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仿论的视角谈诗歌与绘画的同一

2016-01-27朱和锋广州大学人文学院510006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白水原野绘画

朱和锋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510006)

从模仿论的视角谈诗歌与绘画的同一

朱和锋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510006)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学说之一,模仿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现实世界的重现或模仿,它既反映现实,又反映理想;既反映形态,又反映精神;是联结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纽带。

《饮酒•其五》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艺术家的眼中,既可以为诗又可以入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草花;《山居秋暝》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是一句美丽的诗,又是一幅美妙的画境。王维的画作《辋川图》与其诗作《积雨辋川庄作》可谓互为诗画,用苏轼的话来形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再贴切不过了。更值得注意的师宋朝宫廷画院翰林待招直长郭熙的说法:“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吾人所师。”此后,“无声诗”“有形诗”和“有声画”“无形画”几乎成为谈诗说画的口头禅,甚至歇后语,这就意味着艺术家逐渐从诗中体味到画的质素,或从画中发现诗的精神,亦或察觉到了诗画的共通,甚至同一。以此为发端,艺术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若从模仿论的视角来观之,可以这样理解,诗歌与绘画的创作均为对大自然或者人内心世界的模仿。

模仿论萌生于古希腊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实践总结。在古希腊,模仿人体以作雕塑,模仿天籁之音以为音乐,模仿生产劳动以成舞蹈,模仿生活实践以成戏剧。而哲人赫拉克利特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时,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他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赫拉克利特的“模仿”,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简单重现,还包涵了对规律的模仿和探索。他认为,“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然而,“模仿”不是简单的重现,它是建立在人们无数次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追寻甚至超越,在“模仿”中发现了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的精神或生命理想。

一、从对象上说,诗歌与绘画都是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模仿

王维在《新晴野望》中写道: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写了是孟夏的乡村,雨后初晴,诗人眺望原野之景,远处有“郭门”“渡头”,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之后,近观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望是山后的“碧峰”。近景、中景和远景的组合,体现了画面的纵深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了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一明一暗,色与光搭配得如此美妙、和谐。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光亮,在“田外白水”“山后碧峰”中有温润之感。农民劳作与新晴的原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景色奇妙而又充盈着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情怀。以模仿论观之,王维所写的乡村、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田野、白水、碧峰等自然景物均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并不是与客观景象完全一致;而内心表达的热爱自然、眷恋田园、远离喧嚣的情怀则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模仿和写照。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创造出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边角山水”,类似于“折枝花鸟”的“截景山水”,他们以突出一个局部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用笔泼辣,取景多选江南山水。代表作家之一马远及其作《踏歌图轴》,构图截取一角及片段不全之景,被人称为“马一角”,也暗喻着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表达了作家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显然,其作品虽与客观景象有相异之处,但也是对客观景象的模仿;其构图模式和境界亦体现了作家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模仿及重现。

二、从方式上看,诗歌与绘画都存在对客观世界的综合性模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形艺术家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它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在这里所说的对三种对象的再现,实际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模仿方式。第一种,模仿“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就是如实地重现已经存在或从前出现过的事物;第二种,“摹仿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则是指描绘现实中不一定真实的存在而人们又信以为真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信的不可能之事比不可信的可能之事更为可取”,这种想法已初步体现了艺术虚构的思想;第三种“摹仿应当有的事”,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照事物的“可然律或必然律”去描绘生活现实的模仿形式,而且诗歌与绘画存在按这种“可然律或必然律”去模仿世界的方式。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种生活场景和状态:在原野里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归去,耕田种地;住所周遭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茅屋的后檐,桃树、李树罗列于前堂;向远方望去,村落依稀可见,炊烟袅袅;犬在深巷里吠,鸟在桑树顶鸣;屋里没有世俗之事烦扰,空闲的时间很多。诗人只有将各个地方的景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去排列,然后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场景,并展现于人们的视野。又如《清明上河图》,该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光,大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风貌。但是画中所绘之景在历史现实中找不到完全的原型和存在,且其画带有艺术创作的色彩,实为对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描绘或模仿。

其实,不仅是诗歌(文学)与绘画,还有其他诸如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存在着某种共通或同一,也往往由于这共同的“理想”,让诸多的艺术形式既争奇斗艳又相互协调,内在的斗争性结合于外在的统一性,共同推动艺术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1][俄]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

[5]艾洁.论“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及其现状[D].新疆大学,2007.6

朱和锋(1991-),男,广东化州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猜你喜欢

白水原野绘画
模仿天才
闪电的原野
白水洋一日游
白水煮生活,笑料跑不掉
白水煮生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看不清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