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诱思引探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策略研究

2016-01-28万喜东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法研究

万喜东

摘 要:体育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发展权利,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让学生运用自己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每一个学生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本文主要从此种教学法的含义、模式程序;“诱”“思”“探”在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运用教学法的五个步骤;以及具体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证研究,最终让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诱思引探;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49-04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观对“教学”的理解通常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教学看成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是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另一种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突出知识信息的单向传递,忽视了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体育与健康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练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看成绩,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快乐的运动体验,学习热情稍纵即逝。诱思引探教学法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高一学生一(2)、一(3)、一(5)、一(8)为实验班,人数166;一(4)、一(6)、一(9)、一(12)为对照班,人数161。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法;对比法

三、诱思引探教学法的含义及模式程序

所谓诱思引探教学法,就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

其教学模式图如下:

从教学流程来看,诱思引探教学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区别,前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后者则反映了老师的纯粹教授过程。可参看下表: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对比

模式

流程 诱思引探式教学 传统灌输式教学

(一) 引入课题—形象比喻、创设情境、学生尝试 布置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 讲授新知—小组讨论、类比观察、积极探索、及时反馈、克服难点、学生反复实践、总结规律 传授新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学生反复练习

(三) 归纳小结—补充说明、得出结论、点明重点 归纳总结—指出易犯错误、点明重难点、学生引起注意

(四)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余探究、练习、实践 很少有延伸拓展内容

四、“诱”“思”“探”在教学过程中的辨证关系

1、“诱”是前提

施教时教师首先要“诱疑”,使学生“生疑”然后要“导向”,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地方向健康地发展,最终达到“释疑”。诱思的基本内容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思的结果。比如:我在上健美操课时,首先我先利用多媒体让他们看几个精彩的健美操比赛表演的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就听见有同学说:“呀,真利害!”“哇,好棒呀!”而且有不少这样声音,于是,我就问他们:“怎么样?好看吧?”同学们都说:“太棒了!真漂亮!”我问他们:“想学吗?”他们同声答道:“想学。”从而引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再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要学习的内容、方式、大体的计划和目标等问题,从而争求同学们的意见和要求。根据收集上来的信息,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真、善、美的辨证、统一,是科学性、理论性、艺术性的和谐一致,故我们要想上好现代的一节课,就应该变传统的“教”为现代的“诱”,“诱”是教学过程的前提。

2、“思”是核心

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使诱和思发生谐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从体育教学而言,如果只进行诱,只进行讲,那么一节课下来可讲好多的内容,但后来学生能接受多少呢?到头来至少有一斗的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尝试运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动作技巧课时,每示范一个动作后,都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考虑,让学生各抒己见,描述整个动作过程,该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关键注意什么问题,结果,我发现经过他们思考观察后我再具体讲解比直接教授效果好的多。我认为,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调幅的作用,同时也可缓冲学生大脑工作的速度,一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脑子会随时间推移而崩溃,故,思的过程即给了学生考虑的时间,也起到了缓冲大脑的作用,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3、“探”是延伸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提出几个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究。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再深入一步发问:“决定短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再分组练习、对抗、比赛,然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又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怎样才能超越对方呢?”诱导学生很快地想到冲刺技术。这样每节课都提出问题或质疑,会给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和诱导学生敢于发问,对学生的发问不轻易否定,有时即使是错的也要耐心诱导,认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在教短跑课时,就有许多学生问我:“黑人为什么比白人跑得快?”“小个子为什么比大个子跑得快?”“我们能破世界记录吗?”等。对这些涉及生理因素或不同观念的问题,教师或许很难在课堂上一下子说明白,但可对学生说:“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科学性,科学就得严谨,让我们一起找资料,搜集证据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鼓励他们在课外勇敢地去探究、解疑。

