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而不俗,土而不粗”
——论鲁锦艺术的延展
2016-01-27菏泽学院美术系274000
化 东 (菏泽学院美术系 274000)
“乡而不俗,土而不粗”
——论鲁锦艺术的延展
化东(菏泽学院美术系274000)
摘要: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的纯手工纺织物,它不仅是鲁西南民众的日常生活物资,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本文通过对鲁锦市场的调研,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切入,对鲁锦的文化特色、民俗特色与艺术特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围绕当今社会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鲁锦艺术;创新;应用;发展
一、鲁锦的艺术特征
(一)织造工艺
鲁锦具有极其繁杂的织造工艺,这也是鲁锦与众不同之处,从棉花的采摘、纺线、晕染到上机织布,需经大小72道加工工序,每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中又夹杂了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其主要制作工序可归纳为: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闯杆、刷线、掏综、闯二遍杆、吊机子、拴布、织布。机器上20种基本色线经过排线布置,可幻化出1990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匠心独具、巧夺天工。由此可以窥见在漂亮的鲁锦织物之中,蕴含着多少的勤苦劳作,这饱含情感的织造工艺体现了鲁锦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设计元素
鲁锦艺术的基础设计元素由两部分组成,即鲁锦图案与鲁锦色彩,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且又相互依存。
鲁锦的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传统风格的图腾式几何形纹样,也有富有现代特色抽象效果的几何纹样,构图粗犷豪放且精妙活泼。图案版式讲究上下呼应、疏密得当、有聚有散、曲直对比。是鲁西南百姓生活的现实映象,同时表露出鲁西南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因而更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魅力。
民间的鲁锦的织造工具相对原始,织布机常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由于受到织造技术的限制,制作的纹样大多以条形、十字形、方格形等图案为主,在这些图案的内部又由众多的线条与色块互相排列组合。呈现的纹理样式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通过重复、交叉、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构成方式,以精彩亮丽的主纹为中心,将变化多姿的副纹穿插在主纹左右,展现出一种连贯的、相通的、互为依托的构图样式,最终表现出鲁锦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因此,鲁锦的基本纹样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作为基础,利用主纹、副纹的组合变化,创造丰富多彩的图案。概括其基本图案构成纹样有:水纹、斗纹、合斗纹、枣花纹、狗牙纹、鹅眼纹、猫蹄纹和芝麻花纹,经过多种纹样之间的巧妙组合与变化,可以织造出数以千计形态迥异、变幻莫测的图案形象。
鲁锦的色彩用色大胆艳丽、对比强烈,常用的色彩有黑、白、大红、桃红、玫红、湖蓝、靛蓝、翠绿、草绿、中黄、浅黄、紫色等。在织造过程中用色多以补色关系排列,如蓝色配黄色、绿色配红色、黑色配白色,意在表现粗犷豪迈、纯正爽朗的个性,同时追求吉祥和谐的生活氛围,这种用色的泼辣与明快,恰恰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与自我表现的时代理念。同时,由于受到地方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鲁锦的用色更加偏向于民间传统文化理念,如“红红火火”“平步青云”“紫气东来”“橙黄桔绿”等常见的传统吉祥用语,其中既包含了人们对色彩的视觉需求,又体现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说鲁锦的色彩搭配是个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二、鲁锦的现状分析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而是去寻求一种返璞归真的“原始美”与“朴素美”,如此恰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相比机械气息浓郁的现代商品,人们更欣赏纯手工制作商品,集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鲁锦织物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鲁锦的手工织造工艺流程极为繁琐,从棉花的采摘到纺线成布耗时较长,且产量较低,这一民间手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机械生产,所产鲁锦缺少生气,已失去其原有的韵味。目前,几乎很少有人再用手工织造鲁锦,如今的鲁锦手工织造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今,人们除了关心产品的外观与功能之外,更为关注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传统手工艺织造出的鲁锦纹理粗糙、容易褪色、幅面较窄。虽然经过现代工艺在选料、染色与纺线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但是和市面上出现的其他进出口纺织产品仍有较大差距,其外观、品质、舒适性、及耐用度等诸多方面仍需改良,这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鲁锦的市场推广。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鲁锦的织造原料。我国棉花生产居世界前列,是纺织大国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棉花,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04年以来实行棉花进口配额制度,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十年来仅进口美国的棉花就增加了20倍以上,然而这样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纺织企业的需求,对于以棉花原料为主的鲁锦织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鲁锦的发展思路
(一)规范民间作坊
作为在长期手工劳动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传统技艺,鲁锦的织造工艺以及配色方法大多来自口传身授,几乎没有形成文字性的工艺记载,即便有也是在地方史志或杂记中只言片语地粗略提及,更多的是需要织造者的亲身体会与感悟,某些精湛的工艺技巧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经由民间作坊手工织造的鲁锦,于受到工艺的限制,所织造的产品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幅面窄、易褪色、易缩水、效率低等,因此,对于鲁锦民间作坊的规范和保护,应建立鲁锦相关的组织,确保鲁锦作坊的保护与规范,在大力扶持民间作坊产业的同时,将民间作坊常见的织造工艺与配色方法记录成册,同时全面探寻、收集并整理散落在地方上的传统图案、技艺、器具及相关材料等,应特别注重对地方著名艺人进行寻访,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手段收录宝贵资料,确保鲁锦艺术的可持续性。
(二)拓展销售渠道
为了拓展鲁锦产业的市场供求,提高鲁锦艺术的国际知名度,应大胆尝试与某些电台媒体、艺术团体和科研机构联合,可以结合某些体育赛事、文艺表演、科研论坛等活动,通过影视或网络的方式大力推广鲁锦文化。也可在其表演、演说或访谈期间,针对礼仪小姐或工勤人员的衣着进行规范,将鲁锦元素合理运用于其着装之中,甚至可作为活动的奖品或纪念品赠与相关人员。诸如此类,不仅可以促进鲁锦产业的进步,同时也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为鲁锦艺术走向国际舞台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玉,韩波.《鲁锦产品的开发与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山东社会科学,2012(5).
[2]潘鲁生.《花格子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