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基布兹”
2016-01-28陆杏清
陆杏清
汽车沿着90号公路从死海西岸的犹地亚沙漠穿过,车窗外满目所及都是灰白色的岩石和沙砾。漫无边际的黄沙大漠让人倍感困顿、无精打采。
在访问以色列之前,曾经耳闻以色列有温馨、和谐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基布兹。很小的时候,就倾慕这个国家,那里有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的共产主义的社区——以色列的基布兹,那里实行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临近中午,举目望去,远远看到了死海的尽头,死海附近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突然,司机指着前方一处绿树和鲜花掩映的村落对我们说:“看,那是一个基布兹!”
那就是我们要住宿和访问的地方,一个名为“Yad Mordechai”的基布兹(Kibbutz)。基布兹意为“集体定居点”“社区”的音译,有人把它意译为“农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庄”,也有称之为“人民公社”。
这里有人们理想中的乡村风格的红顶小屋,也有二三层的公寓式房屋,橄榄树、椰枣树遍布其中。多数基布兹的布局都相似,而且环境都非常优美,建筑、树木、河流错落有致。社区内有餐厅、礼堂、办公楼、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周围是社员的住宅和花园,在住宅和花园外是各种休闲和教育设施。社区外面则是工厂和农田。
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了超市,看到“基布兹”社员们有序地提着购物篮,排队等待“交费”。在收款台,“收款员”扫描完所购物品后,基布兹的社员们只需报上自己的工号即可带着物品离开。
正在说话间,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走到了我们跟前。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她竟然用汉语向我们打招呼:“你们好!请问,你们是来自中国吗?”
原来,这位老太太是华裔,姓徐,为了心中的梦想,1956年跟随犹太丈夫来到以色列,与祖国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听到我们在用汉语交谈,她放下手中的活计,主动走了过来与我们攀谈。
当得到我们肯定的答复后,老太太一下子激动起来,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皱瘪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从她那急切的、略有点颤抖的语调里,我听出了一个阔别家乡半个多世纪的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她那微微发光的眼睛里,我分明读出了一个孤身在外闯荡的女子对家乡亲人和故国的眷恋之情。
尽管她的汉语已经不太流利,但并不影响我们交流。老太太主动提出充当我们的导游。
“基布兹是一个真正公有制的社会,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财富公有,所有成员为集体劳动,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共同生活。成员也不领取任何工资或报酬,人人不需用钱包,生活的一切基本需要全部由基布兹提供。我就是到这里领取生活用品的。”她向我们介绍。
在基布兹养老和教育等等一切都是免费的。基布兹为社员孩子提供的免费学校一直到高中,上大学必须出去,但费用也是基布兹承担。基布兹人由于长期过集体生活,集体观念、平等意识极强,而血缘观念、家庭观念则较为淡漠。
这就是以色列的共产主义实验!
“那么,每一个社员是否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呢?”我问了一个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
“社员个人的私产是有一点点,就是用自己的‘工号或极其少量的津贴购置的数量很少的生活用品。”
这位历史学家以其特有的热情给我们介绍基布兹的历史。
基布兹的起源,颇具传奇和理想色彩。20世纪初期,当时还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一批从俄国、波兰等东欧国家来的年轻人,深受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感染,一心要建立一个崇尚劳动、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解除犹太人的苦难。他们清除山上的石块,排放沼泽地的污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基布兹组织。有资料记载,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尼亚基布兹在约旦河谷南端金纳雷特(Kinneret)湖畔的德加尼亚(Degania)地区建立起来。这个基布兹最初只有7名成员。
“最早来到这里的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圣经》上所说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忍受不了艰苦的人走了,少数人坚持了下来,最终实现了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说话的时候,徐老太太深邃的眼神闪着异彩。
从创建第一个基布兹算起,迄今已有102年的历史。目前,在以色列全国各地,从北部的戈兰高地到南边的红海,全国共有270多个基布兹,他们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左右。别小看这2%的劳动力,却生产出全国一半的农产品,创造了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的12%。基布兹截至目前已经为以色列输送了大批精英人士,包括4位政府总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色列的“建国之父”戴维·本-古里安。
徐老太太带着我们一路参观了幼儿园、学校、篮球馆、游泳池、食堂、干洗店等基布兹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和使用的公共、教育设施。人们在这里不用买车,基布兹里有很多车,只要你需要用车在电脑上登记一下,就可以开走其中一辆,连加油、维修都不用你操心。如果谁要学开车,基布兹会免费提供车辆和汽油。基布兹的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参观完毕,夜幕已经笼罩了整个大地。在皎洁的月光和社区温柔的灯光交织下,我们看见好几对夫妇在餐厅外的空场上乘凉。他们有的怀抱着婴儿,有的推着小车,在同孩子嬉戏。三五成群,其乐融融。不远处,几个少年骑着山地车奔来奔去,还有一群少年在草地上踢足球。社区内一片温馨和谐气氛。
以色列的基布兹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确确实实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基布兹犹如理想中的桃花源,也一直被许多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人士视为以色列版的社会主义甚或共产主义“理想国”。在这里,一切都可以为其成员免费提供,但前提是每人都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
徐老太太告诉我们:“我们的基布兹如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基布兹已由“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如今已经改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些基布兹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在此之前,基布兹成员个人只有住房和少量的零用钱为自己单独所用,汽车、计算机等全部是大家共享。即便是外部人员加入基布兹,必须充公其财产,基布兹成员外出打工,收入也归基布兹所有。而现在的私有化改革则允许基布兹成员拥有个人银行账户,保留个人财产。基布兹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再是农业而是工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
时代在变,以色列的基布兹这一“神话”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基布兹生活模式也许不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仍有大量崇尚基布兹价值观的志愿者成为基布兹的新生力量。他们从欧洲、美洲甚至世界各地来到基布兹,在这里服务,进而更加认同基布兹的理想,在此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