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秩序感》读后感
——哲学视角下的“秩序感”

2016-01-27李静雅许文捷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后现代秩序时期

李静雅 许文捷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秩序感》读后感
——哲学视角下的“秩序感”

李静雅 许文捷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艺术与哲学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体现一定时期的哲学思潮,哲学又在设计思想等方面深刻的影响着艺术。本文就将在哲学视角下解读美术史大师E.H.贡布里希的代表性著作《秩序感》,以形而上学的眼光和美学的视角解析艺术秩序感,分析在人类思想探索时期,理性主义时期,后现代时期与艺术秩序感探索、确立、打破的相通之处。

美学;秩序感;哲学

一、问题引入

“美”是哲学从古至今讨论的重要话题,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即开始关注“美”,在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所撰写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多次就“美”的形式,“美”的创造以及审美发生的问题进行辩论,诸如《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同友人对诗歌创作中的感性思维进行深刻探讨,其他的诸如《伊安篇》等也都有对“美”的各种论述,应该说早期的艺术理论即包含在哲学探讨之中。古代西方的各种艺术创作也有深深的“时代哲学”烙印。希腊哲学同样是人本主义初开的时期。直至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启蒙哲学家鲍姆佳通首次在作品中提出“美学”这一概念,美学正式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的分离,以及艺术专业化的发展,艺术心理学研究之风盛行,《秩序感》正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之作,虽然艺术分析的专业化色彩越来越重,但艺术与美仍旧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艺术作为哲学思想的讨论素材,哲学同样在创作内容思想内涵,精神追求上深刻影响着各种艺术创作。中世纪时期,神学一统欧洲思想格局,无论绘画还是音乐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内容上以宗教故事为主题,在思想上以宗教价值观为作品思想内涵;建筑上,同样以高大宏伟的教堂建筑来显示宗教权威性,唤起人们心中对“神”的崇敬。文艺复兴以来,哲学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歌颂人的情感和意志,相应的美术创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宗教画作中的“神”开始具备人的情态。至启蒙运动时期,哲学除了对艺术作品主题有所影响外,艺术界甚至直接出现了以“哲学思想”为内容的艺术作品。

从以上两点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哲学自古以来和艺术的紧密联系。那么我们对美术史大师E.H.贡布里希的艺术心理学代表性著作《秩序感》也不妨结合人类哲学发展线索进行分析展开。

二、人类早期哲学探索与艺术“秩序感”的启蒙

哲学意义上对秩序感的探讨早在古希腊时期便已经发轫。古希腊著名的哲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受数学的影响认为数学是宇宙的秩序,这已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并且此学派认为数学性质的统一与和谐即意味着美,所以他认为数学性质最为和谐的“圆”是最美的几何图案。这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人类对“美”第一次形而上的思考。东方思想史上同时期也有相同的思想,如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以和为美”,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这种“美”更倾向于一种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人的充实幸福,但无论是东方思想中提出的“和谐”“自然”,还是西方思想中提出的“数学和谐”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美的秩序感”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探讨和思考,只是个中内涵东西方各有各的看法,西方认为“秩序感”是一种数理逻辑,东方则认为“秩序感”是一种自然生成。这也深刻影响了各自后来的艺术创作。

三、启蒙运动与艺术“秩序感”的鼎盛时期

东方哲学自先秦时期构建起基本框架以后,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宋明时期虽然理学兴起,儒家思想进一步思辨化,但思想上的突破性进展依旧不大。因此中国艺术追求能够长期保持追求天人和谐、个人精神独立的宗旨。

西方则与中国明显不同,在毕达哥拉斯提出艺术的“秩序感”即是数学的协调后,西方的形而上学进一步发展。直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观念和四因说,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步从具体的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支配整个世界的“上帝”(即形而上学的至善层面)。这个阶段艺术的“秩序感”也主要表现为人与形而上的“上帝”或说“至善”之间的秩序感。

艺术设计“秩序感”发展鼎盛时期应该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高扬“理性”旗帜影响了西方科学发展和艺术设计。“理性”取代中世纪是“人与神的秩序”成为艺术新的指导原则与美感来源。“理性”秩序感在艺术创作中具体表现为科学对艺术的指导加强,一些艺术设计逐渐从艺术的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科学门类,例如“建筑学”便是启蒙运动后由艺术中独立出来的科学门类。启蒙运动之前,建筑设计大都由艺术家特别是美术家进行。这种艺术家的建筑设计虽然也进行了必要的数学计算、力学计算,但更多的是基于艺术思想。直至启蒙运动以后,建筑设计逐步成为一项包含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包括前期的艺术化设计,又包括对艺术设计进行力学计算、可行性评估等一整套流程;建筑之外,“科学”对美术和音乐的指导也进一步加强,美术上空间透视、构图比例等进一步科学化,“菲波那切数列”、“黄金分割比例”等被逐步发现,并指导绘画创作。总而言之艺术设计的“秩序感”在中世纪时期体现为一种理性美、科学美,并且这种艺术的“秩序感”达到了顶峰。

四、后现代哲学与“秩序感”的叛逆

哲学发展至启蒙运动时期,理性得到了空前的弘扬。人们在看到科学巨大威力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科学巨大的破坏性。如化学能源工业虽然使人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却也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机器化生产虽使人类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却也带来了个性化的丧失;工业产品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诸如现代化武器等也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哲学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后现代”哲学,它们反理性、反权威、主张个性自由,反对传统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艺术上逐步打破传统“秩序感”,否定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建筑上,越来越多的反常识性建筑出现,传统经典的对称化、现代化等建筑原则被打破,理论上出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首次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实践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反常规的建筑作品,如1982年建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运用大量扭曲变形结构,非对称布局,与不等比例结构;再比如美术上出现了大量的后现代诸如抽象主义化作,传统意义上的“丑”进入审美领域,著名的如抽象派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这些都是后现代对传统艺术“秩序感”的打破。

五、结语

未来的艺术“秩序感”发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秩序感”的发展必定体现出人对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理解的不断深入。

指导老师:徐雷

[1]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3.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2003.

李静雅(1992.09-),女,江苏省南京人,玄武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硕士。

猜你喜欢

后现代秩序时期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90后现代病症
秩序与自由
秩序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