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读懂教材,设计有效的问题
2016-01-27李丽君
李丽君
大连第十四中附小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读懂教材,设计有效的问题
李丽君
大连第十四中附小
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这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从如何读懂教材这方面入手,论述了读懂教材的必要性,提出了读懂教材能更好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展现了数学教育更深层次的作用及其魅力所在。
小学;数学教育;读懂教材;思维能力
新教材实施以来,每位一线教师都苦心钻研新教材应该怎样教。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很明确,不但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读懂教材、灵活的运用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更好成效。于是“读懂教材”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同时,在运用教材中,也最能检验出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教材。总之,“读懂教材”对教师来说可以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良好的平台。
笔者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师,每上完一课后都会进行总结,形成教学反思。如今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发现最初的认识基本都是理论的,也不免有些教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对于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才能使学生受益更大,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精彩。
一、读懂教材,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个人认为,做一名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仅要研究自己教的内容,而且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研究教材,要对每个学段的内容都了如指掌,这样才知晓小学数学王国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才能有一个宏观、全面的了解。其实,这个道理与教师在“读”教材时要站高望远,居高临下的道理是一致的。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学时才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读懂教材,还要把教材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教师在“读”教材时要清楚教材编写的序列关系。首先清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关键。;其次要清楚一单元或一部分内容的目标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再次要清楚学期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然后要清楚年段教学要求、年段内容结构;最后要清楚学科教学目标、学科编排体系、学科内容结构。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懂”教材,才能准确确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由点到面,由表及里。
一单元或一部分的内容乃至一课或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以后学习哪些知识奠定基础。教低年级要想高年级,教中年级要前想低年级后想高年级,教小学甚至要想初中。这些东西如果很快的看一遍,不全面、印象也不深刻,如果仔细去研究又浪费时间,所以功夫要下在平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意识的搜集与积累,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会为做一个好教师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该对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无疑就降低了难度,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学。本课教师如能够深挖教材,使学生灵活掌握分数的意义,那对五年级下册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时,就会有异曲同工之效。何乐而不为呢?道理就在于“读懂”二字上。
二、读懂教材,更应该创设性使用教材
“读懂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基础,只有读懂教材,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及创造力。如在教学《地毯上的面积》这一课时学生得到的学习方法就是取整数。但是当翻到教材《三角形面积》那一课时,书中呈现的例题是让学生求在边长为1厘米的规则格子里面出现的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编写目的在于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一数的方法来得出三角形面积,通过直观的观察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但是当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公式来求三角形面积时,呈现在格子里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有了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按照公式来求。回想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没有想到把这两节课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没有把这两种相似的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导致学生在答这道题时失分较多。如果教师把这两种相似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两种方法贯通使用,这道题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了。所以这张试卷的这道题,深刻的触动了我的神经!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在课下多研究教材,如果我们面对例题可以多问问自己和学生还可以怎样做,如果我们可以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果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创造性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学会举一反三,遇到问题就是灵活的处理,只要我们努力,这些“如果”通过我们的勤奋和努力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
三、读懂教材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我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我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我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数量最少的图形。我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利于教材中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北师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问题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玩数学、悟数学,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学习方向与路线时,我在白纸上标明了8个方向,分别写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根据学过的知识,先让学生在地图(黑板)上寻找已经学过的4个方向,并贴在相应的位置(黑板)上。再让学生猜今天要认识的4个新的方向分别叫什么?最后估计它们可能在哪个位置?请说明理由。在学生解释理由时,我适时抓住“之间”这个词很自然的引出新认识的4个方向。然后根据刚才积累的知识开始活动。在教室里寻找8个方向,站在相应的位置。再拿上方向板听老师的指令走,其余同学监督这位同学走的方向和说的方向是否一致。学生走的开心,学的快乐。班里善于总结的学生孔祥海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在地图上,如果往东走的时候,往上一拐就是东北,往下一拐就是东南;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往东走的同时,往左一拐就是东北,往右一拐就是东南……”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教师读懂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仅是为了教,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服务,只有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数学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吗?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李丽君(1983-),辽宁省大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现任大连市甘井子区第十四中学附属小学班主任,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