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米莉亚》与史诗传统

2016-01-28屈冬梅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448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莉亚阿特金哈里森

屈冬梅(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448000)

《阿米莉亚》与史诗传统

屈冬梅(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448000)

亨利•菲尔丁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阿米莉亚》与史诗传统密切关联。这部作品在以史笔表现平常人的普通生活的创作中糅合了史诗传统中的主题、情节结构和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及内涵等。在围绕荣名这一重大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情节结构中,作者塑造了与史诗传统人物相类比的时代版的各种人物形象。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并在其各自的行动中勾勒出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即18世纪英国社会及其道德价值取向。自亨利•菲尔丁以来,小说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才真正成为了现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阿米莉亚;史诗传统;主题;情节结构和手法;人物塑造

1751年,亨利•菲尔丁在任伦敦治安法官期间创作并出版了其最后一部小说作品《阿米莉亚》。这部作品讲述一个世家苦命女子的故事。阿米莉亚钟情于贫穷的青年军官布思而同他结婚,布思在战争中受伤,复员后嗜赌而受人欺凌。他们来到伦敦靠丈夫的中尉军衔的半饷为生。小说开始时,布思在伦敦的监狱里与另外的一个女人勾搭,阿米莉亚与孩子们在乡下度日。布思因负债屡次下狱,阿米莉亚带着孩子来到伦敦,几个居心不良的贵族对阿米莉亚图谋不轨。他们用尽计谋,包括把布思派往印度,把阿米莉亚留在伦敦。他们以帮助为名,邀请阿米莉亚参加化妆舞会,到茶馆酒肆,百般诱惑她。最后阿米莉亚继承了一大笔财产,布思也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一家人回到乡间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

这部小说作品是一部关于婚姻生活的格调沉郁的悲剧小说。它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来愉悦读者,而以直面社会现实、抨击腐败罪孽的史笔表现生活。该小说的艺术形式是“宽阔宏大的史诗格调与质朴无华的散文史传相结合”。从《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的序章开始菲尔丁就在古典文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散文体喜剧史诗”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并在《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和《阿米莉亚》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加以实践。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中,菲尔丁较为成功地采用了史诗的形式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他所提出的有关“散文式喜剧史诗”的理论在此得到了有益的尝试。尽管《约瑟夫•安德鲁斯》在艺术上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作为一部史诗型喜剧小说,《汤姆•琼斯》与《约瑟夫•安德鲁斯》相比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更加成熟,而且在创作技巧上也更加丰富多彩。笔者曾撰文专门进行详细探讨: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经典力作《汤姆•琼斯》不仅在叙事语言上借鉴了荷马史诗的艺术格调,如祷词、颂词、奇异的比喻等,而且在叙事结构上继承和发展了荷马史诗的艺术手段,如故事插段、仿英雄战斗、意外发现等,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张力。《汤姆•琼斯》是菲尔丁对古典史诗要求的最全面回答,对史诗英雄角色的最完整的喜剧重塑。不过,学界对菲尔丁的最后一部小说《阿米莉亚》与古典史诗的关联鲜有详论。本文旨在具体剖析作品《阿米莉亚》在荣名主题、各种情节结构和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及内涵等方面与史诗传统的密切关联来体会和认识小说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亨利•菲尔丁的笔下才真正成为了“现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一、与荣名攸关的重大主题

史诗以英雄人物为主要线索,气势和规模宏大,风格崇高,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叙述清楚,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诗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灵感和源泉的同时流传几千年来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不仅仅在于史诗叙事的美学魅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史诗探讨的正是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重大主题。这些重大主题之一是对荣名的渴望。

