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陕西太白双王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2016-01-26朱亚联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含金角砾岩板岩

朱亚联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双王金矿床及其各矿体(层)地质特征,结合实际找矿工作的成果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找矿标志,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双王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双王金矿床地质特征

1.1赋矿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为一套泥盆系浅变质岩,原岩为浅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地层由老至新为:下泥盆统王家楞组(D1w)、中泥盆统古道岭组(D2g)和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及九里坪组(D3j)。星红铺组(D3x)又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组(D3x2.D3x2),其中星红铺组下亚组(D3x1)的砂岩、变质砂岩、钠长岩和板岩为矿床赋存围岩。

星红铺组(D3x)地层主要展布于矿区中部,分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D3x1)主要为一套薄-微薄层状(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绢云板岩互层的类复理石沉积。粉砂岩单层厚度变化区间为02~30厘米,一般层系厚度为1~5厘米左右,即组成粉砂岩单层厚度的最大层系数最多可达五个。粉砂质绢云板岩单层厚度变化区间为05~55厘米,一般约在20~30厘米之间。总厚度为117568米。上亚组(D3x2)则以含生物碎屑的厚层状灰岩、薄层状泥质灰岩、绢云绿泥板岩为主,间夹斑点状板岩的岩性组合为特征,厚度大干33124米。

1.2构造

矿区构造简单,总体地层表现为向北北东陡倾的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多表现为层间小褶曲,规模数米至十多米;断裂构造以双王含金角砾岩带为主,另外与矿床直接有关的一组北东向断层,从西到东分别为F1、F2、F3和F4四条,属成矿期后断裂,将含金角砾岩带错断,其均为平移断层,断面舒缓波状,总体近直立,走向50~70°,断层带宽1~25米,断层东盘均相对向北东移动,水平断距70~400米,其中F2、F3和F4错距相对较大。

1.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西坝复式岩体,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接触处可见二长花岗岩截切石英二长闪长岩,且接触带的二长花岗岩有冷凝边,说明二长花岗岩形成较晚,但二者同属印支期产物。在已知范围内未发现该岩体与含金角砾岩带直接接触。岩体的外接触变质带宽05~2公里,发育堇青石、红柱石、黑云母角岩。

1.4角砾岩带特征

1.4.1角砾特征

角砾岩的角砾成分主要为钠长石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及少量结晶灰岩;角砾大小悬殊,多呈不规则棱角状,大小悬殊,数毫米到数十米不等,一般0.1~1.0米,无分选性,局部地段角砾具有可拼性。角砾在其形成前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钠长石化,后来的热液活动,使角砾岩边缘又遭受轻微蚀变。

1.4.2胶结物特征

经研究分析,黄铁矿-含铁白云石亚阶段和黄铁矿亚阶段的热液活动为本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热液。当黄铁矿及含铁白云石在角砾岩中含量占30%以上时,角砾岩含金量大于1.00×10-6。当黄铁矿在胶结物中达1.6%时,金的品位可能达3.00×10-6,胶结物中细脉浸染状黄铁矿,是富矿的标志。

2.矿体特征

2.1矿体(层)地质特征

2.1.1 KT8矿体

KT8矿体位于双王金矿床东段20~50勘探线,矿体呈陡立的厚板状,横断面形态呈板状。矿体长680米,单工程矿体厚度3.00~109.00米,平均厚度28.76米,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3.63%,厚度变化较稳定。垂直延深最大327米。矿体赋存标高为1075~1402米,控制最低标高1075米,深部仍未圈边。在26~34线、44~46线出露地表,20~26线、34~44线分别侧伏、隐伏于含金角砾岩和板岩盖层之下,隐伏顶界平均垂深30米,最大垂深60米。

2.1.2 KT9矿体

在KT9矿体1100中段18-12线、6-5线1126~966米标高间含金角砾岩体内,新圈定矿体长度464米,厚度在2.20~13.5米之间,平均厚度5.67米,垂直延伸160米,工程控制矿体最低标高为966米,矿体总体走向为289°,倾向北北东,倾角84°~90°(局部反倾),倾角变化较小。

2.1.3 KT7矿体

在KT7矿体1250中段13-17线、19-27线1270~1203米标高间含金角砾岩体内,新圈定矿体长度268米,厚度在2.38~3.46米之间,平均厚度3.10米,垂直延伸67米,工程控制矿体最低标高为1203米,矿体总体走向为290°,倾向北北东,倾角75°~89°(局部反倾),倾角变化较小。

