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润童心德馨伴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2016-01-28倪丽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5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课程

倪丽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师爱润童心德馨伴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倪丽萍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人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鉴于此,笔者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标杆,它对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为《品德与社会》的老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课堂授课方式,要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塑造完美品德。

一、课堂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国孙权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以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影响着世界”一课为例。本章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孩子从体育健儿的身上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团结,学会合作。让他们切身感受集体的力量坚不可摧。首先,笔者在课前给全体同学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搜集整理有关体育健儿的图片、资料。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现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本小组成员所搜集到的资料,图片整理,并让同学们自己配文字解说,然后选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评选。最终选出一个优胜者。通过此次授课,最终让孩子们明白: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一组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正可谓“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资源共享,荣誉分享,以增强小组荣誉感和个人使命感。进而引申出集体主义荣誉感。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自身素质,从小事做起,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教师要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由课堂内“走出”课堂外,引领学生走入校园,走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在欣赏中摸索感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到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更应该让德育教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塑造“品德”。“品德”教育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它不是能凭空实现的,是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也就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搬上课堂,并倡导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拒绝死板的形式化教育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喜欢这门课,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思考所学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别的学科。它要求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做为《品德与社会》老师,不能只对教材所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或者刻意去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而忽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克服死板,机械的教学内容。

四、深化感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教师通过课堂让学生的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伟大的理想在他们的心灵中永远扎根发芽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就像贝多芬说的那样“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航向,那么他的趣味也必然会堕落。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总之,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9期

[2]高峡.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4期

[3]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19期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课程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