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6-01-27李清华
李清华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豫才中学
人文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李清华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豫才中学
本文探讨如何将人文素养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包括珍爱生命的生命教育、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以及求实务真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
人文素养;生命教育;生态意识;科学态度
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较差、精神无所寄托。近年来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云南大学杀人案、清华学子伤熊案、多起残杀双亲案以及诸多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究其原因不在于知识的缺乏,而在于人文素养的滑坡。“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1]
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个人的人格,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人类的祸福。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素养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能从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综合的探究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能使他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识和自我实现得到升华。
一、挖掘教材,渗透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情感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2]
1.欣赏生命的神奇与美丽
在学习“生物进化”时先让学生回忆生命的起源,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众多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的淘汰,现存的生物都是历经了残酷的生存斗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存活下来的。同时可借助于图片、视频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生物画面,如:沙漠中的各种形态的植物、各种生物群落生机勃勃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
另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各种图片:如学生学习“细胞的种类”时展示各种形态的细胞;学习“植物有丝分裂”、“胞质流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体会生命的形态结构的美丽,体会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和谐;在学习“DNA分子模型”时,可先给同学们展示以“DNA分子模型”为模板设计的建造在北京中关村广场的雕塑,体验生物神秘“遗传密码”的美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神奇与美丽的同时,激发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2.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在学习“致癌因素”时,可展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癌症的资料;还可结合我们绍兴人的饮食习惯,分析绍兴人的胃癌比例较高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平时的饮食习惯,如:喜欢吃方便面、膨化食品、熏制食品、洋快餐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营养配餐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生长发育的作用,特别是学会选择营养早餐对学生的重要性。在学习“爱滋病”这节时,在了解爱滋病的传播途径时,使学生明白学会保护自己、洁身自爱的重要性。针对目前爱滋病的严峻形势,作为学生,除了宣传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意识到爱滋病人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不能歧视他们。在学习“遗传病”时,问:若你或你的亲人有遗传病,你该怎么办?告诉学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我们要给遗传病人深切的人文关怀,要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健康。
二、挖掘教材,渗透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随着人口的恶性膨胀,自然资源大量破坏;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等问题对社会的制约越来越严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
2.人与社会协调适应
在学习“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相互关系”时,使学生懂得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是一个相互促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人打交道,不能孤立、自私,要学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充分认识到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地使个人与社会保持谐调一致。
在学习“达尔文的进化论”时,结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学说,及时教育学生:只有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才能成为优秀的个体,立足于社会,否则只能被动地等待淘汰。
三、挖掘教材,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实施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和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的科学态度
针对少数学生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教师可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双名制创始人林奈,原先认为“种”是不会变的,后来观察到变异现象,把其著作《自然系统》中“种不会变”结论删去,这种坚持科学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中,三个研究小组展开了合作竞赛,最后沃森、克里克小组在总结其它小组经验教训中,经修改后终于成功。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的合作精神,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2.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一有困难就自暴自弃、稍有成绩就自大好功的情况,利用科学家的事迹,教育学生,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如在学习“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利用教堂后面的空地,历经八年时间做豌豆杂交试验,终于发现了著名的遗传规律,。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引成科学家的重视,他的论文沉睡了34年,即他去世16年后才被重新发现,这些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上的艰难和曲折。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对学生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
总之,生物学科在人文素养上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开发各类人文精神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当代青年研究,2003(6):1--6
[2]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和解读生命教育.中国教育月刊, 2004(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