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2016-01-27朱俊奇赵海霞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逆向选择公选课教学管理

朱俊奇,赵海霞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朱俊奇,赵海霞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232001)

摘要:高校开设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综合型人才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塑造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师生之间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认知差距和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逆向选择”问题日益严重。应从建立健全教学信息沟通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和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解决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管理;逆向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这就使系统的专业教学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前成就和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公选课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有效地拓展专业知识,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专业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大学生潜能发挥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一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逆向选择”问题及体现

虽然高校开设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方面、全方位、综合型人才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塑造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却不甚理想,笔者通过对某高校近3年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查(该高校每学期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每门课的听众在160人左右,每学期听众数量近6000人次,涉及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并结合5年来从事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经验,通过对该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的职称、学历、教龄和岗位类别等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发现:副高以上职称、博士学历、10年以上教龄的专业技术老师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中的任课比例一直很低且有下降趋势,4-9年教龄具有讲师职称的任课教师有明显下降趋势;助教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3年以下教龄的任课教师有明显上升趋势,辅导员系列的任课教师和硕士学历层次的任课教师比例偏高;同时本科学历的任课教师有明显下降趋势,但鉴于现阶段高校的师资水平,具有本科学历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教龄在10年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趋势变化印证这样一种现实: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纷纷退出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大量的刚刚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职称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能力还无法充分发挥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课堂教学中,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具体详见图1—4,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1 某高校近三年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职称变化情况

图2 某高校近三年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学历变化情况

图3 某高校近三年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岗位分布情况

图4 某高校近三年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教龄变化情况

“逆向选择”本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导致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失败或市场无效。但是“逆向选择”问题不单单是经济学的专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逆淘汰”现象。在具体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即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具有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数量逐年减少,职称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能力还无法充分发挥的年轻教师承担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的数量逐年增多。

2.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认可度并不优于职称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能力还无法充分发挥的年轻教师。

3.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职称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能力还无法充分发挥的年轻教师淘汰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的现象。

二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管理“逆向选择”问题原因分析

教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背离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的初衷。致使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意义难以真正实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的“逆向选择”呢,信息经济学认为“逆向选择”是由于交易双方因物品的某些隐蔽性特征不为人知引起的,是交易双方就交易物品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表现。[1]延伸到教学过程中即为教与学双方因课程的一系列隐蔽性特征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淘汰”,其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师与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认知差距导致的认同障碍。

所谓认同障碍指的是在高校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与学两者之间存在认知和理解上的障碍,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等。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不同学科门类和知识交集中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特长、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同时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受众对象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结构的本科生,他们选择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程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所以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应以“通识教育”为主,讲授不同学科的原理、概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应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很难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相关职能部门也缺乏选课方面的指导性信息和建议,学生对课程没有很好地了解渠道,与教师之间也没有事先沟通,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期选课时对选课基本内容缺乏了解,对授课教师的基本资料知之甚少,选课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加大了选课的随意性,以至于上课时才发现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满意,对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也难以接受等等,还有很多学生在选课只看学分而不是课程本身,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没有学习积极性,这都是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传递发生阻碍、不能有效互动的结果。最终影响了教学双方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整体认知和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整体授课环境。长此以往,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反映在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则会出现大面积的学生情绪化或是随意化评教,这样的评教结论既没有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反而大大降低教师开设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则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课堂。

2.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

首先,缺乏严格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开课申请标准。导致“逆向选择”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据笔者调查发现,虽然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数量繁多,而且新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层出不穷,但高校对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即使对教师的职称、学历、教龄有一定要求,但标准执行力不足,把关不严,不但使一些不具备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授课能力的教师出现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上,同时也导致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程接近,重复率比较高,学科门类不均衡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学中的“逆向选择”。

其次,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过程管理不够重视。由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程众多,同一时间授课,教学监督部门很难一一监控,同时学校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巡查比较松懈,使不少教师怠于上课,提前下课等,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误解。[2]而且参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学习的学生人数众多,规模较大,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可能一一了解,对成绩设定上缺乏标准化的参考依据,索性以不偏不倚的中等成绩让学生都轻松通过考试,考试不严格。考试的随意性较大,给学生造成学不学都能轻松应付考试的错觉,导致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不注重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学习,结果学与不学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师不重视和学生不积极双向驱动,优秀教师的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纷纷离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堂。[3]