五、运用诱思引探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1、提问引入,精心导学

课堂开始,依据课堂内容的重点,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要精炼,切入点要准确,犹如磁石吸铁,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引入要引发学生的探索性就是要设疑、布障、引趣,激发学生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引入要有目的的设疑。疑设得好,就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提问引入的方式很多,如:结合演示一些新、奇、妙的问题情境;质疑特别的现象和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应用;将生活实例与要学知识加以联系,提问质疑;知识的直接质疑引入等等。例如在教授前滚翻技术动作时,可以将生活中的车轮、圆圈滚动的原理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练习时就可以将动作形象化,学习效果较明显。

2、诱导思维,自学感知

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中枢。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引入,巧妙质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而此时,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知识,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教师的诱思和引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漫无方向,注意力分散,打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诱思引导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采用启发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走向自学感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技术动作的概念或要求是什么,忽视形成这一概念或要求的过程以及原理和方法,重技术动作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手段,强调概念、要求或方法得出过程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诱思、引导及自学感知中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授运球这一技术动作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采用高运球?什么时候采用低运球?什么时候运球转身?什么情况下顺步运球过人?什么情况下交叉步运球过人?……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应该作为诱导学生思考的内容,同时让学生示范亲身体验,使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作全方位的了解与学习。

3、探究讨论、个别指导

经过教师诱导,精心设计思考内容,学生自学感知后,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分组或自由结合,探究讨论。讨论依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疑点,以分析问题思路和方法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讨论、总结、归纳,课堂气氛要活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张扬,全体学生都要融于探讨之中,人人得到训练,提高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要有选择的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的作用,让优等生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积极性。

4、质疑、释疑

通过自学感知、探究讨论过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但见仁见智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教师则要抓住学生需要解疑的心理,有目的的、有组织的进行质疑、释疑。通过启发、归纳,进行科学的引导,把思维引向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练习巩固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强化巩固,同时兼备对技术动作的考核和检测功能,教师要巡视导学,使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进行个别指导。对于某些集体性问题,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再质疑、再讨论、再释疑,使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

诱思探究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诱思探究为主线,以质疑、讨论、释疑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的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

六、实施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诱思点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诱思点。诱思引探教学法中,主张设置有价值的诱思点,将教学的内容,以点的形式展示,然后通过这些诱思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来扩展这些点,从而形成以点来带面的效果。在一节课当中可能有几个“诱思点”,一个“诱思点”可能在几节课中出现。因此,选取“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层次设计更科学合理。 重要知识内容,难点内容,典型问题,有价值的结论等都是重要的“诱思点”。

2、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不是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长期以来,教学通常是把课堂划分成了许多个一二分钟、三四分钟,而且这点可怜的时间还不完全属于学生自己,而是在教师严密控制下的小活动时间。至于学生想什么、会怎样、能怎样并不多考虑。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使许多课步入“牵着鼻子走”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动”成为一句空话。为了真正实施探究性教学,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探究的过程。

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在课堂内的教学不可谓不精彩,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把上课作为探究的起点,下课作为终点的缘故。事实上,学校的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应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所以教师要善于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诱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课外活动及社会活动中继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时间去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么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1)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愿练。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在教育过程中相信学生,以鼓励很肯定学生的成绩为主,培养信心使之愿学。

(2)宣扬民主,鼓励问题,使学生乐学乐练。英国一位教育家说:“应该诱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诱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较好质疑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和评价自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待提问态度有以下几种:1、不敢发问;2、不会发问;3、不善发问;4、不愿发问。这些思想障碍或方法问题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实践都是可以解决和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在探讨问题时,我特别注意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因人而异,通过不同方式收集问题(如对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到学生身边,小声的去询问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学生一旦被发动,提问会较多,应作筛选,做到“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老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发言;在强调重点和总结时,我先不讲,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讲,营造民主氛围。正因为如此,所以学生敢说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思维也活跃了,态度表现积极了。老师要理解学生,宣扬民主才能使学生乐学乐动。

