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圆的认识》的几点反思
2016-01-27李俊涛
李俊涛
教学后的反思,对于教师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圆的认识》后,几度推敲,几度思量,得出如下几点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是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二是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含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一、自己课的关注点
1.概念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至关重要的,更要把握住概念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是数学科学性的体现。
2.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我自认为很重视这一过程,不匆忙地走过场,因为我是在给学生上课,不是在给老师上课。)我重视了半径、直径概念的生成,也即抓住了圆这一部分的根。
3.正确地处理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教学中我也预设了几种方案。但学生的发言也让我应接不暇,学生利用折叠证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简洁易懂。
二、值得反思的地方
1.课堂应不受四十分钟的限制。由于半径、直径的生成耽误了时间,探究圆的特征时时间不够充裕,处理上太过潦草。因为时间的限制,于高潮处戛然而止,每每感到遗憾。
2.教学过程如何控制。评课会上一位教师认为出示了圆以后就让学生放手讨论,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概念的生成过程那么重要,没有教师的合作、引导、组织,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把握。
3.提问的程度的把握问题。因为半径、直径的生成过程耽误了时间。即学生说的多了,挤占了圆的特征的探讨。
4.灵活运用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重新进行设计
1.把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更加强调。化曲为直的思想在圆面积讲时有些晚,讲周长时就可以渗透。
2.把本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圆的特征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画法和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创作。
对待学生要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了锻炼的机会,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舞台上尽情表达,尽兴展示。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