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

2016-01-27蔡华玲

关键词:异化青少年文化

蔡华玲

浅析我国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

蔡华玲

摘要:青少年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社会青少年文化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青少年文化在价值观、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各种文化异化现象的表现,然后就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基于社会学角度,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097-03

作者简介:蔡华玲(1989-),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法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5-13

文化异化是指人社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和文化产品,与文化本身相对立,实质是指文化与人的完全背离,产生矛盾。脱离了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德国社会学思想家乔治-西美尔,被公认能够从社会学角度真正把握文化意义的第一人。不同于西方古典社会学家,他致力于现代文化的研究,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文化它是个体精神与客观精神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范畴,会与接触的事物发生关系,站在对文化理解的高度上,人类自古创造了文化,本意是想要让文化为人类服务。但是事物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文化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文化发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遵循固有规律的同时,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当文化脱离了它产生的本意时,就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文化异化便出现了。”[1]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繁荣发展,文化也都呈现出多样性。青少年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面对当下青少年文化呈现出来一些异化现象,如何加强青少年文化心理构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当下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对社会多种多样的文化并不将它们置于同一价值标杆上的,他们有着自己的选择。传统意义上认为青少年文化应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自控能力却相对较弱,如果按照家庭伦理道德和学校规范标准来约束自身行为,他们的自觉性会比较差。因此面对各种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事物,往往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从而造成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2]通过对当下青少年文化异化的表现作具体、深入地分析,对我国未来文化异化课题研究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

价值观是每个人基于自己所具有的一定认知而作出的理性判断。当下青少年价值观念产生异化具体表现在:思考问题不独立、沉迷与于虚幻的网络文化等等。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集父母老人万般宠爱于一身,缺乏独立意识,不懂得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谅父母与朋友。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很容易引起青少年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落差,造成青少年叛逆的心理。同时,伴随着影视剧和网络的出现,代替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现实与虚拟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青少年似乎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享受网络虚拟的空间,不愿意回到现实。

(二)青少年语言表达的异化

青少年代表着青春、朝气与活力,喜欢大胆创新,所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会比较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盲目崇拜影视剧中“偶像”,模仿剧情中带有人身攻击性的、粗俗的词语。他们追求时尚、炫富、冷酷,各种各样的玩世不恭。“带着哗众取宠的味道,错把恐吓当玩笑,把肉麻当有趣。”[3]有学者曾经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越来越多,反而会加强社会的不安全感。”[4]这是因为网络、影视剧不再只是扮演者传播信息,仅供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角色。现代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网络的影响已经颠覆传统社会的文化。他们喜欢把网络和影视剧中的流行语用到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一种炫酷的表现。长此以往,青少年就会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营造不健康的学习氛围,会对学校文化教育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异化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发

育期,生理上会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上承受着学业的紧张与繁重。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思想,父母的权威与孩子的顺从,同时又处于文化知识积累与人生价值观建立的过渡时期,造成青少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面对挫折与困难,未与父母或是老师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他们需要借助外化行为,将内心承受的学习压力、孤寂释放出来,通过报复社会或者是自虐行为,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故此,青少年的行为状况将会反映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的数据,如图1所示,我国社会犯罪总数从2007到2012年总体呈现着上升趋势。每年都有约百万以上的人触及刑事犯罪,占据我国总人口比例的0.8%。青少年涉及犯罪的比例每年都占犯罪总人数的30%以上。上述数据表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发展现状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图1 我国社会犯罪总数与青少年罪犯

二、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具体分析

西美尔认为:“文化因为缺失普遍价值和意义,因此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而无可奈何的沦落在商品经济之中。”[5]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内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独立、自强、自立。所以怎样培养当代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需要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针对当下我国青少年出现的文化异化现象,笔者从网络、影视剧、学校教育三个角度具体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异化