(3)诱思导学,深化问题,使学生会学会练。我认为: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诱导,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自然而然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完成某个技术动作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个相关的技术动作系统化。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揭示技术动作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更完美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从各方面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会练。

(4)评价分析,优化新知,使学生要学要练。优化新知探求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创设体育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教师在启发诱导时,要善于在基本技术动作问题上设疑,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诱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②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应特别关注体育差生,要多给其一些指导和帮助,如:一些简单技术动作让他们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让他们来演示,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快。③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再诱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作简炼表述,既加强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善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练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参见下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完成;凡是学生会说的,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这样,学生会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运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练习组 标 准 和 要 求

A组 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完成更高标准的练习内容等拓广性内容,在完成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练习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B组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能够独立完成练习

C组 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练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基础练习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A 实验班实验前后课堂相关因素评价(%)

因素

前后 学习兴趣程度 技术动作掌握 学习目标意识 学生主动发言提问

浓 一般 淡 快 较快 慢 明确 不明确 积极 不积极

实验前 35% 50% 15% 30% 35% 35% 45% 55% 40% 60%

实验后 50% 42% 8% 50% 30% 20% 70% 30% 65% 35%

表B 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教学效果对比(%)

内容

班级 学生主动参与 技术动作掌握 自我监控意识 动作完成质量

积极 一般 不积极 快 中 慢 强 一般 弱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实验班 63 30 7 35 50 15 55 37 8 22 40 33 5

对照班 46 40 14 20 54 26 40 44 16 14 31 43 12

从以上两表分析,实验班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自我监控能力增强,动作完成质量较高,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够在探讨中积极思维,主动发问,及时改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质量,逐步能够达到独立完成,从而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强化与提高。表C 实验班与对照班技术掌握测试(新授)实验前后对比

实验阶段 实验前测试 实验后测试

测试项目 蹲距式跳远 分腿腾越

实验对象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合格率 77% 75% 85% 76%

优秀率 8% 10% 15% 9%

实验前通过对新授知识蹲距式跳远技术的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合格率、优秀率无明显差异,实验后通过对新授知识分腿腾越技术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合格率、优秀率就有了显著差异,实验班实验后合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实验前,而对照班实验前后相差不大。

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诱思引探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者”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保证了学生愉快活泼地学习,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2、建议

运用“诱思引探教学法”开展教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探究内容一定要突出重点,探究方向要正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诱思点要层次分明,探究深度要适宜。诱导情境的设计要恰到好处,教师要适时进行讲解示范。重视教学管理,有张有弛,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不乏规矩。

参考文献:

[1] 作仁主编 《创造教育手册》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出版

[2] 金钦昌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 陆景 《探究性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 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 郑厚成 《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 杜存锋、孙莉 《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8] 《体育心理学》 华师大出版社

[9] 龚春燕 《21世纪学习观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10] 崔适恭 《体育课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上接第48页)子得分正常儿童均高于聋哑儿童。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自由满意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聋哑儿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绪、学校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

四、聋哑儿童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聋哑儿童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从表3结果显示,EPQ问卷结果中的聋哑儿童精神质P得分和精神质N与生活满意度中除了消极情绪其他各因子呈现显著负相关,内外向E得分与除了消极情绪,友谊满意度其他各项因子显著正相关。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低精神质、高外向性、低神经质的个体能更多的体验到积极情绪,在生活满意度各领域呈现较高的水平,因为外向者随和乐观对正性情绪敏感,神经质个体由于情绪不稳定对负性情绪敏感。高精神质、高神经质儿童可能由于缺乏情感和情感的投入,不关心他人感觉迟钝、孤独,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可能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MT Greenberg & CA Kusche. promoting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J].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3:10-11 .

[2] 林盛杰.聋哑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1998,(16):43—46.

[3] 张福娟,刘春玲.聋哑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3(23):22-25.

猜你喜欢

教学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