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为人知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

2016-01-27陈晓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8期
关键词:营长烈士敌人

文/陈晓

鲜为人知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

文/陈晓

英雄,既是一个国家辉煌历史的记忆,是历史天空中璀璨的星辰,更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

2012年6月,曾见证大胡庄残酷战斗的耄耋老人胡科成在烈士遗骸清理现场祭奠先烈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

在江苏淮安市,有两座遥相呼应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一座是众所周知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另一座则是鲜为人知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曾任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大将生前评价大胡庄战斗“应与淮阴刘老庄战斗齐名”,而提起“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百岁老将军、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胡继成仍唏嘘不已。

临危受命

1941年3月,新四军3师8旅奉命开赴盐阜区西部的苏家嘴一带集结,为保卫麦收作准备。

24团刚刚安顿下来,就接到“派出一个警戒连队监视涟水之敌”的命令。团长胡继成和政委李少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2连。2连是该团主力连,连排干部多为老红军,连队官兵思想基础牢固,装备也好,每人都配有1把大刀和4枚手榴弹,全连配备两挺机枪。为加强领导力量,副营长巩殿坤率队出征。

巩殿坤年方23岁,是全团有名的虎将。他原是骑兵连长,因屡立战功,被提拔到1营当副营长,战士们送给他一个“骑士”的雅号。

当晚,2连进入茫茫夜色中。翌日凌晨,2连已出现在黄河故道南岸,机动警戒涟水之敌。他们行动如疾风流水,辗转腾挪,不留蛛丝马迹,一天换一个地方,行踪飘忽不定,如此活动一个月,敌人竟毫无察觉。

4月23日下午,2连机动到了涟水与苏家嘴之间的大胡庄。行走在大路上,微风吹过,只见村庄周围麦浪翻滚,村子如同碧波中的“仙岛”,绿树成荫,房舍俨然,炊烟袅袅升起,树叶在夕阳的照耀下闪耀着金光。副营长巩殿坤提议队伍在大胡庄短暂休息。

2连长晋志云命1班长前去侦察。约莫一袋烟的工夫,1班长回来报告:村子里没有发现敌人,全是百姓,约50户人家;在村子西南约200米处还有一个小圩子,里面也都是百姓,约有10户人家。巩殿坤等人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村子里的群众得知自己的队伍到了,纷纷出来迎接。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部队决定转移到小圩子里。那里住着9户胡姓富裕人家,有70多间房子。

4月24日,部队住进了小圩子。巩殿坤与连长、指导员一起查看了地形。整个圩子地势稍高,东、西、北三面都是自然沟,沟宽1.5丈,深约6尺,里面无水,长着茂密的芦苇。东面的自然沟外,还有一条水沟,又宽又长,是一道天然屏障。圩子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小路,路南是一片开阔地。从圩子向西北眺望,不远处就是涟苏公路,大路上的情况尽收眼底。这里距苏家嘴只有十余里地,一旦有枪声都能听到,可以彼此照应。巩殿坤提议部队在此休整,并派人去营里汇报。

当晚,连长带着部队在圩子周围挖掩体,给各排指定了战斗位置。翌日,全连进入休整,战士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一丝放松。然而,太阳刚一偏西,联络员匆匆返回,带来营长“不同意部队在此休整”的回信。营长认为,部队在此休整,会走漏风声,遭敌袭击。在是否连夜转移的问题上,干部间发生分歧,最后决定次日凌晨转移。这为部队陷入绝境埋下了隐患。

慷慨赴难

据此次战斗的唯一幸存者刘本诚回忆,4月26日早4时,部队饭后正要出发,突然从圩子口传来了枪声。巩殿坤冲出屋外,大喊一声:“准备战斗!”全连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阵地。借着晨曦,他们看到如蝗虫般的敌人从西、北、南三面涌来,有的已跳进了自然沟,向圩子上爬。原来,大胡庄有奸细,他们认为部队要在此常驻,连夜跑到涟水城报信。驻涟水城的日军21师团一部200多人、伪军400多人,连夜向大胡庄扑来。

当哨兵发现敌人,鸣枪示警时,敌人距圩子仅有百米远了。2连官兵迅速进入阵地,随着巩殿坤一声令下,全连一起开火,手榴弹成排地甩进沟里,在敌群中开花,两挺机枪吐着愤怒的火舌,第一批冲上来的敌人全都像砍倒的秫秸一样倒在地上,后面的敌人慌忙撤退。

敌人偷袭不成,又用炮火猛烈轰击我方阵地,随后在重机枪的掩护下再次向我发起冲锋。官兵们沉着应对,巩殿坤、连长、指导员分头在西、北、南三面指挥,互相策应,每打退敌人一次冲锋,就留下几个警戒哨,将部队撤入村内以逸待劳,待敌发起新一轮冲锋时再进入阵地。直到日上三竿,敌人的冲锋仍未奏效。

