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措施
2016-01-26冯会中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122000
冯会中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122000)
浅谈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措施
冯会中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122000)
哺乳仔猪的养育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仔猪断奶窝重和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育种质量及肉猪的肥育效果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中小规模猪场的养猪生产中还存在猪种不良、早期补饲差、初生仔猪管理不善、母猪饲养管理差、仔猪营养不良,防病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致使仔猪成活率低、断乳窝重小、仔猪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要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
1 选择优良猪种
选择优良猪种,组建优质高效的杂交生产繁育猪群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重要保证。
大型品种猪与小型品种猪相比,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因而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养猪场首先要选择优良的猪种和进行杂交繁育。
实践证明,品种 (系)间杂交可提高产仔数、仔猪的初生重、成活率、断奶窝重及肥育期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有条件的中小型猪场用引进的外国品种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进行 “洋三元”杂交进行商品猪生产,杂种优势明显,效果较好。
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采取 “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模式,提高产仔数和保证仔猪营养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重要措施。
2.1 提高产仔数
对空怀母猪实行 “短期优饲”或 “配种优饲”。即在母猪配种前10d左右,比平常增加精饲料喂量,保证营养充足、平衡,可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提高卵子质量。空怀母猪的日粮一是要求粗蛋白质不低于14%,而且品质要好,合理搭配一定比例的动物蛋白质饲料,如优质鱼粉、蚕蛹、肉骨粉等。二是日粮中应适量搭配品质好的骨粉、食盐、石粉及微量元素添加剂,以满足钙、磷、铁、碘、锰、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三是要保证维生素的供给,饲喂足量的青绿多汁饲料。同时,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增强母猪体质,使其保持正常的繁殖体况,适时发情、配种。
2.2 提高仔猪初生重
仔猪初生重的大小主要与胎儿在母体内所获得的营养水平有关。要提高仔猪初生重主要是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
2.2.1 妊娠母猪的饲养
重点要抓好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母猪妊娠后前20d左右是受精卵附植到子宫形成胎盘的时期,此期胚胎与胎盘结合不牢,比较脆弱,如胚胎发生中毒、机械性刺激、高烧疾病等,易引起流产。因此,此期在营养上重点要注意饲料的全价性,不能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营养的供给量应根据母猪的体况不同而定,体况较瘦的经产母猪要适当增加精饲料喂量,使其尽快恢复繁殖体况;对体况较好的经产母猪不需过多营养,精料喂量不宜增加。二是母猪妊娠的最后1个月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初生重的60%以上都是在这个时期生长的,所以需要的营养特别多。这个时期特别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以满足胎儿生长和母猪为产后作营养贮备的营养需要。
2.2.2 妊娠母猪的管理
重点是防流保胎工作。一是防止挤、压等机械性流产:平时要保持圈舍干燥,避免地面打滑,母猪摔倒;实行单圈饲养,避免母猪打架;妊娠后期应逐渐减少青粗饲料的喂量,避免压迫胎儿;防止母猪发生高热性疾病,避免高热性流产。二是不要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防止胚胎中毒或受到刺激引起流产。
2.3 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为仔猪的生长提供物质保障
仔猪断奶重与母猪的泌乳量呈正相关,母猪的泌乳量高,仔猪断奶重就大,母猪的泌乳量低,仔猪断奶重就小。因此,饲养哺乳母猪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泌乳量。为保证仔猪在哺乳期能吃到充足的乳汁,达到最理想的增重效果,一是要保证供给泌乳所需的营养,如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应在14%以上,钙0.7%、磷0.6%左右,每天精料喂量要充足,并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二是要加强管理,严防消化不良、便秘、拉稀、乳房炎、感冒发热等疾病,以防引起泌乳量减少。
3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3.1 加强初生仔猪保温和防压措施,避免意外死伤
