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及有效预防
2016-01-26马述礼
马述礼
摘要: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因为课程的增加,学习压力的加大,厌学心理渐显端倪,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厌烦,对老师反感,对家长逆反,缺乏自信等方面。厌学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必须积极进行有效预防。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在学生个人层面上,要在老师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我调控。在教师层面上,采用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真正乐园。在家长层面上,要着眼长远,善于学习,正确引领。家校合力,师长同心,必能在预防学生厌学心理形成上,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厌学心理 外在表现
有效预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35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所持的消极甚至否定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学校教育中必须要直接面对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在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定化为对学习的强烈逆反,如果这种思想倾向长期存留于学生身上,必然导致不良学习品质的形成,直接引发成绩下降甚至行为不良等问题出现,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辍学,过早流入社会,走向问题少年的危险境地。学生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课程的增加,学习压力的加大,这种现象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外在表现
(一)对学习感到厌烦
厌学心理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丧失上,如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身在课堂心在外,有时还故意捣乱,甚至顶撞老师,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则是敷衍了事,消极应付,常常要老师反复催交才能完成,什么按时完成,什么独立完成就更谈不上了,抄袭作业成为常态,考试成绩直线下降,时间长了,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恐惧情绪。
(二)对老师产生反感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恰恰相反,他们不仅讨厌学习,而且会与老师严重对立,讨厌老师的教法,讨厌老师的一言一行,顶撞老师,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并伴有迟到、早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逃学现象。
(三)对家长较为逆反
有着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家庭中则表现为不愿让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对父母的询问大多表现为沉默,或者转移话题,或者表现烦躁,个别孩子甚至会在家长的紧逼下做出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
(四)对自己缺乏自信
这类学生大多成绩不佳,信心不足,较为自卑,觉得自己哪一点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就连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不敢举手回答,生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嘲笑,被老师看不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学习自信心的严重缺失,由自卑情绪转化为厌学心理。
二、厌学心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及优先应对策略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其中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只有21%,厌学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轻则厌倦学习,重则怨恨老师,怨恨学校,严重者一听到学习就恶心、头痛、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还有的孩子还会因此逃学、辍学,过早步入社会,成为不良少年。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痛惜。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担忧的问题。
古语有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大夫看病,不是在治病时使用多么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是在预防生病上有先见之明和具体有效的办法。这个道理运用于学生的厌学症,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首先要在预防上多研究,多探讨,未病先治,预防为先。
三、预防学生厌学心理有效措施
(一)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在感觉学生有厌学思想产生之初,作为班主任,科任老师,尤其是心理健康的老师,要明察秋毫,尽早发现,教给学生缓解和消除之法,将厌学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厌学思想产生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诸如目标转移法(听听音乐、散散步、与人聊天交谈、参加劳动等),宣泄法(在无人的地方大喊,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自我安慰法(我能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进行自我调控,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厌学思想,从而使其轻装上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对家长也是一样,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厌学思想,应该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疏导,进行必要的暗示和有效的介入,如和他们一块儿谈心,散步等,是学生的厌学思想止步于萌芽状态。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成绩。所以,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并把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转化为对老师的厌恶和对该学科的厌恶,导致该学科成绩直线下降,厌学情绪就在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中滋长蔓延开来。
学生只有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才能把对老师的崇敬转化为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和动力,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成为共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选择最优教育方式,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成为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人。
对教师来说,树立民主思想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某些方面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才能不断提升学识和素养,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换位思考,巧妙处理,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换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使师生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了,厌学的情绪就自然不会有了。
(三)改变“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模式
学生厌学情绪到了一定的程度,会对学校产生怨恨之情。有这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由于老是觉得在学校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因为无法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导致学生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学校也就失去了对他们的吸引力。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但好多学校还是咬定应试教育不放松。“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就是应试教育的形象写照。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是拼了命地向老师要成绩,老师是拼了命地向学生加压,过重的学习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再是快乐的事情。所以,要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学校层面上,必须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改变以往片面抓智育,忽视德、体、美、劳,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的做法。改变“唯成绩论”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尝试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子不教,父之过。”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之爱是教育子女的基础。没有父母之爱,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个性品格上是有缺陷的。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家长们的做法千差万别:有的盲目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要东不能给西;有的则是放任自流,不加约束,怕严格的管教让孩子不舒服,不高兴,看孩子脸色行事,让孩子为所欲为;还有的则是打着“严是爱,宽是害”的借口对孩子动辄体罚,实施家庭暴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对爱的理解和做法,都是盲目的,不清醒的,不理智的,貌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对子女的真正的爱,应当从孩子长远发展着想,帮助孩子量身定做他们的奋斗目标,不刻意拔高,不盲目施压,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自我教育。对孩子多鼓励,巧引领,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总之,预防学生厌学,关键在学校,主要靠老师。在此基础上,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必能使学生在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1982(2).
[2]成墨初.让孩子主动学习60招[M].重庆出版社,2010.
[3]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绍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的
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613。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