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流行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6-01-27卢广新山东省蓬莱市小门家畜牧兽医工作站265606
卢广新 (山东省蓬莱市小门家畜牧兽医工作站 265606)
浅谈猪流行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卢广新 (山东省蓬莱市小门家畜牧兽医工作站 265606)
本文综述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等,旨在为养猪生产中如何有效地防控该病,减少养猪业的损失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
猪流行性腹泻、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之一。该病首先于1971年在英国爆发,随后在比利时、荷兰、英格兰、德国、瑞士、法国、保加利亚和中国台湾均有报道发生。20世纪80年代,由于从欧洲大量引种,我国也相继出现该病的报道[1]。该病发病原因众多,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发病后的猪只生长速度变慢、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猪只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学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平均直径为130nm,大体范围在95~190nm之间;中央有一个电子不透明的区域。粒子表面有从核心伸出的棒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长度为18~23nm。
2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寒冬季节,且以1月和12月最为多发。该病毒仅对猪易感,且各年龄阶段的猪均易感染,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母猪为15~90%[2]。患病猪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入途径可能是通过病猪排泄的粪便、被污染的饲料、运输车辆、饲养用具、水及周围环境等进行传播。其中健康猪的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即经口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粪便。
3 发病原因
本病作为猪场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该病的免疫预防重视不够。受传统养殖模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养殖人员大都对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以及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等疫病的预防和免疫重视度较高,但是却容易忽视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和免疫。二是应激因素易诱发疾病,同时影响免疫效果。在当前的集约化养殖环境下,各种因素更容易造成猪只发生应激反应。例如,温湿度变化异常、换料、转群、称重、免疫、采血,饲喂不当以及通风不畅、环境太差等。应激反应会降低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给各种病毒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同时还会影响免疫效果,使猪丧失疫苗的保护。三是新毒株和变异毒株的不断涌现。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等原因,各种病毒往往会涌现各种新变异毒株,常规免疫已失去保护作用。这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免疫预防,各种疾病就会不断发生和迅速蔓延。
4 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特征较为相似,但是发病程度和传播速度相对较轻、较慢。患病猪在腹泻初期或发病之前容易发生急性死亡,对于应激反应激烈的仔猪,死亡率更高。该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病猪出现明显的水样腹泻,有时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生。腹泻物呈灰黄色、灰色或者透明水样,顺肛门流出或呈喷射状喷出。通常所有年龄的猪都会发病,发病率或高达100%。初生猪的潜伏期为24~36h,而育肥猪则为2d以上。一周龄以上仔猪在持续3~4d腹泻后可能会死于脱水,平均死亡率为50~90%,其中部分存活猪只也可能变成僵猪;育肥猪的死亡率为1~3%。年龄较大的成年猪感染后可能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4~5d后即可自行康复。
5 病理变化
在实验室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时,肉眼可见的病变往往只限于小肠,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无明显病变。小肠肠壁很薄,几乎透明,肠管呈膨胀状态,内充满黄色液体,黏膜和肠系膜充血,淋巴结水肿,有的小肠黏膜会有轻度点状出血。通过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肠绒毛上皮细胞形成空泡,表皮脱落,肠绒毛缩短等,其中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比为2:1 或 3: 1[3]。
6 临床诊断
该病不能仅仅依靠腹泻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做出判断,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才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进行区别。
6.1 荧光抗体法
本法操作最为快速,简便,可信度高。采集48h内腹泻死亡的猪只的小肠,首先制作小肠黏膜抹片或者冷冻切片,风干,并用丙酮固定,然后加入荧光抗体进行染色,进行镜检。一般情况下,感染18h内,可发现荧光细胞,并以6h的数量最多。
6.2 ELISA法
对于没有发生死亡的仔猪和成年猪,可采用此法检验。可采集动物粪便或者肠内容物进行病毒抗原检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在感染后3~11d内检出抗原,其中4~5d为最高峰,但是自然感染猪的抗原排出时间较短。
7 防治措施
对于本病,目前尚且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在生产中只能以综合预防为主;对于发病猪,要做到积极治疗,减轻危害。
7.1 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在每年的9月底,可以选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全场种猪和后备种猪进行普免,并在20d左右二次免疫。在冬春季节,对于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0d进行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注射。这样做可以有效保护仔猪,其中7日龄仔猪的保护率可达95%以上[4]。
7.2 加强猪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要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保持营养平衡,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对于发病猪可以让其自由饮水以缓解脱水症状,对于肥育猪要进行限饲,适当控制采食量。为防止继发感染和尽快康复,可以投放一些抗菌药物和助消化药物。同时严格控制猪只的调动、管理人员和猪场饲喂、运输工具的流动,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还要做好哺乳仔猪的断奶工作,因为仔猪在断奶阶段最容易发生腹泻。
7.3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要保持猪舍环境干燥、卫生,温度适宜。注意通风,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在该病多发的冬春季节,每周要对猪场环境进行彻底消毒1~2次,可选择在气温稍高的时间进行。同时要加强对母猪环境,猪体表、乳房、阴户及产房的常规消毒工作。可根据猪场栏舍的保有和空置情况,合理安排配种、分娩和转群等生产性工作,做好母猪产房的空栏、清洗和消毒,以切断该病毒生产流程链中的传播。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可选用双季铵盐类络合物或烧碱等。
7.4 加强仔猪护理,减少应激发生
要保证每头初生仔猪,都能尽早吃上、吃饱初乳,以尽快获得被动免疫的保护。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减轻温湿度变化异常、换料、转群、称重、免疫、采血等各种应激的发生。要延长仔猪的哺乳时间,断奶、转群不要同时进行,要做好过渡期,并且不要频繁换料。同时尽量减少免疫应激,可推迟至65日龄左右进行注射,但是要保证母猪处于免疫状态[5]。
7.5 紧急防控措施
如在生产中发现此病疫情,也可采集发病24h内的1~7日龄新生仔猪肠道和内容物的病料来返饲所有母猪 (连续返饲2~3次,每次间隔1d),以控制该病的持续感染,并且实践效果比较明显。具体操作可参考如下:一是收集上述仔猪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段的肠道和内容物等新鲜病料。收集时要做到两端结扎、并清洗干净,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选择冷藏或冷冻保存。二是将收集的病料剪碎放入匀浆机,同时加入5℃的等量生理盐水和脱脂奶粉,完成匀浆制作后,用100目的筛子或者纱布进行过滤,取过滤液按照3ml/100g组织的比例添加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注射液,阴凉干燥处放置2h,即完成匀浆制作。三是按每头母猪20ml的用量,并用生理盐水和脱脂奶粉稀释后,均匀喷洒到母猪的饲料上,进行返饲,同时要注意防止饲料和饮水被卤素类消毒剂污染。
[1]孟庆利.规模猪场秋冬季猪流行性腹泻病的综合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2(11):17-18.
[2]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作丰,董娜,马建山,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J].现代畜牧兽医,2011(6):29-31.
[4]谭良溪,李海辉,颜丹凤,等.浅谈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13(1):17-19.
[5]赵辉.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6):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