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河南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色彩
2016-01-27王雅琪
尚 伟 王雅琪
(1.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330022;2.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200000)
略论河南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色彩
尚 伟1王雅琪2
(1.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330022;2.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200000)
河南淮阳“泥泥狗”这种民间美术形式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的厚重情感,成为广大劳动者追求美好、寄托理想的最便捷、最直观的物化方式。“泥泥狗”的手法夸张却又造型逼真,色彩浓郁而又古朴厚重,呈现出个性鲜明的中原区域文化特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泥泥狗;艺术特征;造型;色彩
注: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课题编号:SKL-2016-947)阶段性研究成果。
河南淮阳泥泥狗的造型特征和色彩风格与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紧密相连,它不同于陕西凤翔泥塑的粗犷艳丽,也不同于无锡惠山泥塑的精致淡雅。发展至今,淮阳民间泥塑艺术不断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吸取灵感,创作题材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本文拟就“泥泥狗”的造型与色彩两个最具特色的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一、“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河南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不同于青铜器的凝重威严,也不同于汉砖石刻的严谨庄重,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中原文化所赋予它的独特气质,一种古朴粗犷的朴素的深厚审美观。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不追求造型上的相似,以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为主要创作准则,通过适当夸张的造型手法,突出作品最具说服力的形态,充分调动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来达到整体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总体在造型上呈现出一种夸张有度、古朴拙雅、生动活泼的特点。河南淮阳泥泥狗就其造型特点上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1.动物型。在这一大类中包含两个小的分类。一种是以现实存在的动物为原形。在艺术处理上作了适度夸张的同时保持动物的基本原貌,如鸟、鱼、蛙、蛇、蝙蝠、蝎子、龟、鹰、猴、狗、马等。另一种是以神话传说为造型元素,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其原型,如泥泥狗中大量存在的八大高、九头狮子、四不像等造型。第二大类是人物型。这类造型主要以民间英雄故事为主要造型元素。第三大类是综合型。主要是指那些人禽同体、人兽同体的造型。如兽拖猴、人骑兽、人面鱼、人面兽、人面鸟等造型。第四大类是现代型。这种类型大致产生于在20世纪50年代,是民间艺人将传统造型手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所形成的一种造型类型。
河南淮阳泥泥狗造型丰富多样,仅就动物型中猴的造型就有“抢桃猴”“搬腿猴”“噘嘴猴”“歪头猴”“亲吻猴”“多头猴”等数十样,他们风格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泥泥狗中有许多非常有特点的造型,如双头鸟、双头狗、双头兽的成对造型:如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的图腾人形化的造型等。造型艺术语言是美术家用造型艺术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我们要探讨造型的艺术风格,就必须将它放在曾经生存其中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感受到这种造型所具有的艺术性。
首先看以双头鸟、双头狗、双头兽为代表的成对造型,这种造型是对生殖崇拜最形象的体现。在原始人类的生存意识中,壮大部族群体的力量的基本方式就是繁衍和生殖,这类行为对于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生殖崇拜成为原始文化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泥泥狗在造型上已经受到了民间朴素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生殖崇拜的表达不能在像诸如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大溪地和青海徽望江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大量的两面泥塑、石雕人像那样,以直接的形式对交媾、交合进行表现。而是把生殖行为中的男女从场景中抽离出来,通过夸张的手法变化为异性双体相连的造型、淡化诸如四肢、头部的刻画。重点突出两体交合的意义,可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种造型手法与强调对象的典型性,注重情感意韵的传达的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这种抽象的的形式,就其本身来说已经淡化了原本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只属于审美领域的符号。其实则不然,这种连体造型不但没有虚弱其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反倒以更加夸张、更加简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加强化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繁衍、生命交换的渴望。