网络文化异化“即网络主体创造和分享网络文化,又在网络文化中沉浸,对网络文化完全依赖,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被逐渐削弱,成为网络文化异化作用下的替代品。”[6]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覆盖面也随之扩张。同时网络信息地传播速度,是传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网络改变生活,青少年文化地传播正是借用网络不断提速。”[7]正是网络文化的趣味性,使其从发展一开始,就得到了青少年广泛地追捧。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如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依托虚拟空间这个平台进而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加上青少年的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之间缺乏互动与沟通,以至于他们无法及时排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只能在网络上用匿名或实名身份登记注册,用来结识新朋友,打发时间。长此以往,青少年沉迷于虚幻的网络空间,寻求精神安慰,完全脱离了现实、家庭、学校、社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过往的真实,这一切都将会加重青少年文化异化的趋势。

(二)影视剧文化的异化

影视剧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其声音与图像结合、图文并茂的鲜活形象,引起广大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可以缓解学习上的疲劳,最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关注国家实时动态,更多的了解世界。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商业机制的利益需求,影视剧内容过分地渲染了激烈的打斗情节和血腥暴力场面,这可能“滋长青少年对打斗、血腥暴力的不信奉正义,进而会滋长不尊重法律、不服膺真理的思绪,长期熏陶会形成一种暴力崇拜的反社会崇拜。”[8]这会深深地影响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内心。曾有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所有社会影响因素中排列第一,其排列情况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和家庭。大众传媒变成了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同时也对思想品德影响最为深刻的第一影响源。”[9]大众传媒的文化影响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影响,从而奠定了青少年文化异化的基石。

(三)校园文化的异化

学校是“青少年文化教育的专门机构,如果说家庭是支撑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腿,那么学校就变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另一条腿。”[10]但是归结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升学率与文化课成绩,这已经属于学校教育方式的异化。我国当下校园文化没有从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征、类型、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忽视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教育,从而阻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当学校的主流文化权威不复存在,非主流文化盛行,青少年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变得空前膨胀,甚至呈现出一些荒诞、低俗、自虐等异化现象,以此来排遣内心承受学习的压力,这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故此,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发展的引导,丰富青少年文化形式,积极了解和关注学生诉求,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消除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异化行为的因素。

三、关于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几点思考

在“学术寻根和本土化进程持续受到国内理论

界热情关注的今天,定性的研究具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帮助我们解答学科领域中的一系列最核心的议题,这些活动对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11]因此,我们需要植入新的理论和视角,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能够让我们对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青少年文化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地形成和发展,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关系。家长是孩子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孩子的启蒙导师。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忙于工作,直接将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幼儿园和学校。父母与亲子之间缺乏互动,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这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表现出过于夸张的言辞与动作,目的只是想引起了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尊重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们要转变家庭管理理念,改变以往生硬的、命令式的做法,增强与孩子的情感互动。理性地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避免过度溺爱、惩罚孩子等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想法,营造家庭民主、和睦的气氛。这对于预防青少年文化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是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塑造最重要的平台。西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即完善而全面的教育必须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青少年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书面语言文字的直观表达,还需要自己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多种多样地教育形式。例如,学校可以与社会上各个基层法院展开合作,建立相关的青少年法律知识教育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参观监狱,扫除青少年法律常识这一块盲区;观看青少年违法犯罪纪录片,用视觉的震撼,去触动青少年内心模糊的道德视角。坚持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到社会实践活动,多维度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实践精神。只有多角度的实践方式,督促青少年要培养良好的素养和健康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所无法替代的。

(三)政府投入更多的社会关注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社会关注。如果政府只重视经济发展步伐,忽视文化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就会变成一个“片面人”。青少年同时又是网络与影视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政府需要重视影视、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青少年思想预防工作。比如,政府可以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互动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网络媒体的公益制度,刊播公益广告,积极引导社会法治的风尚,创设一种干净的网络氛围。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用,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影视剧分级制度,根据年龄分段,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色情、打斗的剧情,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我国法制体系尚未十分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影视剧严格审核制度,保证青少年文化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蓉.关于文化异化问题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3.

[2]梁景时,关鸿静.中国“80后”年轻人孝道践履缺失问题成因分析及问题解决路径和举措[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 (11).

[3]任敏.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5.

[5]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4.

[6]刘巍.网络文化的异化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44.

[7]孙丽姝.流行文化与文化自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 (1).

[8]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

[9]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9.

[10]任敏.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1).

[11]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1).

(编辑:张齐)

猜你喜欢

异化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