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接受

2016-01-27白晓雪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710021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接受者文学作品文学

白晓雪 (长安大学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710021)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接受

白晓雪 (长安大学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710021)

审美接受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审美接受也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和不同的表现。对审美接受的进一步把握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论文将简要分析审美接受的层次和不同表现,

文学;作品;读者;接受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简言之,作品生命的诞生和传承既离不开主体(创作者)的审美创造,更离不开主体(欣赏者)的审美接受。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是一个“召唤结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从外部形态到深层意蕴,构成了一个立体交织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召唤着读者去进行“填补”和“具体化”。它那广阔无垠的空间,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理想空间。而在文学的审美接受中也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和表现。

一、审美接受的层次划分

(一)消费

如果我们把作者在书籍、文本中为读者传达和营造的美在实质上视为一种“生产”的话,那么个人的文学化阅读或者是对文本中美的接受在实质上便是一种“消费”,当然,这种消费基于一定的美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像一件工具,必须要有人使用,才能完成它作为工具的意义和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实性的工具,而不只是理念上的工具。对于书籍、文本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要建立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文学化阅读或者是审美接受的意义就在于此。这也是审美接受的基础准备。

(二)欣赏

在进行基本的文学化阅读之后,审美活动也随之开始。个人在对书籍、文本进行文学化阅读时,也慢慢进入对文本的欣赏、鉴赏的阶段。欣赏、鉴赏是对消费的一种超越。消费非常直观,不需要专业的要求和技能,而在欣赏、鉴赏的过程中,因为审美对象的不同,对个人欣赏、鉴赏的技术也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这作为个人审美接受的必要阶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个人的审美接受只有进入欣赏、鉴赏阶段,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入审美活动更深层的阶段。

(三)批评

基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审美接受也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演进,进入对文本的批评阶段。在这种文学的审美批评中,更多地带有某种文字性和表达性,要求追根求源,也要高于鉴赏的层次。批评更多的是一种在鉴赏基础上的分析。在进行审美批评的过程中,作为读者的个人,逐渐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境地和局面,更加具有主动性,可以在一定的专业层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个人文学化阅读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作品中心论”的观点,将接受者也纳入了审美创造的范畴中。审美在此时不仅仅只是单向度的作家观点、理论传输,而是在审美接受中充满主体创造精神,可以说,是接受者个人与作家一起创造了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出,审美批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阅读作为审美创造需要接受者的加入和实践。

(四)理论

在审美接受经过消费、欣赏鉴赏、批评的过程之后,达到一定层次就会进入理论阶段。即接受者通过个人的文学化阅读,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和感悟。与批评不同,批评偏向于审美方面居多,更依赖于文本;而理论的范围更广,更具学术性和原创性。并且对于理论的抒发和阐释,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距离和时间来进行沉淀,从中完成从作家论到文本论,再到接受论的发展与转变。

二、审美接受的不同表现

由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角度的不同,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的审美接受表现。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进一步的解读上。

(一)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接受者的不同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个人的文学化阅读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会具有多样性。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艾略特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而由于《荒原》语言的晦涩费解以及不同人的不同感受,自作品问世以来,对诗歌五个章节不同部分的解读,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另外,在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在地铁站内》中,不同接受者对诗歌深层意义的分析和理解也大相径庭。从中,可以体现出个人的文学化阅读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二)文本理解的误解

在接受者进行对作品的审美接受时,有时也会出现对文学文本的误解和误读,而这些误解和误读可能会对文本的理解和传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中,就存在着接受者的误解。原本作者是作为偷偷逃离流放队伍,回到家乡,内心思念却无比胆怯,害怕被别人认出身份而被抓回流放队伍的心情书写下的这首诗。但在后人的解读中,却焕发出新意,成为表现游子思乡不已,近乡情更胜的千古佳句。另外,审美接受中也存在着文化误读的现象。这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庞德在翻译李白的《长干行》时,故意用中国式的英语、甚至根本不通的英语,其中充满了误译,却也引发了美国意象诗的产生。

(三)文本理解的超越

在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接受者对现有文本理解的超越。接受者在进行文学化阅读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感悟,甚至是基于原有文本进行了新的理解及创造。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就有所体现。李商隐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用典产生新意,实现对原有文本的超越。另外,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体现了对文本的创新和超越。他在结合唐传奇《莺莺传》和金章宗时期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因此,成为中国元杂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之作。

审美接受的不同使读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有什么样的理解,都是接受者对于文本的再创造,是体现了个人独立性的一种审美创造。这种审美创造对于广大的接受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是对读者、接受者地位的一种肯定。文学化的阅读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审美接受和审美创造,需要作为接受者的我们不断坚持,付诸实践,并从中不断学习,寻求创新、发展与超越。

[1]包永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的审美接受[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2]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白晓雪(1995-),女,安徽阜阳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接受者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与数学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