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6-01-27佟丹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位淋巴瘤器官

佟丹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佟丹江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21%患者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肿大者14例,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2例,肝肿大者5例。结外起病占44.12%。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占42.65%。结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肠道受累占29.41%。72例患者有贫血,多数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有所降低。结论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患者的消化系统容易受累,血液指标多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

DLB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肿瘤,在全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基因的表达谱,可分为活化B细胞样亚型和生发中心B细胞群。DLBCL在中老年人中常见,化疗有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病情进展而死亡。如何进一步评价DLBCL患者的预后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1-4]。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现将该病的诊治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关于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观察指标 性别、Ann Arbor分期、年龄、B症状、民族、ECOG评分、IPI、白蛋白(ALB)、球蛋白(GLB)、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GCN型。

2 结果

2.1临床特征 136例患者中男98例,女38例,全部患者均为汉族,平均年龄47.2岁,发病高峰年龄41~68岁。52.21%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肿大者14例,肝肿大者5例,乙肝病史22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达42.65%,其次为胃肠道发病占29.41%。结外起病达44.12%。结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肠道受累占29.41%,咽韦氏环占10.29%。

2.2实验室检查结果 全血细胞计数: 72例患者有贫血,中位血红蛋白(HGB)104 (53~117)g/L;白细胞降低32例,中位12.1(10.11~41.31)×109/L;血小板降低30例,中位1.44(0.4~3.78)×109/L;淋巴细胞降低74例,中位0.62(0.03~0.94)×109/L。生化检查: ALB降低52例,中位31.4(16.1~33.3)g/L;GLB升高23例,中位36.1(34.6~82.8)g/L;LDH升高81例,中位374(233~4856)IU/L;HBDH升高66例,中位322(178~4912)IU/L。

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Bcl-6阳性率84.56%,CD10阳性率15.44%,IgH基因重排阳性率73.53%,Bcl-2阳性率56.62%,CD5阳性率22.79%,MUM1阳性率75.00%。

3 讨论

DLBCL可发生于淋巴结外或结内,发生结外的可分布于结肠、软腭、胃、睾丸、脾脏等,发生于结内的主要集中于颈部淋巴结。DLBCL可发生在全身各处,这与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效应相关。人体主要有三级免疫器官,初级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以及胸腺,次级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消化道、淋巴结和呼吸道等其他淋巴组织。三级免疫器官分布于全身各处,这些部位均可发生淋巴瘤。欧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型首次提出DLBCL,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异质性高,以中老年人多见,特别是男性。本文中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1~68岁,均为汉族人群。本组中IPI中高危者占27.94%;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占42.65%,结外器官受累患者占63.97%,与李蔚冰等[5]的报道相似。本研究表明老年患者体质和营养状况差,要慎重选择治疗方案。ALBL中约有1/5为B细胞起源,其诊断必须为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结合。富于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也需要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形态共同确诊,形态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少,而组织细胞和反应性的T细胞数量多,而诊断需经免疫标记证实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 DLBCL在遗传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上均有特异性。血管作为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细胞有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可促进血管的生成,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恶性转化,因此表明肿瘤的病理和血管生成可能相关[6]。关于Bcl-6在DLBCL中的表达,当初的研究目的是检测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重排之间有无相关性,因约有33%~45%的患者中无Bcl-6基因重排,有学者研究认为存在Bcl-6基因重排的患者预后好。

IPI评分是当前评估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良好指标,麻亮亮等[7]研究表明,IPI可很好的区分中、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的生存期,但中高危和中低危以及高危组间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且ECOG评分、年龄、B组症状、LDH水平、结外器官受累数量均是DLBCL预后的影响因素。文箐箐等[8]的研究发现,LDH升高、Ⅲ~Ⅳ期、IPI 3~5分和年龄>60岁死亡的危险度高。有学者对118例患者的治疗表明,以CHOP方案为主的治疗标准策略对这类患者疗效好,IPI高中危组的5年生存率为20.2%,高危组仅为9.2%,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说明常规治疗对此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应采取新的治疗措施。当前,因标准化疗和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许多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很多ABC和非GCB亚型患者疗效差。

[1]罗东兰,刘艳辉,庄恒国,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0例构成比及免疫表型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4):235-239.

[2]曾丽平,文亦磊,马韵,等.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6):377-381.

[3]林莉,闵敏,毕成峰,等.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4): 220-226.

[4]张宏伟,陈振文,王晋芬,等.CD13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构建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中华肿瘤杂志,2011,33(2):115-120.

[5]李蔚冰,林英城,林雯,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1):877-881.

[6]陈曦,季天海,杨劲松,等.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微血管密度与预后关系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1):44-46.

[7]麻亮亮,袁进,向兵,等.23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9):768-770.

[8]文箐箐,刘志彬,徐娟,等.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2):1004-10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32

2016-01-13]

110016 辽宁沈阳军区总医院

猜你喜欢

中位淋巴瘤器官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类器官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ORGANIZED GIVING
跟踪导练(4)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