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枝教授运用甘草泻心汤经验
2016-01-27王炳恒吴明阳张国海
王炳恒,吴明阳,张国海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李发枝教授运用甘草泻心汤经验
王炳恒1,吴明阳2,张国海1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李发枝教授,河南中医学院原《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李师业医 50 余载,学宗《黄帝内经》《难经》,法崇仲景,旁及东垣,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书中记载其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李师将其治疗运用扩展延伸,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热、干燥性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肿瘤化疗及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消化道反应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李发枝;中医师;甘草泻心汤/治疗应用;经验;医案
李发枝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原《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李师业医 50 余载,学宗《黄帝内经》《难经》,法崇仲景,旁及东垣,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笔者有幸跟师数载,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李师临床运用甘草泻心汤经验简析如下。
1 甘草泻心汤
原书中对甘草泻心汤的论述有2条:①《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即伤寒中风病用下法致胃气虚弱而成痞证,腹中雷鸣下利实为土虚木乘而致;心下痞硬、干呕则因胃中虚而客气上逆;心烦不得安是因脾胃受伤后升降失常,上热下寒而热扰心神所致。②《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原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但所载方药并不完全一致,正如陈修园《金匮方歌括》卷一曰:“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状如伤寒”可参考《伤寒论》第3条对“伤寒”的表述,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即表现为发热恶寒(急性发作期可见高热;而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发热反恶寒,也有发热比较低在38 ℃以下者,急性发作期也会有39 ℃以上的情况出现。但亦有常年恶寒、不发热而总感到身冷的患者,发热或者恶寒,高热或者低热);亦可表现为身痛,即关节疼痛和肌肉痛。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关节痛、关节肿或者肌肉痛之症,可见于白塞综合征患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则有嗜睡和失眠两种表现。“蚀于喉及上部”表现为声音嘶哑而实质为口疮或黏膜溃疡,“蚀于下部”即前阴或肛门周围有溃疡比较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表现为一是便秘(常年便秘),二是大便溏泄。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表现在皮肤为色素沉着、结节性红斑、痤疮和毛囊样皮疹,“目赤如鸠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虹膜睫状体炎。李师临证之时常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合患者体质,紧紧围绕本病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的主要病机,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内科杂病,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颇佳。笔者跟李师学习,总结本方的使用剂量及加减规律为:方中生甘草用量一般为 15~30 g,黄芩与黄连的用量遵原方3∶1比例,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用量一般为9~12 g,清半夏20~30 g,党参15~20 g。李师认为:口腔溃疡为辨证运用甘草泻心汤必具之症,但并非患者就诊之时必有口腔溃疡之症状。若伴发热者,加柴胡至30 g;外感咳嗽者,可加麻黄6~10 g、款冬花12 g;脱发或月经量少者,加当归12 g;真菌感染者加,生白术30 g[1];毛囊样皮疹或痤疮者,加荆芥、防风各10 g,甚者加地肤子、土茯苓各30 g;目赤、视物模糊或色素沉着者,可加当归12 g、赤小豆30 g,即合赤小豆当归散;结节性红斑者,则合麻杏薏甘汤;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2]。
2 病案举例
2.1脱发
患者,女,22岁,2015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头发脱落较多,并呈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现病史:因工作繁忙,日夜操劳,饮食无规律,最近1个月内头发脱落较多,脉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另白带量多。既往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中医诊断:脱发,辨证属脾胃湿热内蕴。治宜清热燥湿。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味,药物组成:清半夏20 g,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12 g,党参15 g,甘草15 g,当归12 g,土茯苓30 g。7剂,水煎服,1 d 1剂,嘱其分2次饭后温服,忌生冷甘甜辛辣食物。服药1个月已获痊愈。
按该患者日夜操劳,饮食无规律,思虑伤脾,脾胃升降失和,因湿生热,所以会出现白带量多、口腔溃疡等症状,故方选甘草泻心汤消痞除湿热。
2.2腹痛
患者,女,58岁,2016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半月前因饮食失节导致腹痛。现病史:经输液及口服西药进行消炎止痛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但停止输液则症状又复发,遂求诊于李师。症见:面色晦暗,腹痛,舌下有溃疡如黄豆大,身困乏力,时觉头懵,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弦缓。既往复发性口腔溃疡已30余年。西医诊断:腹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属肠胃湿热。治宜调和脾胃,清热祛湿。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味,药物组成:清半夏30 g,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12 g,党参15 g,甘草20 g。嘱先服3剂,水煎服,1 d 1剂,分2次饭后温服,忌生冷甘甜辛辣食物。服药后,诸症消失,已能参加田间劳动。
按该患者饮食失节而至脾胃失和,身困发力、苔白厚腻、口腔溃疡等都是湿热指征,从而胃气逆乱至腹痛。故选甘草泻心汤温之使通,清湿热痛止湿热去。
3 小 结
《素问·藏气法时论》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合理膳食原则。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习惯的变化,今人弃置妄闻,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性味燥热之品,渐致气耗津伤;更或多食生冷之物,脾胃受伤,湿热相合而蕴结于脾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揭示因脾虚失健导致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出现腹胀,甚至水湿泛溢四肢形成水肿,脾胃运化失常致使水湿阻滞中焦气机最易化生湿热;而湿热一旦形成,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逾炽,是故古人有“湿热裹挟,如油入面,难舍难分”之论。甘草泻心汤方中药虽7味,但可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具有益气和中、清热燥湿之效,实为治疗脾胃湿热之佳剂。
[1]孟鹏飞,蒋自强.李发枝运用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艾滋病真菌性感染验案2则[J].中医杂志,2013,54(16):1363-1364.
[2]张国海,孙华妤.李发枝教授辨证合方运用甘草泻心汤经验[J].新中医,2015,47(5):11-12.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08-0051-03·名师高徒·
R249.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8.24
王炳恒(1970-),男(汉族),河南夏邑人,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肝胆疾病及呼吸系疾病研究。
2016-03-04;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