纹饰等方面丰富了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以花纹为例,在制陶工艺的鱼纹、鸟纹的基础上,出现了象纹、夔纹、兽面纹、环带纹等花纹,显示出更加鲜明的厚重质朴的艺术审美特征。
先秦至汉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诸子百家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追求碰撞、交织、融合,也带来了艺术风格的转变,厚重质朴被活泼奔放所代替,在陶瓷、丝织和漆器等的制作工艺上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汉代,镶嵌、鎏金、彩绘等装饰手法被更多运用,器物的审美功能被进一步强化。
魏晋时期,受政治的影响,平和冲淡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也明显倾向于平淡清静,趋向于通过器物设计反映内在人格,在青瓷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一趋向在后期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也全面发展,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技艺水平都超越以往。唐代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整体呈现出富丽宏博的气质,体现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特征。
宋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熟期。以陶瓷工艺为例,一是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名的窑厂遍布全国;二是技艺提升,出现了釉里红、青花这样工艺更加复杂的品种;三是形成了统一的、比较完美的范式,把瓷器的制作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是民族文化的充分物化。
来自北方草原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为中国的工艺美术注入了豪放粗犷的风格。随后到来的明代,因为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继承前代美学追求的基础上,工艺进一步完善并程式化。如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的明代家具,由于文人参与了家具的设计,其设计之精巧,制作之精良,体现古雅、精丽的艺术风格,既是工匠精湛技艺的表现,也是文人审美情趣的外化。
清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工艺美术的门类完善,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以彩釉为例,嘉靖时有五彩,万历时有描金五彩等。而清代新创的有粉彩和珐琅彩,粉彩柔媚鲜艳,有工笔画的效果;洋味十足的珐琅彩的运用,则将中西风韵集于一身。清代工艺美术在继承前代的优点外,也将自明代以来以技艺取胜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以至于工艺美术的风格日渐矫饰繁缛。审美性与实用性日趋背离,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走向落寞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特征
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了独具的东方色彩的民族特征,具体表现为:
1.天人合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十分重视实用与审美、外形与精神、材料与技艺等方面的关系处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的造物呈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在中国的瓷器制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2.隐喻象征。中国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国家,在工艺美术上表现为注重造物的隐喻象征来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即在发挥器物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外,还将器物与一定的道德伦理的规范联系起来,借助器物的形体、色彩以及纹饰等隐喻象征道德伦理观念,如中国特有的众多礼器,便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物化。而来自民间的工业美术在造物上更多包含吉祥美满的象征寓意,如传统家具上的木刻与纹饰。
3.自然之趣。随物赋形,因材施艺是中国工艺美术造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充分利用原材料自身的质地、色泽、形体等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使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天真自然的情趣,在玉石制作中表现突出。
4.巧夺天工。在工艺技术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直追求工巧,即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工巧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一是去除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如玉石制作;二是精雕细镂,尽显奇绝的审美情趣,如微雕制作。
四、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借鉴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在传承和创新中持续发展的,这使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本就落后于西方工业设计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在一开始便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落后带来了整个行业的焦虑与自卑,促使我们的现代工业设计背离传统,极力向西方学习,其结果是既失去了工业设计应有的民族特质,又因文化的差异和隔膜而学得肤浅。
今天,中国风范正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风行,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也应顺势而动,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借鉴,增强现代工业设计的民族性,这也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一是“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的传承。“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炼的表达,是传统造物的理想境界。秉承“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将工业产品的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民族化的必由道路,也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根本目标。
二是传统工艺美术视觉元素的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许多造型、图案、纹饰、色彩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意蕴和象征寓意。以图案为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有许多意韵丰富,寓意深刻的图案,如龙的图案、凤凰图案、祥云图案等等。广为称道的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便运用了传统的祥云图案。这些视觉元素既能增强现代工业产品的民族特色,又丰富了产品的精神内涵。
三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业设计的进步首先是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在于踏踏实实的钻研精神。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去除今天在工业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浮躁与抄袭,踏踏实实地研究产品,提高技术。当然,这也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能真正理解工业设计的内涵,给设计师们充足的资金和时间。
四是借鉴传统工艺美术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厚重质朴商周气度,还是开放自信的盛唐风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是传统文化的在工艺美术上的呈现,又是传统工艺美术能够历经千年持续发展的保障。对传统工艺美术评价体系的借鉴,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摆脱西方工业设计标准的束缚与误读,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需要发展前进,真正走向世界,而其前进的动力和保障就是民族化。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借鉴,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精神品格、视觉元素以及评价体系灵活运用于现代工业设计,让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根、设计之源,我们的现代设计才有可能在未来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杨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 《艺术界》,2008(2).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0.
[3]杨亮.《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z)
[4]高冲.《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的内在联系》. 《神州》,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