最后,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评教是学生对于授课教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主观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职称评定有重要影响,普遍在高校运用。[4]诚然学生是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的评价主体,但由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实际管理中的特殊情况,诸如标准缺乏、过程管理松散等问题加深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很多学生随意评教,代评、乱评现象突出,使得认真备课、管理严格的优秀教师得到差评,相反管理松弛,要求不严,以高分取悦的教师很受欢迎,久而久之对那些严于要求的教师产生伤害,严重影响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环境。“逆向选择”问题日益严重。

三规避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逆向选择”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1.建立健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信息沟通机制。

良好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强化教与学两者之间的互通联系,规避教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信息分配的差异性,双方没有很好的教学信息沟通机制,优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得不到学生肯定,甚至受到学生的抵触,而要求不严的教师反而更受欢迎,为此,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教学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学生选课方面的指导。通过试讲、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认识到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重要性,在选课之前,通过在选课系统中的专门模块,让学生能够对所选课程的大致内容有基本的认知,同时把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的基本资料如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清楚的选课根据,避免大范围的盲目选课现象。同时教师要提高 “通识”教育技巧和能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课上和课下互动增强双方对教学的认同,通过建立良好的软硬环境、适宜的课堂氛围,确保教学有一个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尽量使用教与学双方都处于传递和接收的信息最佳状态。[5]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共同认知。共同且良好的认知,不仅有利于规避逆向选择问题,而且能够极大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系统完善和创新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管理方法。

(1)开课时间的选择。

从开课时间来看,高校一般都把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设在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并且安排在周末,这个时间段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间比较紧,难得有个周末,导致课堂出勤率低、态度不认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下,而在大一阶段,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都还比较高,对知识比较渴求,是进行通识教育,拓展视野的最佳时机,并且很多高校在大一开设晚自习,正好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如此有序递进,增强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认知,以营造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2)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申请标准,从源头治理“逆向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主体,教师的教学素质是开设课程的最重要依据。提高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审查,按程序对开课教师资格审查从严把关,提高教师开课门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对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课条件,诸如学历、职称、教龄、岗位等重要指标必须设定下限并严格执行,建议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应有至少满足相关条件之一等方面的规定,以此来提高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的素质。杜绝教学中滥竽充数现象。

(3)强化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要强化教风、学风的管理,实行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定期督导、巡查制度,严格督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减少教师提前下课,延误上课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学生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关联机制,通过学生逃课与否、出勤率、上课积极性等方面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学习,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任务由授课教师担任,但不得参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考试的内容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等,这样的好处是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避免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随意教学、随意考试、没有用很好的态度去提高教学质量,教考分离也有利于教学公平性的提高,优秀人文艺术类公选课教师与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可以明显的分离开来,以减少教学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促进学生参与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学生是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当然应该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有所体现,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参与双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评教机制没有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所以在评教体系中不能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理性的应该是以学生评教为主,并结合以教师自我评教、学院评教、教师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多方面为辅的评教主体结构,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评教结果,同时评教涉及的内容也不应该只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育人功能的评价,并且应根据不同类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门数众多,涉及文学、艺术、社会等诸多领域,应该承认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唯有如此,评教才具有参考价值。评教结果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高校要改变甚至取消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评教结果与教师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相挂钩或作重要参考依据等情况,这里笔者强调的是人文艺术类公选课,因为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受众结构复杂,讲求知识的普及,并且人文艺术类公选课上课时间一般选择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是教师的“奉献”和“分享”知识的一种行为,这一点应与必修课和专业课区别对待。而且评教结果只能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参考,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发现和剖析自己的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不应该将其评教结果与其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评教结果带来的逆向选择的弊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M]. 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87-489.

[2]王长恩.大学公选课学风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1 (05) .

[3]喻源.高校学生评教的逆向选择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

[4]周敏.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高校学生评教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 (12).

[5]张炳林,杨改学.教育传播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信息不对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赵海霞,助教,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Adverse Selection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ities And Arts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Zhu Junqi,Zhao Haixia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Colleges offered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s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personnel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 Because of lacking of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there is an adverse selection for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stablish a set of scientific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solve the adverse selection for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o innova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methods.

Key words:public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management; adverse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016-4

作者简介:朱俊奇,讲师,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公选课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