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文化创意视域下的人才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6-01-27王彩虹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文化创意困境

王彩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000)



上海文化创意视域下的人才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王彩虹(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00)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和困境,本文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建设;困境

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上海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显示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在国内,上海依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外地和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同国际创意城市的竞争对手如伦敦、纽约、东京等相比,上海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上海人才现状和内在结构优势并不明显,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上海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总量不足

1.从业人员比例较小。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对145个地区进行评比,上海仅位列110位,离国际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刚达到10%,随着每年全市就业人口总量的不断提升,这一比例也将受到影响,这迫切需要人才开发和培养。

2.人口教育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不高。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其人口教育程度是衡量文化创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纽约、伦敦、东京的迁移人口比例都在8%以上,其10%的人口处于常年流动状态,流动性是上海的6倍以上。目前,上海人口的国际化水平、开放性、多元性、流动性都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人口基础的薄弱将不利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1.专业型技术类人才竞争激烈。目前,中小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从业人员大多为年轻人。由于目前国内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尚无明显的差别性定位,导致一段时期内大量低端同类、同质从业人员大量聚集。由于这些人员的年龄和教育背景类似,竞争压力较大,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他们往往依靠加班和微薄的工资维生,生存状态堪忧。

2.高层次人才严重稀缺。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中三类人才尤为稀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善于创新思路,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创意型设计类人才;既熟悉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

(三)人才开发和培养缺乏活力

1.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高端引进、环境培育、效应溢出的系统政策。引进人才方面存在:误认为国际人才就是全能人才,误认为获奖的大师等于管理大师,误认为吸引人才就是上门找人才的三种误解。

2.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目前上海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数量较少,而专业的细分导致不同专业之间缺乏交叉融合的机会,从而致使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产出较少,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导致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必须接受企业的再教育,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关于提升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1.把握好创新分配的激励机制

由于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普通人才的不同在于其拥有特殊才能,因此,要鼓励文化创意人才参与企业的股权改革,调整现有的分配制度,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灵活薪酬机制,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技术、责任、贡献与报仇相挂钩,真正体现人的价值。此外,还要鼓励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殊才能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用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或技术要素参股。

2.把握好情感激励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靠创作者长期积累的灵感和偶然的突发奇想,表现在主观能动性上,因此,把握好情感激励尤其重要。在管理上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弹性工作制、休闲式的工作方式,采用差异化管理,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在人才开发中,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不亚于人才引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集合多方资源优势,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政府定位自身角色,由“全能型政府”向“掌舵型政府”转变

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上海必须定位自身角色,从“全能型政府”向“掌舵型政府”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高校和社会更多的自主权。

2.培育中介组织、发挥市场作用

首先,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规划、制定政策、监督执法、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而具体工作应由中介组织来承担。其次,政府要放权给市场,使市场在配置教育资源、落实教育政策、培养人才方面发挥调节作用。通过市场的调节,大学与社会拉近了距离,使产学研进一步结合。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尽管大学教育已转换为大众化教育,然而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尚未真正达到多元化和大众化,高校使用的教材和开设的课程没有多大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造性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可以采取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大校企联合培训的力度

根据伦敦的经验,高校与知名创意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去名牌服饰企业实习的过程,能够了解产业的需求和走向,达到因需育人的要求。提高学生较高的工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校企联手的主要目的,可以让学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实训做的好不好,主要看实训基地工作是否扎实,上海要不断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努力提升实习的效果,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2.采用订单式教育模式培养人才

“订单式”指的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通过和高校的合作,用订单的形式进行专项的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得到了专业培训,到企业一上岗就能适应,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学校在订单模式下,要配备好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企业只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双方的合作授课,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又具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样的订单模式受到了企业和学校的广泛认可,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3.社会办学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目前,由于上海面临着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的严重不足,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所谓社会办学指的是民间人士出资借用相应的校舍、聘用学校的教师资源,组织好社会办学。从上海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办学培养了不少的各类实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他们作为高校的一个补充,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和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12(1).

[2]程明.基于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势态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及路径选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文化创意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