2.1.4 KT5矿体

在KT5矿体1750中段75线、1420中段以下51、43线含金角砾岩体内,新圈定矿体长度318米,厚度在2.50~5.74米之间,平均厚度4.55米,垂直延伸共计260米,工程控制矿体最低标高为1183米,矿体总体走向为314°,倾向南南西,倾角44°~81°(局部反倾),倾角变化较大。

2.1.5 KT6矿体

KT6矿体位于Ⅱ号角砾岩体152线~Ⅲ号角砾岩体83线间,平面呈不规则带状,共发育有5条平行矿条,其中,1550中段161线为盲矿体。圈定矿体总长度399.61米,厚度1.13~4.18米,平均厚度2.92米,出露标高1575~1865米,倾向延深已达断续290米。矿体总体产状与角砾岩体一致,走向284~335°,产状14~65°∠83~89°。矿体Au品位一般0.80~3.36×10-6,单样最高品位8.74×10-6,Au平均品位2.09×10-6,品位变化系数为122.61%,属较均匀型。

在KT6矿体1600中段175线以下含金角砾岩体内,新圈定矿体长度100米,厚度在2.24~3.12米之间,平均厚度2.76米,垂直延伸90米,工程控制矿体最低标高为1471米,矿体总体走向为302°,倾向北北东,倾角63°~86°(局部反倾)。endprint

2.1.6 KT6-(1)矿体

KT6-(1)矿体位于双王金矿床西段KT6矿体北部范家沟区域,为2011年以来新发现石英-黄铁矿脉类型金矿体,矿体平面形态平面呈不规则带状;剖面呈不规则板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特征;矿体走向为118°,倾向北北东,倾角46°~70°。

2.1.7 KT2矿体

在KT2矿体1670中段138线、1700中段136-138线及其以上、地表135-144线(原探槽工程重新圈矿)、1550-1600中段152线及其以下含金角砾岩体范围内,新圈定矿体总长度476米,厚度在2~21.05米之间,平均厚度9.74米,垂直延深共计383米,总体走向为290°,倾向南南西,倾角56°~88°,局部反倾,倾角变化较大。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类型

通过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表明:太白县双王金矿床总体受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控制,在角砾岩体内热液活动呈现多期次性,当成矿气液压力大到一定的阀值后,发生热液隐爆作用形成了隐爆角砾岩,因此本矿床成因类型为成气液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3.2找矿标志

3.2.1岩性找矿标志

(1)角砾岩

双王角砾岩带长11.5公里,由大小不等的五个角砾岩体组成,宽2~500米,一般10~120米,延深700米以上,目前大部分金矿体均直接赋存于角砾岩带中,连续性好,而在中间矿体有分段或夹石;矿体走向在两端与角砾岩走向一致,倾向基本一致。所以,角砾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2)黄铁矿化钠长板岩

2011年至今,通过对双王角砾岩带北部含黄铁矿脉钠长板岩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陆续在钠长石化板岩中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石英-黄铁矿脉类型的金矿体,因此,黄铁矿化钠长板岩亦为本区寻找金矿体的岩性标志。

3.2.2胶结物或充填矿脉找矿标志

(1)胶结物为含铁白云石、黄铁矿的角砾岩指示矿化带

从热液矿物组合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看,胶结物中铁白云石、黄铁矿成分含量多与成矿关系密切,对成矿有利,是找矿的标志。

(2)钠长板岩板理之间或裂隙中充填的黄铁矿细脉及细粒、黄铁矿团块指示矿化带

3.2.3蚀变类型的找矿标志

(1)钠长石化指示有可能存在金矿(化)体

钠长石化岩石则主要表现为交代钠长石的生成,与之共生的蚀变矿物通常为铁白云石和黄铁矿。从角砾岩形成的热液活动的各阶段看,黄铁矿-含铁白云石亚阶段和黄铁矿亚阶段的热液活动为本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热液。所以,钠长石化是找矿的标志。

(2)石英-黄铁矿化、碳酸盐化

以热液矿物组合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划分的6个成矿阶段看,其中热液作用的强度以Ⅰ、Ⅱ成矿阶段最大,分布最广,而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Ⅱ、Ⅲ成矿阶段,所以,石英-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亦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石准立等《陕西双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朱振涛《太白双王含金角砾岩带的成因探讨》《陕西秦巴地质论文集》,19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含金角砾岩板岩
锑富氧鼓风炉挥发熔炼处理复杂含金锑精矿的研究与应用
降低铂钯精矿含金的生产实践
砂质板岩地层下小断面盾构刀盘结构设计方法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山东某含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牡丹江地区侏罗纪砾岩型金矿特征浅析
滇中黑箐角砾岩型铁矿床特征及成因
干燥和饱水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