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远”之境的艺术表征
2016-01-27唐玉超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唐玉超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迷远”之境的艺术表征
唐玉超(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摘要:“意境”概念最初运用于诗歌文学领域,主要是针对诗词境界进行的讨论。而后,“意境”范畴不再局限于诗学的范围,并被逐渐引入到了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理论的研究。过往研究中,“远”成为山水画“意境论”阐发的立足点之一,进而在研究中扩展了郭熙的“三远说”的内涵,不仅将其视为有关山水画空间构成方式的论述,同时将其作为山水画意境、意境类型的提出来看待。韩拙在郭熙“三远”的基础上,在《山水纯全集》中将“平远”细化为“迷远”“阔远”和“幽远”,韩拙从意境角度实现了对郭熙“三远”的理论拓展。韩拙描述“迷远”是:“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由此可见,韩拙用“烟雾”和“野水”来营造“迷远”。当下对于山水画意境类型的研究中,将“迷远”作为明确的意境类型来阐发的著述鲜有,关于“迷远之境”的阐述多作为研究韩拙“新三远说”山水空间理论的余绪而被提及,或多为将韩拙的“新三远”与郭熙的“三远”进行比较,而很少针对“迷远境界”单独来进行详细阐发的。我将从中国老庄哲学中探寻“迷远”的思想根源,并提炼出它的美学特征,探讨其真正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迷远;艺术表征;烟霭之景;风雨之景
一、烟霭之景
烟霭之景是“迷远”境界的表现特点之一,《画语录》中曾提到“氤氲”,所谓“氤氲”即模糊、混沌之气。“氤氲”之气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即为“烟霭”“岚气”等,历代也有很多画家追求这种“云山烟树”的意境之美。
宋画表达这种烟霭之景的较多,例如夏圭的《烟岫林居图》可见“迷蒙深幽”的风格,此画笔墨概括简练,物象写实,构图巧妙。左上方画烟霭远山,迷蒙深幽,奇峰突起。下为林木坡石,浓墨攒笔随意点染树叶,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在山间小路上悠闲前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而画面上方则是大量的岚烟雾气,远方的景物已被烟霭遮盖的影影绰绰,行走于山间好似漫步于云雾间,很好的表现了烟霭之景。夏圭的另外一幅《云峰远眺图》也是烟霭之景的典型之一,画中有崇山幽谷、奇峰绝壁、全图大量物象或隐或现于烟岚云雾之中,将烟霭之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岚烟云霭之景在高克恭笔下表现的酣畅淋漓,《春云晓霭图轴》运用了米点皴法,但在学米的同时又参用董源的画法,故山水画的浑厚、雄浑,而烟云环抱山峦,一线瀑布飞下,又使群山飘渺起来,气象万千。此图用花青与墨渲染,用色较重,而矾头多露白,对比强烈,使人有雨后晴山的感觉。高克恭另一件作品《春山晴雨图轴》也是一片烟云朦胧的景象,山石树木用色浑厚,藏于烟霭之中,山间浓雾飘飘渺渺,一幅山色空蒙的景象,仿佛山间泥路还未干透,植被上还有少许雨露仍未蒸发,雨过云犹湿,画面迷远幽静、云烟缠绕。
董其昌的画也有很多展现了烟霭之景。《秋林逸舍图》与他的大多数山水画作品相似,这是一幅借用古人图式来叙述的作品,借先贤的笔墨来表达他理想中的氤氲之境。画面重山叠嶂,秋水云林,典雅秀润,精力弥满。画面中景及远景有云雾飘渺、如堕烟海,在笔墨之间流露出十分浓厚的“士气”和“古意”。董其昌在他的《铜官山色》图中描绘了了一个山色如洗、云烟缭绕的景色。“水树汀桥曲曲,风林云磴层层”。此作画法,有学宋米家法的痕迹,也是董氏常作之法。纸绢历久色沉,但画面气息清宁,可以想见当初落笔之时虽在绢本,用墨亦未至太深,是董氏一贯清淡的作风。画面上方烟霭缠绕于山间,远处的山在烟雾的笼罩下也只能隐约的看到一个轮廓。董其昌的《潇湘白云图》仿米芾笔意,以墨韵幽雅,意境深邃取胜。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流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测的云烟雨,使得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直观表现的色彩。董其昌表达烟霭之景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峡江烟云图》《夏山欲雨图》《烟云青嶂图》等,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因此,所谓“云霭之景”正是呈现了一个渺渺茫茫、云雾缭绕、烟雾迷蒙的无际世界,这种变幻莫测、难以辨识的物象,给我们混沌除开的感觉、感受到与茫茫宇宙相通的酣畅,体悟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舒展,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超俗绝世。
二、风雨之景
风雨之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无奇特可言,但历代文人墨客往往藉其抒发情怀,于是“风雨”也就随之被审美化。中国历代有很多名家画过精彩的雨景山水作品,他们有的直接画雨,有的画雨虽不见雨,却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风雨之景的表现类型也有很多,有斜风细雨,暴风骤雨、瓢泼大雨、阴雨霏霏、盲风怪雨等。