《希腊神话故事》讲述: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帕拉斯•雅典娜发誓不忘耻辱挑起了特洛伊战争是因为没能在帕里斯的评判下争得“最美丽的”荣名,而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则当仁不让地得到了帕里斯的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人”。显然,神会为了荣名表态。《伊利亚特》中所描述的战争的起因是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之女即继承斯巴达国王的王位的亚各斯国王墨涅拉俄斯之妻海伦成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妻子。希腊联军按照海伦与墨涅拉俄斯的婚前誓约结成同盟为墨涅拉俄斯的做丈夫的名誉而战,历经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最终以特洛伊城的毁灭而告终。赫克托尔是特洛伊英雄。他预感到了自己和特洛伊城的厄运,他为妻子和儿女将要沦为奴隶而难过。可是他决心维护战士的荣誉,不在城里苟且偷生,而是视死如归,毅然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担,身先士卒地去和强敌做最后的决战。这一观点与《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8版》中的分析如出一辙:倘若赫克托耳是《伊利昂纪》中的英雄……然而使《伊利昂纪》不仅成为一部伟大的民间史诗,还是一部伟大悲剧的元素却在于赫克托耳的内心冲突,他对荣誉的渴望以及他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而体谅到的她的苦衷,敏感于她那热切的恳求。《奥德赛》描述奥德赛漫长的回归旅程,“漫漫长路远”为的是自己的“王者”名誉;而坚守在伊塔卡的忠贞、美丽又聪明的佩涅罗佩则成功地保卫了贞洁自持的女性名誉。《埃涅阿斯纪》中的埃涅阿斯为建立家国的伟大事业历经艰险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国土罗马,并且有强劲对手图纳为了自己是拉维妮娅的未婚夫的名誉宁愿以死相拼。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超凡的神还是史诗中非凡的英雄都把荣名放在首位。菲尔丁擅长以史笔表现现实世界普通生活中的平凡人。这些普通凡人对荣名所持的态度、树立的形象和言行成为《阿米莉亚》的重大主题之一。布思为了荣誉抛却身怀六甲的爱妻阿米莉亚并不是没有内心的挣扎,好在哈里森博士及时指点迷津:“‘我认为……’博士说,……您要看重您的名声,这一点也要求您去……我的孩子,请记住,您的荣誉正处于危险的关头;您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多么重要。这是珍宝,谁企图把它夺去,他就是您的敌人。因此任何人想要您留下不去,从而会让您失去荣誉,您都应当把这个人看成是您的敌人’……”男人的荣誉在于保家卫国。这一点有着其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渊源。希腊和罗马的社会原是在个人服从集体、公民服从国家这种概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全体国民的安全高于任何个人的安全,无论今生或来世都如此,并视此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全体公民从襁褓之时便受这种无私的理想教育,毕生为公众事业服务,为了人民共同的福利,准备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在这种崇高的牺牲面前退缩,便是只顾个人生存不顾国家利益的卑鄙行径。布思选择荣誉、奔赴战场。这经历类似奥德赛:伊塔刻国王奥德修斯是珀涅罗珀的丈夫。他不愿为了斯巴达王后的不忠而离开自己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当他看到帕拉墨得斯带着斯巴达国王前来访问他时,便佯装发疯,驾了一头驴极不协调地去耕地。后来,他把盐当种子撒在田里。帕拉墨得斯聪明绝顶,能看透一切凡人的诡计。当奥德修斯正在耕地时,他偷偷地走进宫殿,抱走婴儿忒勒玛科斯,把他放在奥德修斯正要犁的地上。奥德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犁头提起来,从儿子旁边让过去。这下暴露了他神志很清楚,他完全在装疯。现在他无法再固执地拒绝参加征战了,最后只得答应献出伊塔刻及其邻近岛屿的八条战船,听候墨涅拉俄斯国王的调遣……阿喀琉斯也迟迟没有答应参加征战……阿喀琉斯因战功而得到美女勃里撒厄斯,结果被统帅阿伽门农占为己有,才有了著名的阿喀琉斯的愤怒。阿喀琉斯的愤怒来自于自己的荣誉之果遭到践踏。凭战功获得的战利品美女勃里撒厄斯却可以随意由统帅占有,这有损自己的荣誉。后来,当阿喀琉斯为选择留守出战还是返还家乡塞萨利安度余生时,结果亦是选择战争即荣誉。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是如此注重自己的荣誉!贞洁自持是女人最大的名誉。在第十卷第八章中,布思的爱妻阿米莉亚因为班内特-阿特金森太太冒名顶替自己,以不名誉的方式获得为自己的丈夫阿特金森提升为中士的委任状而怒火中烧,一气之下与班内特-阿特金森太太针锋相对、口角一场,得知此事的阿米莉亚的奶兄弟阿特金森更是命悬一线,正可谓人的名誉生死攸关。哈里森博士为了验证阿米莉亚的清白名誉,不惜以骗人的方式趁主人不在家的时候风尘仆仆地闯入阿米莉亚夫妇的住处并翻检阿米莉亚的家什。与“神会为了荣名表态”一样,哈里森博士将人的荣誉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正像“公牛因斗牛士将其杀死而更显高贵”一样,当哈里森博士以骗人的方式闯入并翻检阿米莉亚夫妇的住处时,荣名主题达到高潮,荣名对于阿米莉亚来说才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二、设置精巧的各种情节结构和手法