仔猪出生后第1周要力争初生仔猪全活全壮。由于初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特别怕冷,容易冻僵、冻死;反应迟钝,行动不灵活,也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因此,加强初生仔猪的保温、防压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对仔猪的保温,一是仔猪生出时要迅速擦干身上的黏液,减少热量散失。二是产房内 (圈内)温度应在10℃以上,圈内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潮湿。三是应将仔猪放入保育箱中,用电热板、火炉、红外线灯取暖。温度应控制在1~7日龄32~28℃,8~30日龄 28~25℃, 31~60日龄 25~23℃。 防止仔猪被压, 一是注意垫草不可过长、过厚,以防止仔猪由于怕冷钻入草中被母猪压死。二是在母猪圈内设立保育间,让母子分开,仔猪可自由出来吃奶,并逐渐养成习惯。三是在母猪圈内设立护仔栏,让仔猪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不被压死。
3.2 早吃初乳,让初生仔猪尽早获得能量、增强抗病能力
初生仔猪没有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仔猪通过吃初乳能及早地获得能量和抗体,以增强仔猪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初乳中含有镁盐,促进胎粪的排除;初乳的酸度较高,对消化器官的活动有良好的作用。仔猪出生后应尽快吃初乳,最晚不宜超过2h。
3.3 人工固定乳头,提高仔猪的整齐度
母猪不同位置的乳头泌乳的质与量不同,前几对乳头泌乳量高,后面乳头的泌乳量减少,最后一对乳头的泌乳量最少。方法是仔猪出生的头两天,每次吃乳时将体质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的乳头上,体质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上,体质中等的固定在中间的乳头上。
3.4 及时补铁,预防仔猪贫血,促进生长
仔猪缺铁时血红蛋白不能正常生成,从而导致营养行贫血症。仔猪出生后体内贮存的铁数量有限,每天消耗的铁多,而仔猪每天从母乳中获得的铁又少,一般在7日龄内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仔猪贫血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引起死亡。补铁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仔猪肌肉注射铁制剂,如牲血素、右旋糖苷铁,一般在仔猪出生后2~3d肌肉注射150~200m早即可预防仔猪贫血。
3.5 提早开食与补料,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仔猪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体重直线上升,而母猪产后20~30d的泌乳量达到高峰后产奶量就逐渐下降。仔猪在20日龄后,母猪所分泌的乳汁就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必须从饲料中获得营养补充。一般在5~7日龄就可训练仔猪吃食,其方法是将仔猪料或炒香的籽实小颗粒撒到仔猪经常活动的地方让仔猪自由采食,或将粉料调成稠粥状挑少许涂抹在仔猪口中,到15~20日龄仔猪就能学会采食饲料。仔猪学会吃料后,就及时补料让仔猪获得营养补充。补料要用营养浓度高、营养全面平衡的配合饲料,所用原料要求无霉变、无毒、易消化。最好用仔猪专用全价颗粒饲料,每天饲喂5~6次。
4 改善环境,注重防疫
4.1 做好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做好疾病防治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的重要保证。
(1)主要猪舍通风 (降湿与有害气体),防暑与保温,特别要防止湿冷与湿热。
(2)严格执行 “全进全出”管理规程和防疫消毒制度。
(3)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猪主要疫病的疫苗,并做好猪群主要疫病抗体水平监测。
仔猪阶段重点要搞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黄痢、白痢、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等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4.2 重点预防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是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其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一是合理饲养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既要让仔猪能吃到量多质优的乳汁,保证营养需求,又不能让母猪营养过剩,避免乳汁过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下痢。二是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避免仔猪在生产过程中或产后感染。三是按要求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防止仔猪腹泻的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有机酸 (柠檬酸、乳酸、延胡索酸等)、抗菌剂 (如喹乙醇)、益生菌 (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抗生素 (如土霉素)等,既能预防或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还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四是为仔猪选择易消化的饲料,配合全价饲料。五是一旦发生仔猪下痢,要抓紧治疗,同时改善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如适当减少母猪的精料喂量,多喂青绿多汁饲料;搞好圈舍的卫生与消毒工作等。
总之,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必须采取综合的科学技术措施:一是选好猪种,打好基础。二是做好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提高仔猪初生重。三是搞好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提供量多质优的乳汁。四是搞好仔猪的保温防压工作,降低仔猪死亡率。五是仔猪提早开食和适时补料,及时补充营养。六是加强仔猪的疾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对仔猪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