风雨之景在画面中是比较难以表现的,因为雨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明显的色彩。不过正因为如此,雨景山水反而也让画家们有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的冲动,画家借助大自然风雨之景来表现他们内心的风雨之情,例如表现雨中的从容之情、无奈却怡然自得之情等等。
南宋苏显祖的《风雨归舟图》描绘的是一幅暴风疾雨的场景,近景是巨岗高树,中景为广漠的江河,并置沙渚、坡岸、板桥、行舟、人物等,远景是山峦耸峙,景色具有江南水乡山崇水阔的特点。画面又着意表现出风雨急骤时的特殊景致,图中树木的枝叶在狂风中摇曳,板桥上的行人撑伞顶风冒雨艰难前行,河中小舟上的梢公费力地撑篙破浪行驶,形态都表现得十分生动。这类风雨山水的题材在南宋绘画中较为多见,如传世就有夏圭《风雨归庄图轴》、夏圭《风雨山水图轴》、李迪《风雨归牧图》等,这也许是当时浙江画家对台风季节风雨交加的天气有着深切的体验,故而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
细观《风雨归舟图》的图式,的确与马远十分相近。整个画面把江南风雨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美奂绝伦。此图结构远山近坡,中间江面宽阔,远处只画几座山峦,已改变了北宋山岭高峻重叠、树木茂密层深、景物丰盈繁复的布局,而趋向于简疏空阔.再观笔墨技法。此图之笔墨技法总体风格为刚健酣畅。画面的雨柱是用大斧劈皴,劈染而成,气势非凡,山峦和岩石的勾斫笔力粗重浑厚,并施以长短斧劈皴,笔力坚劲,皴后加大块水墨渲染,形成石体峻厚的形态,远山更是边皴边染,皴染相融,坡岸和水渚用水墨拖染,墨色有浓淡虚实变化,营造出一幅疾风骤雨之景。
戴进也有一名为《风雨归舟图》的画作,这幅画描绘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摆荡,行人迎风而行的情景。戴进的《风雨归舟图》与南宋苏显祖的《风雨归舟图》在构图上很相似,但是戴进用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捕捉了这大自然戏剧性的一刻,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整幅画的动势。戴进的构图动势强烈,笔墨奔放纵恣,形象的再现了疾风暴雨。
前两幅图都是表现风雨交加、疾风骤雨的时刻,接下来明代张路的《山雨欲来图》则是描绘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山雨欲来图》墨笔画风雨欲来,一渔人收网而归。近景的山峦草树以及淙淙溪水,刻画得生动有致,仿佛草树已快要被狂风吹倒,远山迷蒙,在阴暗的天空下或阴或现,很有山雨欲来前的气势。在具体表现技法上,画家运用的是粗笔湿墨,气韵很是生动。画家着意营造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气氛,用笔粗放,风格雄健,但又透出画家用笔的潇洒和灵巧,显然是受到宋元粗笔水墨一派以及吕纪、林良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适度,尽量表现出风雨欲来前的自然界的丰富二微妙的变化。
画家通过对风雨这种虚迷空灵的事物的描绘,使画作中“虚”“迷”的特质得以增强。在这种画作中,“虚”“迷”将观者的视线与画中的实景隔离开来,却又让实景可见。在亦虚亦实中,“迷远”之境便生发出来。风雨用自身的虚迷幻化了一种不可捉摸的人生情调。
参考文献:
[1]老子.老子陈鼓应注[M].商务印书馆,2003.
[2](战国)庄子.庄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华经典藏书.老子[M].中华书局,2006.
[4]中华经典藏书.庄子[M].中华书局,2006.
[5](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6](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中华书局,2010.
[7](宋)韩拙.山水纯全集[M].商务印书馆,2014.
[8]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汤麟.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元代卷[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12.
[12]杨成寅.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12.
[13]毛建波.石涛画语录[M].2006.7.
[14]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1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18]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19]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0]高居翰.中国绘画史[M].雄狮美术印行,1985.
[2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玉超,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书画美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