《阿米莉亚》共有十二卷,卷数与《埃涅阿斯纪》相同。作品的编排借鉴了史诗的结构:《阿米莉亚》的第一至六卷作为前半部借鉴了《奥德赛》的模式,主要描述男主人公长期流浪动荡的生活:作为军人奔赴战场、为生计在乡下创业、因无力还债而到伦敦躲债等;《阿米莉亚》的第七至十二卷是后半部,采用了《伊利亚特》的模式,男女主人公因“荣名”这一重大主题而卷入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当中。

最显而易见的是《阿米莉亚》前三卷所叙述和描写的男主人公布思与马修斯小姐在监狱中的一夜情,其手法类似埃涅阿斯和迦太基女王黛多的短暂经历。其情节编排完全吻合:埃涅阿斯应黛多的要求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布思则按照马修斯小姐的要求详谈自己与阿米莉亚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只不过埃涅阿斯与黛多是在野外的洞穴中相会,而布思与马修斯小姐则是在狱中缱绻。

《阿米莉亚》与《埃涅阿斯纪》的格调高度一致:读来显得沉郁庄重。其基调完全不同于菲尔丁所创作的《约瑟夫•安德鲁斯》和《汤姆•琼斯》。《阿米莉亚》的开篇是“一对很值得尊敬的夫妇在结婚之后所遭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就是下面这部历史的主题。”,这样的开篇和《埃涅阿斯纪》的开篇“我要说的是战争和一个人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单结构是史诗传统结构之一。《伊利亚特》中对战船的描绘采用的就是清单结构。《阿米莉亚》中哈里森博士私闯布斯夫妇的住处翻检出的阿米莉亚的家什和小物件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系列清单。“当他们回到家里时,阿米莉亚吃惊地发现她屋子里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情况。勋爵给孩子们的一些零星小物品,散乱地丢在房间里;她的一套衣服,她原先放在柜子里,现在却出现在床上。”

作为一种叙事手法,梦成为史诗结构的一部分。阿伽门农的梦、埃涅阿斯的梦、佩涅洛佩的梦等都各有其用。因为替阿米莉亚担心,阿米莉亚的奶兄弟阿特金森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让他自己做了一个隐喻性的梦:在梦中,他看到上校站在阿米莉亚的床边,手里拿着一把从鞘中拔出的剑,扬言除非她依从他的要求,否则他就要立刻刺死她。这个梦让阿特金森命悬一线,这个梦揭开了詹姆斯上校的诡计,也正是这个梦让神职人员哈里森博士认清了形势和真相并最终帮助布思夫妇摆脱了分离和种种可能的可怕前景,这个梦揭示出: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中,就女人而言,贞节是头等大事;对男人来说,女性贞洁意义重大。

正是让阿特金森生死难卜的这个梦才得以让布思夫妇有意外发现的机会:原来一直以为是阿米莉亚的姐姐贝蒂偷了的阿米莉亚的一帧镶着宝石的小像居然珍藏在奶兄弟阿特金森的手里。“意外发现”这种结构上的史诗手法在《阿米莉亚》这部小说作品的最后一下解除了布斯夫妇多年以来为了生计和躲债而不得不流离失所的困顿生活:阿米莉亚的姐姐贝蒂竟然违背法律收买事务律师墨菲伪造哈里斯太太的遗嘱。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阿米莉亚》中的这几处意外发现就是《诗学》中所归纳出的最好的“发现”,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

三、人物形象塑造及内涵

荷马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是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之一。荷马对海伦王后这一女性人物的美貌的间接塑造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特罗亚长老们也一样的高踞城雉,

当他们看见了海伦在城垣上出现,

老人们便轻轻低语,彼此交谈机密:

‘怪不得特罗亚人和坚胫甲阿开人,

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

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长驻的女神。

可是,不管她多美,

也让她乘船去吧,

别留在这里给我们的子子孙孙作祸根。’”

荷马没有用美丽的辞藻来描绘海伦王后的美貌,而是从她的魅力的影响和力量,间接地点出了她倾国倾城的美,含蓄地绘出了她那绝世无双的容貌。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在和长女苏霍津娜•托尔斯塔娃谈论文学创作时说:“要在艺术里得到真金,必须搜集大量材料,然后用批评的筛子加以筛选。你还记得荷马是怎样描写海伦的美丽的吗?她出现在城头,元老们在她的美的魅力面前不禁肃然起敬。荷马根本不用去具体描写海伦王后美丽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海伦王后的形象。可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荷马的间接叙述中感受到这种连老人们也不禁为之肃然起敬的美的力量!”

