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性研究
2016-01-26智惠
智惠
摘要: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它是传承祖国文化,增强国民文化底蕴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缺少一种整体的、渐进式的设计,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脱节严重,导致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本文从建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入手,探求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 系统 衔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5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更强调体现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关乎一个国家的灵魂与信仰,是国家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中国古文化最璀璨的瑰宝,承载着我国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而,阅读和鉴赏文言文,无疑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也成就了文言文作为历年高考必考的重头戏。
以2014年全国18套和2015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来看,其中的文言文试题既有思想又有文化。在多文化的背景之下,高考文言文更加注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考试内容上来看,考试题型和文言知识体系基本吻合: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断句、文化常识、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内容解说”的简答题等是高考文言文必考的知识点。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国内目前有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学术研究非常多,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文献主要是分学段研究,即分别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和“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则十分有限。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过:“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幼儿园不知道小学要干什么,要求幼儿园作好什么准备,小学不知道初中要干些什么,要求小学作好什么准备,初中不知道高中要干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看成两个封闭的系统。
本研究旨在使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两个原本相对独立的系统,得到有机地沟通、连接与融合,最终能够“无缝衔接”,从而为教师就解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提供教学建议,使教师们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本研究对于完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实现中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性,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以及促进语文基础教育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立足点,自下而上地解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问题。首先从初、高中两个不同教学阶段出发,列出初高中文言知识的呈现情况和衔接点。其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最终构建文言文教学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使初、高中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把新旧知识组织起来,把教学方法沟通起来,顺利完成衔接,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投入”“低产
出”的窘境。初高中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文言文教学中“精耕细作”,但是收效却不明显。反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我发现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漏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缺少一种整体的渐进式的设计,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各自为政。这种教学现状加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导致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初高中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表述缺少整体和衔接的理念。初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只有一句话:“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 篇(文言文16 篇)。”高中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对照初高中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初中课程标准设置过于简单,并且缺少具体必要的规范与明确实际可依据的标准。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则较为完整规范,也具有实际可依据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文言文知识量有些过大,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就导致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确,劳而无功,高中文言文教学却疲于奔命。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性建构的理论依据
文言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立的知识架构。高考文言文试题则是对初高中阶段所学实词、虚词、语法、文化常识、阅读理解能力等知识体系的考察。因此,要将两个学段的文言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在整体性的前提下,坚持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原则,使教学各要素和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及时灵活的调节,使整个中学文言文教学处于动态良性运行状态。
首先,从知识点的分布上来看,初中阶段已经涵盖了所有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及语法方面的特殊句式,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初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古文素养的培养、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具有深刻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如何充分调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使初高中衔接水到渠成,是初高中语文教师共同的职责。因此,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的建构应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立足点自下而上的建构。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性建设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和中高考试卷的衔接
中考命题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法和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初中阶段是淡化甚至忽略语法知识教学的。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以及句子成分缺乏基本的认知。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比如高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阶段应重点掌握120个实词,15 个虚词以及五大文言句式。
事实是初中文言文就已经涵盖了所有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所以从初高中文言文常用词、常用句式衔接的角度,我们应考虑为初中学生配设一个文言文常用词、常用句式分级量表。借鉴高中课程标准来规范初中文言文教学,使词汇和语法教学从初中就开始渗透,从而减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负担。
(二)课文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文言文皆是名篇,或是出自名家手笔,或是出自名著、历史典籍。纵观初高中语文课本,在文言文的设置中,不少文章的出处、作者、文体等都是一致的。例如初高中阶段都收录了苏轼的作品。8年级上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8年级下册收录了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9年级上册收录了《江城子·密州出猎》,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还收录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通过这些篇目,我们对苏轼的生平,特别是对他被贬、政治失意、心情苦闷的遭遇就有了明确的了解。而借助《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有可以感受到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都为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奠定了基础。从内涵上来看,《赤壁赋》中作者寄情山水的超脱情怀,人生无常,英雄气短的无奈,与初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在情感上都是一致的。再如,初中阶段选文《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对于高中阶段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的学习同样有助益。总之,初中阶段选入的诸子散文共计7篇,《史记》《左传》《战国策》各1
篇。这些篇目从作者及写作风格、文体、语言特征、主题等方面来看,都是贯通的。初中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可以为高中奠定基础。
(三)文言知识的衔接
文言知识的衔接包括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一些文言词法句法。初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加以归类总结,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古汉语知识网。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充分挖掘学生的这些原有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具体而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王力先生说过:“……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文言实词是初中掌握的重点。实词方面比较特殊的现象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这些词汇现象在初中阶段都已多次出现。例如,7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就既包括“古今异义”又包括“名词作状语”这两种特殊用法。
文言虚词因其词义的不确定性、用法复杂,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但是初中阶段并不能忽略虚词的教学,例如“之”字和“而”字,可以说脱离了这两个虚词的教学,文言文寸步难行,因为几乎每篇文章中都离不开他们。所以,初中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几个常见又相对简易的虚词:“之”“而”“且”“其”“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认识,知晓虚词并不是无所不能,随意变换。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把钥匙。文言文句式变化多样,常见的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式,初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到了高中课堂上,高中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法,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
例如“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从7年级入学第一篇文言文《咏雪》中“白雪纷纷何所似”,到7年级下册《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到8年级上册《陋室铭》“何陋之有”,再到8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全石以为底”,“微斯人,吾谁与归”,9年级上册《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 9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可以说贯穿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类型上来说,也涵盖了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以及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两种典型的宾语前置现象。
对于这些经典句型,初中教师尽管不必大讲特讲语法,但也应明确指出,有目的的加深学生记忆。到了高中阶段,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些特殊句式中理出规律。
虽然初中文言文在内容上尚且浅显,但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初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规避不淡化,及至学生升入高中,虽然篇目变长了,文意理解起来有难度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词法和句法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学生会发现原来高中文言文不过是初中的延续,这样就从心理上减少了学习的障碍,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从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积淀积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握的过程。只有形成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系统性的认识,建立全局意识,才能避免出现文言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