巩殿坤意识到被众敌包围,突围已不可能,遂命令全连节省弹药,坚守到底,以待救援。敌人从涟水运来毒瓦斯和燃烧弹,丧心病狂地向圩子里发射,刹那间,整个圩子弥漫着呛人的毒气,我伤亡加剧,南面被敌人打开了口子,指导员牺牲。经过一阵混战,敌人把2连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由连长指挥的1、2排在东,副营长带领的3排在西。巩殿坤赤着上身,右手握着血淋淋的大刀,左手拎着驳壳枪,指挥余下的战士撤进民房,把房子的墙壁打通,继续与敌人周旋。

东边的战斗也异常惨烈。由于圩子里藏有群众,同志们只好拼命把敌人挡住。不久,晋连长也中毒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七八个人。机枪手中弹后,伙夫班长拿起机枪参加战斗。子弹打光后,他把轻机枪砸烂扔进水塘里,抄起一根木棍,与冲上来的鬼子拼杀,最后被乱刀刺死。多处负伤、子弹打光的小战士刘本诚急中生智,隐蔽在战友的遗体中,成为此次战斗的唯一幸存者。

敌人见东边已无抵抗,遂把力量全部集中到了西面。刘本诚趁机从尸体下爬出来,一口气跑到2营驻地,哭着把大胡庄发生的惨烈战斗向营里作了汇报。团长胡继成闻讯震惊,亲率2营赶去增援。原来,那天正好刮大风,大胡庄在下风方向,枪声传不过来。

就在刘本诚回去报信时,巩殿坤领着剩余的几名战士,凭借屋舍,仍在与敌进行顽强战斗。他的腿被炸断了,就坐在地上指挥。最后,他们的子弹全部打光了,敌人又冲上来,余下的4名战士端起寒光闪闪的刺刀,回头深情地望着副营长。巩殿坤,这个刚烈的汉子,眼里涌出了悔恨的泪水。如果他听从营长的命令连夜转移,就不会遭此灭顶之灾。他嘴唇抖动了一下,向战友们举起拳头,战士们冲出房屋,呐喊着冲入敌群,顷刻间倒在了血泊里。

在鬼子头目的率领下,敌人狂叫着包围了巩殿坤所在的房屋。巩殿坤用最后一颗子弹击毙了鬼子头目,手握大刀,艰难地爬到门口,准备与冲进来的敌人作最后一搏。鬼子劝降不成,恼羞成怒,把剩余的燃烧弹、毒瓦斯全部投进了屋子里,火光冲天,烈焰熊熊……

增援部队接近大胡庄后,才听到枪声和爆炸声。胡继成团长命令部队分两路向村里包抄。先头部队发现,2连全部打光了,敌人都退到庄西的自然沟附近。胡团长红着眼睛,握紧拳头,从牙关里吐出三个字:“给我打!”增援部队向村西扑去,没等敌人反应过来,6连长率先开枪,随后,手榴弹、机枪、步枪一齐向敌人倾泻过去,敌人扔下大批尸体,仓皇撤回涟水城。

当晚,部队和群众在被打通的屋子里,发现了20多具烈士遗体。其中一个屋子烧得尤为严重,只剩下四面黑墙,靠近门口的地上只剩下一只脚和半只皮鞋。同志们凭一把黑色大刀和一支驳壳枪,断定这就是巩殿坤同志,大家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将他的遗物和战士们的遗体合葬在大胡庄东北方向的一片低洼地里。不久,淮安县委经反复甄别,终于把向敌人通风报信的两个胡姓汉奸挖了出来,将这两个民族败类实施枪决。

浩气长存

在武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2连与8倍于我的敌人血战到底,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我无一人投降,除刘本诚一人幸存外,全连82人英勇战死,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惨烈的战斗,在新四军战史上少有提及,在其他资料中同样语焉不详,唯一幸存者刘本诚也在1987年故去。当时82位烈士的遗骸尚未找全,烈士魂归何处,令人唏嘘不已。直到2012年6月,在江苏省“慰烈工程”行动中,82名烈士的遗骸才全部找到,告慰了烈士在天之灵。

而今,淮安人民已在82位勇士的殉难处建造了纪念塔,战斗发生时任新四军3师8旅政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中将特地为这座血染的丰碑题写了碑文:“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碑,像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淮北平原上,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也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本领。八十二烈士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不仅永远镌刻在英雄纪念碑上,还传承在人们的心中,更是提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引领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

□本栏编辑/牛泽群

猜你喜欢

营长烈士敌人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草地
敌人派(下)
晕碾
结 婚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