……

最后,托尔斯泰说:“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

菲尔丁并没有刻意在《阿米莉亚》中具体描绘女主人公的美貌、贤德和智慧,而是以众多的追求者和奶兄弟阿特金森对其精美小像的悉心珍藏等细节间接地展示出阿米莉亚的个人魅力和道德影响。在围绕荣名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情节中,作者塑造了与史诗传统人物相类比的时代版的各种人物形象,正面的如标题女主人公阿米莉亚及其丈夫布思,还有引导、帮助并时刻监督人的神的代表——神职人员哈里森博士;反面的有以勋爵为首的诸如詹姆斯上校,特伦特中尉夫妇,马修斯小姐等。

阿米莉亚作为标题女主人公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在现实生活中所费的周章并不比奥德赛的聪明美貌妻佩涅洛佩少。佩涅洛佩是诗人不遗余力地塑造的美好女性。她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美好的心灵、聪明、贤淑、忠贞。她严守妇道,在丈夫离家期间勤勉治家,想千方设百计地推延求婚者们的急切成婚愿望,做到对丈夫忠贞不渝,始终盼望久别的丈夫归来,夫妻团圆、阖家幸福。诗人通过佩涅洛佩这一形象,显然树立了一个受世人推崇的妇女道德的典范。《阿米莉亚》中的现实一样咄咄逼人:詹姆斯上校、地位高贵的勋爵们轮番登场,上演了一部时代版的纠缠群体觊觎美貌的阿米莉亚的故事。只不过佩涅洛佩是被要求再嫁,而阿米莉亚则是被要求做情妇。与阿喀琉斯一样,现实生活中的阿米莉亚为名誉展现了她的“愤怒”,在她的愤怒中可以看到阿喀琉斯的影子。统帅阿伽门农最终归还了作为阿喀琉斯的战功荣誉的美女勃里撒厄斯,而贝内特·阿特金森太太最终主动向地位高贵的勋爵澄清了事实:是她自己出主意并采取行动要求替阿米莉亚去参加化装舞会以阿米莉亚的名义为丈夫阿特金森获得提升中尉的委任状的,从而保护了阿米莉亚的名节。贝内特·阿特金森太太是复杂的小人物。外形有些像阿米莉亚的贝内特·阿特金森太太的人生经历的起起落落改变了她,让她认清了现实,最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实时帮助并衬托了阿米莉亚的贤淑与聪明、贞洁与自持。史诗不断表达对女性的怀疑,一些本性善良的女子,当丈夫或监管人不在,就做出有违家风之举,海伦和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是最著名的两个“坏女人”典型。佩涅洛佩与海伦、与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这些女性人物的外在与内涵的差异正是以文本中这些反反复复的或明示或暗示、或帮衬或反衬来塑造的。

布思的经历糅合了奥德赛和埃涅阿斯这两个人物:前六卷布思的经历类似奥德赛的长途冒险;后六卷是布思与埃涅阿斯一样为保卫荣誉而战。尽管布思也曾像埃涅阿斯一样走了弯路,坠入了马修斯小姐情意绵绵的温柔乡。显然,菲尔丁塑造了时代版的黛多——马修斯小姐。马修斯小姐是反衬标题女主人公的又一反面女性人物形象。

《阿米莉亚》中神的代表是哈里森博士,他时刻引导、帮助并监督布思和阿米莉亚这一对婚姻典范在残酷的现实压迫下坚持走正确的路。菲尔丁塑造哈里森博士时并没有忘了史诗所塑造的神的残酷性和欺骗性。哈里森博士听信流言趁布思和阿米莉亚都不在家时以欺骗的方式私自闯入这对夫妇的住处以翻检阿米莉亚的不名誉的罪证,甚至不惜以“欠其债款”的欺骗借口让布思锒铛入狱。事情真相大白后,这位神的代表自然是对他们倾囊相救,而且不遗余力,甚至东奔西走。在第三卷接近布思讲述自己以前的经历的尾声的地方,几次出现哈里森博士出手相救的事实,“第二天博士出发到他的牧师住宅去,它坐落在三十英里以外的地方;阿米莉亚和我本人陪同他前去;当他居住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一直跟他住在一起,总共差不多有三个月。”后来,哈里森博士把牧师地产都租给布斯夫妇。可是哈里森博士被恩主即授予他牧师职位的伯爵挑中当家庭教师陪同年轻的勋爵出外旅行,布思夫妇因为没有了哈里森博士的忠告渐渐破产而最终不得不被迫来到伦敦躲债,才开始了充满风险而且艰难的伦敦之旅。

