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视角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2016-01-28王东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空心化情感农村

王东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于情感视角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王东琴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自2011年中国城镇化首次突破50%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情感的视角来分析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情感依附,通过目前农村空心化的发展现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以农村人口的情感走向为依据,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情感治理”。

情感;农村;空心化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转型,带来了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愈演愈烈。80年代在大陆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社会医疗保障、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壁垒等的巨大差距都吸引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青壮年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人们一切生活和工作都是在情感驱动下进行的,这一迁移行为的产生,伴随人类对城市社会需求欲望的情感倾向。因此,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空心化。

一、情感与农村空心化的概述

情感是人根据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一种主观的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①。在中国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中,空心化主要是基于城乡的巨大差距,使得更多的青年一代在面对各种来自城市的吸引时,为了追求自己的价值渴望走出大山,及对未来的情感向往,因此,每年大约1000万人口自农村流入了城市或城镇。人们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教育条件、社会保障条件等作为新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产生的主观反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这一行为中,他们并不是盲目的进行转移,他们会根据亲朋好友、以及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获取相关的信息,在对获取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看是否符合他们的情感价值需要。

农村空心化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在强调村落的平行扩张得来的。从那以后,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的定义,但都没有被普遍接受。大都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本身研究领域的学科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对农村空心化进行了定义和研究。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2001)等人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定义:农村空心化是一种“农村聚落”的空心化,即农村居民向原居住地的周边移动,导致原聚落住宅的空置、坍塌等,并且逐步形成了空心村的演化进程②。周祝平(2008)则从人口学的角度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青壮年涌向城市导致农村青壮年的比例下降,留守人群大部分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现代社会③。刘祖云、武小龙(2012)在综合研究分析下,定义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经济以及就业结构的转变等导致包含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等全方位不同程度的弱化,是多方面的一种变异现象④。张茜、张俊(2008)利用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来对其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取决于他们对城乡的预期收入差异;出现农村空心化原因有三:城乡差异存在、对外出务工乐观和城镇寻找工作成本小,就业机会大⑤。城乡差异是促使农村青年男女产生向外迁移的客观存在的情感基础。

二、情感驱动下的农村空心化进程

乡村聚落是一个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民聚居地,是凝聚了多代居民精神、情感、文化的一个情感空间聚落。在各种利益、情感的驱动下,大量人口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着,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人户分离人口占2.98亿,流动人口为2.56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4.77%,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是乡村聚落与城乡转型的渐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碍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象。以下就表现形式及驱动力来分析研究农村空心化进程:

(一)表现形式

农村空心化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空间出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由于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农村空心化大都处在发展较为兴盛和稳定的阶段;广大的中部、东北、西藏地区等大都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因受地域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空心村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呈现环状、带状以及单核同心圈层,或不规则形状由村内向村外延逐渐扩张,因此农村空心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系统综合性。此外就单个个体的村庄空心化表现为逐渐向村外异常膨胀与村内的急速荒芜。向外扩张的“新村”从村居民点土地增多,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管理。

(二)情感驱动与传导机制

城乡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空心化产生的本质因素,实质是人口、经济、社会保障、产业、文化等的不均衡分配。在利益驱动与情感驱动下,大多农村剩余劳动从农业生产劳动解放出来,背井离乡,去往城市,从而出现了人口空心化,随之产生一系列老龄化、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农村人口问题,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家中,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其次,在外务工的工人把获得的收入寄回家中,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变化等一些内核驱动力,推进了农村建新房高潮的到来。针对农村居民宅基地管理政策上不完善等因素的驱动,致使农村居民点土地的向外无序扩张。

三、空心化产生的危害及情感分析

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城镇化过程的产物。目前农村人口数量无论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更加突显,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每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然而,农村人口的向外迁移并没有减少农村居民点土地,所谓的“两栖土地”成为了普遍现象。加之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和管理,乡村聚落在众多因素的驱动下不断向外扩张,村内急速荒芜,造成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浪费土地已多达1346.7万hm2,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进城后可使得收入提高13.0%,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家务农⑥。除此之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流入城镇,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儿童、妇女,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农业劳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当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土地落荒,并且使之成为普遍现象。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未充分利用减少了农村经济来源。

(二)农业生产关系恶化

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的缺失。老人、妇女成了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农业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老龄化、妇女化。这种想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加之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农民荒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随之出现了农业产业空心化。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导致了农业空心化,农业基础设施及其一些设备得不到更新、维护,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下降,农业技术得不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受阻。

(三)养老与教育问题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正不断地增加。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达到5800多万人;2006年,农村空巢老人占了农村全部老年人家庭的48.9%。⑦留守儿童、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是社会所不能忽视的。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些空心村出现了适龄学生、教师减少的现象,基础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地缩小,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与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受阻。

(四)情感缺失

家是一个情感地理空间。对于从农村迁往城市务工的人来说,农村这个地理空间是一种“家”的存在。外出务工的这一群体对这个地方的情感依赖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他们的背井离乡包含的是多少乡愁,是多少被迫的离开。每年年底,春运大军、回乡大军都是对“乡愁”的最好诠释。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儿童也无时不盼子、盼夫、盼父归,其中缺失的情感又该如何填补。

(五)增加城市人口及各方面压力

据统计,2014年流动人口达2.56亿,大量的人口流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公共基础设施、交通等都因流动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资金、管理等的投入以保障需求。除此之外,因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入,城市人口密度变大,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各种社会需求增加,增加了城市负担。

四、农村空心化的“情感治理”

(一)减少城乡差异,消除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城乡二元结构中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差异的一大重要因素,通过户籍制度来把中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实行区别对待。户籍壁垒驱使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城市,试图改变自己。因此,消除户籍壁垒对城市化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消除户籍差异与农与非农的偏见。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能力,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农村空心化问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或改善这一发展问题。管理和规划农村居民点土地,防止乱建房屋、无序违建、“建新不拆旧”、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等现象的出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政府应出台相关科学合理的政策,完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政策。

(三)政企合作,加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建设,引人回乡

部分农村通过政府的主导能力,引进企业的投资建设,依托农村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开展畜牧养殖、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空心化农村的土地、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和建设,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缩小了与在城市务工获得收入的差距,也就能留住更多的青年在乡工作,留住年轻一代。

(四)关注养老问题,关爱儿童成长

老人与儿童都是外出务工父母的一个情感联系。用心关注空心村养老问题,用爱助力儿童成长。在尽可能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这种硬性规定之外,更应该认识到老人孤独,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应该适时的去看望老人,给他们带去慰问与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应合理的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在这些问题中父母的关心与爱是很重要的。外出务工的父母不能一心只顾赚钱,而忽略了家中的老人与孩子,关爱他们的情感也是父母的一份责任。

(五)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交流,逐渐均衡资源分配,把农村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借鉴一些发展成功的案例,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定位发展适合的乡村经济;增强城乡转型,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公共体。

注释:

①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②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04).

③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 (02).

④刘祖云,武小龙.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殊途同归--基于研究文献的理论考察[J].行政论坛.2012(04).

⑤ 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08).

⑥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⑦数据来源:国土资源统计数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04).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 (02).

[4]刘祖云,武小龙.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殊途同归--基于研究文献的理论考察[J].行政论坛.2012(04).

[5]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08).

[6]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7]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深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2009,64(10):1203-1213.

[8]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 2004,25(增刊):3-7.

王东琴(1991-),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旅游规划与区域管理。

猜你喜欢

空心化情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旅游扶贫开发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改善效果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台上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