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有益尝试

2016-01-28刘彦超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研员课标教研

刘彦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5-01

在传统区域教研中,教研员基本采用集中教研的形式,将各校教师集中到一起,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教诸如示范课观摩,听学术报告等活动,藉此交流理念、方式、方法,进而引领区域教师的教学开展。这种教研方式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受时空限制,时隔较长,次数有限,学术不能及时交流。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网络教研迅速发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教研的时空,提高了效率。一年来,我们对集中教研与网络教研做了有益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集中教研,我们的固爱

如果说网络教研是我们的新爱,那么集中教研是我们不能割舍的固爱,他的传统优势不可替代。在安排集中教研活动时,我们依时间、依任务具体敲定。

1、定期集中教研。每学年的各个学段,都有格式化的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效率,需要组织教师集中教研。比如摸底考试、期末考试和一模考试,我们都将集合教师,详实分析试题的特点、学生答题表现,提出下一段复习的意见。尤其是摸底考试后,结合唐山市教研活动安排,我们组织新学年备考引路活动,让优秀教师交流复习思想,呈示示范课,教研员传达信息,提出备考策略,并给予教师精神鼓励,激发士气。

2、专题集中教研。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遇到共性问题,需要集中活动,集体培训、名师送教等也需集中活动。在课改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对课标地把握不尽如人意,或不知或知之甚少,影响了课改的开展。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开展了新课标的再学习活动,为激发热情,我们曾连续二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并于年底组织全市说课标说教材大赛,效果很好。

3、区域学期集体备课。按备课的多元化要求,各校都应该组织学期集体备课。多少年来,各校的学期集体备课几乎形同于虚设,摆摆样子,走走形式,不能聚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研究学期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了县域学期集体备课,在假期里,教研员指定各年级骨干教师,按照【①明确课标要求,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分清重点章节、主干知识、重点、难点。②学情简析;课标、章节及课题分析;所需总时数、各课题时数;所需的主要资源(含教辅材料、教具、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等);全期主要教学活动的设想等】这两点要求完成备课任务,形成文本。教研室在开学前一周组织县域集体备课,要求骨干教师以说课标说教材的方式向全市教师解读教学构思,并构成全市第一篇集体备课材料,发挥了很好的教学引领作用。

二、网络教研的有益尝试

网络教研是互联网“加”下的一种教研模式,三通两平台建设给网络教研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学科网站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学科网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广泛博览大千网站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开辟自己的网站,对区域教研大有益处。近年来,我市教育局倾力打造我市教育网,三通两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借助市教育网,利用电教科技术优势,各学科建造了自己的学科网站,其功能为:提供示范课,欣赏教学范例;精选科研文献,提供前沿理论;三优推荐(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构建资源库,包括学科教学参考资料库,教师教学成果库,教研档案库;开发交互功能,构建交流平台,如教研信息管理和发布平台;在线交流平台等,并且随时都在更新页面。

教师登录学科网站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把握课改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网站。网站建设为教研的开展、课堂教学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2、利用微信群、QQ群在线聊天等进行网络教研。建立QQ群和微信群,利用QQ群聊或微信群聊的方式进行网上教学研究,大家可以在一起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互动,达到共同交流的目的。

3、利用E-mail进行网络教研。E-mail可以传递文本、图形和文件。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每名参与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统一加入教研室相应学科组的邮件列表。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我们联系,各教研员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指导。当然,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4、利用Blog进行网络教研。近年来,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纷纷建设起自己的Blog,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甚至到专家之间的交流,Blog都被广泛的应用。我们也鼓励每一位教师建立Blog,并通过Blog网络交流平台,使教师们更多的交流起来,教师们的教研气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网络教研的感受

1、冲破了时空限制。前文提到,传统教研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受时空影响,教研的次数、便捷性、灵活性、及时性等都受限制。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时空的突破,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四面八方互相协作,交流学习,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2、教学资源丰富。网络上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老师们可以尽享“三优”成果和前沿信息,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3、参与面与交流面大。我市高中现在有任课教师近千人,如果倚重传统教研而不注重网络教研建设,无疑是 “费力低效”。况且有些问题也难以在固定的场合、有限的时间内得到结论,网络教研则调动了教师们教研积极性,提高了公关效率。

4、网络教研的困局。在网络教研活动中,由于经验有限,技术短板,深感力不从心。首先,由于我们教研员的年龄偏高,对网络的追求没有激情,探索的脚步步履蹒跚,网站建设不尽人意;一线教师们参与的热情不高,丰实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至于网络学习与交流,只要不是摄于考试、或硬性评价,更是被大多数教师所不待见。可想而知,网络教研的效果一般。这也对今后教研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认识提高、技术培训、制度要求、任务考核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相得益彰

网络教研赋予了教学研究蓬勃的生机,但不能因此就取代物理形态的集中教研。网络教研可以解决传统教研条件下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但传统教研的面对面功能不可撼动。二者各自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两者不能替代,不能偏废。

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传承和创新,两者结合是新形势下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在教研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有所收获,也有困惑,但有信心克服困难,不断探索,走出一条高效的教研之路。

猜你喜欢

教研员课标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