2.综合型。这些造型有浓厚的祖先崇拜色彩,带有图腾的痕迹。有的是人的物化,以显示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的是物的人化,以表明所崇拜的图腾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是人的神话,是图腾具有崇高而令人倍加尊敬的地位。以人面猴为例,人面猴式人祖会祭祀的主神伏羲在泥泥狗中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人们相信“半人半兽”神灵的存在,并以“人化的自然”作为心理与精神的参照,借此表达原始先民对于人祖爷的崇拜与敬仰,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种族繁衍的一种寄托,他们构成了人面猴的文化内涵。对于这种文化的表达,泥泥狗有着其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即适当的夸张和省略。首先在造型上,四肢一般被压缩和省略到不起眼的地步,以突出整个圆润的腹部,而腹部是孕育生命的重要位置,借此表达一种生殖崇拜的意念。对于猴本身进行简化们的同时对于头部进行详细刻画。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通过如瞪大的双眼,冲冠的头顶,使得整体造型肃穆神圣,完全没有一般泥塑作品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借此表达对于人祖爷的崇敬之情。同时这种人头兽身的相加的夸张手法,更加强烈的便显出人兽同形的原始图腾的审美意义,与主题相呼应。
原始艺术通过对造型所具有的直观感知意识,极力捕捉客观事物最为典型、最为动人的特征,进行变形夸张、抽象整合。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这是为当代人所折服的,有其不可比拟的魅力与力量。
二、“泥泥狗”的色彩特征
河南淮阳泥泥狗以黑色为基调,周身饰以红、青、黄、白等色,整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在继承民间传统用色方法之外,深受地理位置、审美艺术的影响。在不断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颜色浓郁,沉稳厚重的风格特色。
这种沉厚与古朴,更多的是来自于河南泥塑所秉承的中国古代传统的色彩哲学观。首先河南泥塑在颜色上深受尚黑文化的影响。尚黑文化,是一种对黑色崇拜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意识,是原始先民对于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的产物。它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同中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中发展而来。这种文化经历春秋、战国,在汉代时期发展到鼎盛。古代人认为黑色是本色、正色。因此在这个时期帝王、君主的服饰都以黑为主,这种现象在民间普通百姓的身上却没有发现,足以证明在当时黑色在当时的重要性。于此同时道学、道教也崇皆尚黑色,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发现道士的衣服也依然是以黑纱为主。如今,尚黑的习惯仍渗透在实际生活中。如至今淮阳乡间的老年人都喜欢穿一身黑衣服,据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至今仍保持着尚黑之习,新房落成时,必先把供置祖先灵位的墙壁熏黑一片,才能入居。在这种独特的尚黑审美观以及各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河南民间泥塑以黑为底的风格特点,相对于较为普遍的白底玩具泥塑来说,异常珍贵。
淮阳泥泥狗秉成了中华民族的色彩习惯,把黑色作为上色,本色。其色彩正好和传统的“五色观”是一致的。泥塑中所出现的黑、红、青、黄、白,统称“五色”,是五种传统的颜色,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在我国不少民间工艺,节庆民俗、图腾崇仰、祭祀集会等活动中,都把红、青、黄、白,黑五色作为正色,并赋予其神秘的宗教色彩。先秦“五行”学说将“五色”与“五方”“五时”“五帝”“五神”“五虫”“五德”等相对应,构成蕴含哲学色彩的“五色”观念体系。
河南淮阳泥泥狗追求色彩上的对比性。通过对黑、白、红、绿、黄等对比色进行大胆的组合排列,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通过五色之间的相互衬托也使整体颜色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同时它又将中国传统的色彩哲学观念与泥塑相融合,为其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河南民间泥塑艺术以其独特的用色方法和深厚的色彩文化在国内泥塑中独树一帜、不可多得。
三、结语
河南地处中原,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处。相互交融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与大众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审美心理紧密相连的民间艺术更是如此,因为民间艺术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淮阳泥泥狗以其独特的造型与瑰丽的色彩,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精神的结晶,既有吉利祥瑞的象征和意义,又具有巨大的民俗学和艺术学研究价值。
[1]邝凤勤,周红惠.论淮阳“泥泥狗”的审美特征及发展趋向[J].大众文艺,2010(8).
[2 ]陈巍.淮阳“泥泥狗”中的楚文化元素[J].美术大观,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