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设喻 情景交融
2016-01-27殷敏
殷敏
即景设喻,就是诗人即兴从眼前的景物中选取喻体,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比喻句。这样的诗句往往情景交融,形象动人,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从中也表现出诗人的机智和才情。在古诗词中,即景设喻而又极为成功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先看一首唐诗: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最后两句是即景设喻,“天地一沙鸥”应该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旅途之夜,诗人独宿江边孤舟,面对辽阔江天,想起自己坎坷的命运和漂泊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集,而眼前那只在江上飘飘而飞的沙鸥,那样渺小,那样孤独,更是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诗人十分感慨:“四处飘零的我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一只飘飞的沙鸥。”这既是抒情,也是写景,景和情如水乳一般交融,自然而然,即景设喻的妙处得以充分体现。试想,如果将“沙鸥”这一喻体换成“飞蓬”“杨花”“浮萍”等意象,虽然也能表达身世飘零之感,但却完全失了神韵,而有陈词滥调之嫌了。
再看一首宋词: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其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千古传诵名句,也是著名的博喻。这几句最大的妙处也在即景设喻。前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起引领的作用,此时词人想要抒情,道出他内心的无限闲愁。这“闲愁”总共有多少呢?他抬眼望去,满目是江南梅雨季节的迷茫景象:整个原野长满了青青小草,满城都是随风飘舞的柳絮,天地间弥漫着细丝般连绵不绝的黄梅雨。这情景本身就能让人生出无限怅惘和愁绪。词人觉得他的闲愁就像眼前的“烟草”“风絮”“梅雨”一样的多!于是他接连用三个比喻来写闲愁之多,这是景语也是情语,形象生动而感人至深。
其他还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寇准《夜度娘》),“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秦观《八六子》)等句,有人赏析其中的“春草”“春水”“芳草”时,喜欢说它们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从修辞角度看,词人通过比喻来抒情,而所选择的喻体是一种物象,故可称为喻象。因为这喻象就在词人眼前,是一种自然界的真实存在,所以又是景象。词中所写景象,寄寓着词人的情感意趣,是经由他们心灵创造而成的,因此更是心象。这一说法其实是解说了即景设喻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而以上这些词句也都是即景设喻的典型。
唐宋诗词中即景设喻而趣味横生的句子,颇有一些值得品味欣赏的,下面列出几例。
首先是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从内容看,这是一曲凄美的情歌。前两句描写蜀地春天优美的山水景色,是所谓的乐景,用来反衬将要抒发的愁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两句紧承前面的写景,通过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现深沉哀怨的情意,语言直白而生动感人,有着显著的民歌特色。这两句翻译成白话就是:那开得正红的桃花容易凋谢,就像哥哥的爱情转瞬即逝;那滔滔的江水流个不停,就像阿妹的忧愁无穷无尽!这两个比喻的妙处,不仅在于从眼前景物中信手拈来,毫无雕凿痕迹,还在于本体和喻体可以相互置换,而景和情也圆合无间,更添许多趣味。其中意思用民歌比兴手法可表达为:好花不长开,真情难永在;江水无尽流,愁绪终难排。刘禹锡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意思,如果说他的原句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把本体和喻体互相置换一下,变成“郎意易衰似花红,侬愁无限似水流”,就是直抒胸臆的味道了,但意思还是那点意思。
然后是唐代女诗人李冶的《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首诗抒写相思之情,语言清新质朴,手法生动别致。前两句叙事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句“别后相思人似月”如奇峰突起,令人眼目一新,它用的正是即景设喻的手法。前面的背景设置必不可少,试想这样的情景:明月无声,静静地将光辉洒满长天大地;月光下,一对有情人即将离别,彼此默默无语,内心情意绵绵。此般情景本来是人世间常有的,并不稀奇,而对于别后相思之情,不少诗中也多有描述,怎么写出新意呢?诗人突发奇想,让主人公表达心声:离别之后唯有彼此思念,多么希望自己像空中那一轮明月,能够照彻云间水上,直达情人所在的层城。这里用“月”来比喻“人”,看似不经意,而着实有点新奇。按照常理,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故可用来作比,而此处的“月”和“人”是实难找到相似点的。那么,这一比喻怎能成立且令人感到奇妙呢?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梦想——“人”梦想自己能像“月”一样。这种手法,姑且称其为梦想式比喻。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是因为明月高悬中天,普照寰宇,“云间水上到层城”,处处都有明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有情人即使远隔天涯,也能望见同一轮月,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慰藉。试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一轮月,能够追随着思念的人,那该有多好啊!当然,这只是一个梦想。
最后是周邦彦的一首《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宋词,开篇用东汉刘晨、阮肇桃溪遇仙的典故,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神奇的爱情遇合,但没能跟意中人从容地长久相处,因而颇有追悔之意。接着写别后再无任何联系,欲重续旧情而不得,内心充满惋惜、遗憾和怅惘。三四两句以“当时相候”和“今日独寻”的情景作鲜明对比,用不同的时令景物,渲染了情人相会的喜悦甜蜜和别后永隔的孤独悲伤。然后宕开笔墨,写眼前之景:清秋时节,大雨刚过,天已放晴,远处烟霭中耸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暮色渐起,雁阵掠过长空,夕阳的余辉映红了黯淡的雁背。最后的“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接连用了两个比喻。有些论者认为,这两个比喻都不属那种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类型,而是刻意搜求、力图创新的结果,但由于它们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读来便只觉其沉厚有力,而不感到有雕琢刻画的痕迹。可是笔者以为,这里还是即景设喻,而其高明之处也正在此。“风后入江云”和“雨余黏地絮”应是眼前所见之景物,词人触景生情,信手拈来,用作喻体。试想,词人眼见江上之云随风飘移,不禁联想起自己别后漂泊不定的处境,于是生出人如风中之云的感慨。而本来漫天飘飞的柳絮,在一场雨后全被打落在地,一个“黏”字,表现出柳絮落满泥地的情状,给人以一种湿漉漉的沉重之感,这跟词人阴郁的心情和浓重的思绪有着某些相似,于是就有了情似黏地之絮的比喻。如此来理解,顿觉满目灵动,情景交融,不也很自然巧妙吗?
通过以上几例,即景设喻的妙处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其实,如果不是即景取譬设喻,那比喻往往就不大高明,或者刻意搜求而留下雕琢的痕迹,或者因袭模仿而落入前人的窠臼。就拿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句来说,其中喻体不可能是即景取设、自然天成的东西,而是诗人匠心独运、精心剪裁的产物。这样的比喻在当时可能颇有些新鲜感,但后人要是动不动就用“比翼鸟”“连理枝”来比喻恩爱夫妻或忠贞情侣,那就俗不可耐了。诚如英国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所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蠢材。”而即景设喻,喻体往往新颖别致,出人意料,这样自然就可以避免落入俗套,而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