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2016-01-28张荣先定州市砖路镇王村小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张荣先定州市砖路镇王村小学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张荣先
定州市砖路镇王村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是充满疑问、充满思考、充满探索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为此,本文尝试从教学氛围营造、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学生自主探索等层面展开详细的探讨,藉此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以及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数学课程来讲也是如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的问题。因此,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为学生发问奠定基础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且创造力也会随之激发。教师应注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首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朋友关系、合作者、同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之间形成了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且学生能够更加快乐轻松的进行主动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把握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促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

其次,在语言与行为上,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以呵护和鼓励。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学习行为的持续进行,进而养成良好学习,勤学好问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更加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具备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合理的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情景,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必须富有趣味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依赖于一定的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的创设。

例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动手活动来开展课程:安排学生分别使用面积已知面积为1平分厘米的正方形来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并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什么关系”,并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清楚明了的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二)情景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小学生而言,贴近他们生活的静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且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当引入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时,数学教学将更具生命力,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性将得到有效地提高。

例如,在学习《正负数》这一课程时,可以例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情景。例如,天气预报中温度的零上与零下。根据这些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其他正负数案例的思考,拉近学生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如何来判别正负数,在生活中何处用到正负数。同时,这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生活中的一些碎片化的记忆进行回忆,也更能够促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数学的问题。

三、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和方法,从而做到善于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法尤为有效。

例如,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来使用使用圆锥和等低等高圆柱来做装沙子实验,通过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便会产生对二者体积之间的关系的疑问,进而在这一疑问的驱使下向老师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测量任务,通过实际策略一些东西的长度,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测量工具可以选择文具尺、教学用尺、盒尺等,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如“我要量门的长度,选哪个工具比较好呢?”。同时,可以鼓励小学生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注重思考性问题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入具备一定思考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一个过程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明显的增强。因此,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设计一定比例的思考性问题,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具体而言,主要应考虑的因素包括:问题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需要的步骤、解题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等等。

例如,在讲授百分数应用的课程时,可以将利息的计算作为主要的内容,创设情境:学生进入银行存款,在银行的公示牌上清楚的显示着各种存款的利率情况。这时,引入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假设你有一千块钱,你会选择那种存款方式?为什么会有利息税的存在?如何存款更为合理?”通过这些富有数学意味的问题的涉及,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显示的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必须注重培养问题意识,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也要敢于提问,并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得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新的问题,进入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朝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1:88-90.

[2]魏晶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J].情感读本,2015,20:81.

[3]李惠惠.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浅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92-93.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