新教对现世的关怀促使道德作为一个独立体脱离神学,道德开始着眼于个人现世福祉的关怀,而非上帝意志的承载,道德的主体从神转向人。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对道德关注的热忱前所未有,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道德探讨。菲尔丁概莫能外。与史诗中的人物及行为都有自身的价值一样,《阿米莉亚》中所塑造的人物及行为都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对道德所持的价值观。哈里森博士以神职人员的身份履行上帝的职责,其行为凸现出对众生之爱,“上帝是如何爱世人的”在作品中完全以神职人员哈里森博士对布思和阿米莉亚这对夫妇的引导、监督和帮助的具体行为来加以体现。作为神职人员的人,哈里森博士俨然道德的化身,其世俗活动彰显出作品《阿米莉亚》的道德教育功能。正所谓“文以载道”。《阿米莉亚》中对于女性行为的价值观传承了史诗传统价值观,并以具体的人物及其具体的行为和结局得以相应的体现。随着情节的发展,标题人物阿米莉亚和史诗中佩涅洛佩的行为一样展现出女性贞洁自持、注重名节的道德价值观;而她的陪衬人物马修斯小姐和贝内特-阿特金森夫人都因各自不同的道德问题而结局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她们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因失贞而名节不保的行为过程中,她们各自的孩子都过早夭折。《奥德赛》中伊塔卡王宫里凡是与求婚者关系不清白的女侍们最终都以毫无保留地被杀死告终。作为男性行为价值体现的焦点人物是阿米莉亚的丈夫,一个领半饷的穷中尉布思。虽然布思有着和史诗人物奥德赛、埃涅阿斯等一样与女人缠绵、缱绻的短暂经历,但其主体行为与史诗人物一致:为国家名誉出战,为和妻子儿女一家团圆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争等,并且最终得偿所愿。

四、结语: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出于对社会道德的考量使得亨利•菲尔丁将在现实中过着普通生活的平凡人的荣名作为《阿米莉亚》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因为作为治安法官的菲尔丁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了如指掌,穷人的疾苦和世俗道德的状况引起了他的深思;另一方面出于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使得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和高度古代文学修养的菲尔丁在从事创作时从容地继承了史诗传统以及史诗“具有教益或乐趣”的特点开创出以普通生活中的平凡人为表现对象的小说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菲尔丁对古代文学有高度修养可以从其身后的遗书和作品里的征引得到证实。显然,菲尔丁接受古代文学的传统,并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大胆创新。在《阿米莉亚》中,菲尔丁在继续以直面社会现实、抨击腐败罪孽的史笔表现生活的创作中糅合了史诗传统中的荣名这一重大主题、各种设置精巧的情节结构和手法、与史诗传统人物相类比的时代版的各类人物形象并在其行为中勾勒出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即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及其道德价值取向。自亨利•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和《阿米莉亚》问世以来,小说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才真正成为了现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1]韩加明.菲尔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C].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3]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屈冬梅.论《汤姆•琼斯》对荷马史诗艺术形式的借鉴及其意义[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2).

[5]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M].高万隆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倪东宁,王烈,徐纪敏编著.步入文学殿堂的故事[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9]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8版[M].舒予,吴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荷马.奥德赛[M].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1]维吉尔.埃涅阿斯纪[M].杨周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2]亨利•菲尔丁.阿米莉亚[M].吴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13]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4]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M].刘超之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15]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6]陈戎女.佩涅洛佩的纺织与梦——论《奥德赛》的女性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8(2).

[17]胡振明.18世纪英国小说兴起中的道德因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屈冬梅,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及翻译,工作单位:湖北省荆门市沙洋中学英语教师,职称:中学一级。

猜你喜欢

莉亚阿特金哈里森
抒情的抽象——莉亚·尼克尔作品欣赏
The Book
未来人类图鉴
超级英雄詹姆森?哈里森
当血液成为无价之宝
爸爸的微笑
情义便条
哈里森·福特坠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