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李氏杆菌的诊治
2016-01-27那春子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50000
那春子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150000)
野生动物李氏杆菌的诊治
那春子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150000)
1 流行病学
对本菌有易感性的动物很多,野生及圈养毛皮动物的银黑狐、北极狐、水貂、毛丝鼠和海狸鼠都易感,其他野生动物如臭鼬、鹿、驼鹿、马鹿、猿、狒狒、大捻角羊、郊狼、豹、野山羊、浣熊、獾、松鼠及多重啮齿动物对本菌都有一定的易感性,且一般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更易感,发病也较急,表现也更为严重;家畜中以绵羊、猪及家兔较易感,牛、山羊次之;家禽中以鸡、火鸡和鹅较易感,鸭次之。
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最根本的传染源。患病动物的眼、鼻及生殖道的分泌物、粪、尿、乳汁及精液中都有病原菌的存在。喂给有本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使动物发病。毛皮动物及其他食肉动物,主要由于食入患本病的病畜,病禽的肉及下杂料和捕食了带菌或患病的啮齿类动物而感染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很少见流行,一般不广泛传播,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很高,特别是野生动物的败血症和神经病变的病例,多以死亡告终。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天气剧变,患寄生虫及其他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均可成为发生本病的诱因。
2 临床症状
患李氏杆菌病的北极狐和银黑狐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兴奋与沉郁交替出现,共济失调,颊部及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颈部弯曲,有时侧伸,有时则前伸或后仰头。身体后躯摇摆,后肢不全麻痹,部分病例做转圈运动,可碰撞到周围物体。有的病例神经症状严重,出现与脑脊髓炎相似的症状,如行走不稳,部分肌群发生痉挛性收缩,口中流出黏稠的液体。还可出现不断走动,咀嚼,眼睛发直,有时出现视觉丧失等症状。病兽采食时可见颈部肌肉痉挛性运动。常有结膜炎和角膜炎发生,眼睛流泪,分泌物增多。食欲减少或完全废绝、呕吐、下痢、粪便中可见血液和淡灰色黏液。成兽病例常有呼吸困难,咳嗽,鼻腔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水貂患李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突然拒食、沉郁,常在小室中不肯出来。病程约一周左右。毛丝鼠患李氏杆菌病也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运动障碍,惊厥,甚至失明,有的病例出现消化机能障碍、腹泻等。
3 病理变化
本病缺乏特征性病变。常见脑膜炎、败血症,坏死性肝炎及心肌炎。眼观变化在有神经症状的动物,可见脑膜和脑有充血、水肿和脑实质软化,脑脊液增多,稍混浊。急性病例常见一般的败血症变化。肝、脾常肿大、有灰白色麦粒大坏死灶。在流产雌兽可见到子宫内膜炎及坏死。鸟类,啮齿类动物 (包括鼠、海狸鼠等)狐、水貂等毛皮兽出现脑膜脑炎变化外,常有肝坏死及心肌炎。心肌呈淡灰色,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包内有纤维素凝块的淡黄色液体。
组织学变化为脑膜脑炎、坏死性肝炎、心肌炎等。经常在上述变性、坏死的周围部分发现李氏杆菌。病灶内有单核样细胞浸润。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
4 诊断
必须通过微生物检查,才能做出对本病的确诊。病料可采血、脾、肝、肾、脑的病变组织及脑脊液做触片或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有单个散在、两菌病例或呈“V”型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通过培养形状观察、菌落特点等如血平板上可以菌落具有窄的β溶血环;动力试验检验,本菌是唯一在临床标本中可见的有动力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用兔眼结膜独立试验鉴定本菌,将可疑菌18h肉汤培养物滴注幼兔眼结膜上,24~36h内引起化脓性角膜结膜炎,出现水肿、混浊且有渗出物为阳性,涂片和培养均可查到该菌。本菌与红斑丹毒丝菌相似,都是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两者的区别见丹毒的诊断部分。
5 防治
对本病的治疗目前无十分有效的方法。链霉素效果较好,但易产生抗药性。广谱抗菌素疗效也比较好,还可用磺胺类药物。但治疗时须早期用药。剂量应偏大,连续交换应用,方可有益于治愈。水貂患李氏杆菌病时可用新霉素,每只用量1万单位,混于饲料中,每日喂3次,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据报道,青霉素能有效的控制毛丝鼠的李氏杆菌病,大剂量四环素类药物可治疗禽类的李氏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