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2016-01-26刘莹王苏张桂华
刘莹 王苏 张桂华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刘莹 王苏 张桂华
目的分析评价3种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梅毒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各期梅毒患者的标本共107份, 比较各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结果107份标本中, TPPA的阳性率为98.1%(105/107), ELISA的阳性率为100.0%(107/107), RPR的阳性率为81.3%(87/107), RPR检测阳性率低于TPPA及ELISA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RPR敏感度较低, 不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查;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度较高, 适用于临床大样本量筛查;TPPA由于操作步骤复杂, 适用于进一步确认试验。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比较分析
梅毒血清学试验是目前国内外诊断梅毒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 目前使用的方法较多, 本研究运用ELISA、TPPA、RPR 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 对各期梅毒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为临床梅毒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107份标本来自2014年1~12月本院皮肤科已确诊的梅毒患者, 其中一期梅毒40份, 二期梅毒45份,三期梅毒12份, 隐性梅毒10份。
1.2试剂与仪器 试剂:ELISA试剂盒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公司提供;RPR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phomo酶标仪和iwo洗板机均由郑州安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 所有标本均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ELISA做特异性抗体定性检测;TPPA做特异性抗体滴度检测;RPR做非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阳性率上, TPPA检测出105例阳性标本, 阳性率为98.1%;ELISA方法则检测出107例阳性标本, 阳性率为100.0%, 组间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PR方法则仅检测出87例阳性标本, 阳性率为81.3%, 明显低于TPPA方法和ELISA方法的阳性率,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 RPR方法在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检测上的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90%和100%, 但是在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的检测上阳性率较低, 仅为50%和80%。
3 讨论
3.1梅毒的诊断 在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中, 最常用的方法是病原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前者具有操作简单可靠的特点,但是其限制性较大, 故而应用范围较窄;后者则可以分成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两种, 其中前者是一种非特异性检查方法, 多应用于梅毒早期筛查和疗效观察中, 假阳性率较高;后者的特异性较高, 是一种梅毒确诊试验方法, 故而临床上将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作为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TPPA为目前公认的确证试验之一,除对一期梅毒敏感性稍低外, 对其余各期梅毒准确度均较高。该方法耗费时间短, 从标本的处理到出具检查结果只需要2 h,但是检测结果无法自动化保存, 所以不适用于大样本量的检测中。ELISA法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 具有更科学、操作易自动化的优点, 是临床上首选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 而且该方法适用于大样本量的检测中, 但是由于该方法检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较多, 故而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所以临床上往往需要采用第二种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检测, 确保诊断结果的正确性。本组最终对各期梅毒的检出率均为100%。因为其要求批量检测, 因此更适合血站、性病研究机构等实验室使用。因此:RPR的实验结果可对临床可疑梅毒的患者进行诊断, 仍有疑问者, 再用TPPA进行确诊, 对一般的医疗机构来说, 从时间、经济、准确度等各面来说无疑都是不错的选择。
本研究也发现, 以TPPA作为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金标准时, 临床常用的ELISA法同样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RPR假阳性比率高, 且易漏诊, 三期及治疗后梅毒, 不适用于筛查试验, 临床上多用于监控梅毒治疗效果、判断复发和再感染[1,2], 应将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作为梅毒首选初筛试验, 结果阳性的再做RPR, 即仅以RPR作为监测梅毒疗效的方法。
3.2梅毒疗效监测 据报道RPR在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的检出率为96%~100%[3], 在一期梅毒早期和晚期梅毒, 晚期潜伏期梅毒以及治疗后梅毒可呈阴性[4]。本研究用RPR做滴度检测的数据提示:RPR仅对一、二期梅毒的阳性率较高,而对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的阳性率较低, 平均为<80%, 且特异性较差, 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病毒感染时均易产生假阳性结果。林益根等[3]报道其敏感性仅74.71%。因此,非特异性抗体因其影响因素较多, 将其滴度变化作梅毒的疗效监测、随访是否复发或再次感染的惟一的血清学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局跟性, 如果能与梅毒特异性抗体的精度变化联合观察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疗效[4]。
总之, 作者认为根据临床不同的目的, 选择RPR的实验结果可对临床可疑梅毒的患者进行诊断, 仍有疑问者, 再用TPPA进行确诊。而临床对梅毒血清学结果的最后解释必须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抗梅治疗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确保诊断结果的正确性, 有效减少误诊率, 便于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促进患者恢复。
[1]李志艳, 刘平, 高健, 等.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方法的比较性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5(12):1176-1179.
[2]陈春梅, 曾志良, 段逸群, 等.潜伏梅毒85例血清学检测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4(5):329-330.
[3]林益根.四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19(6):382-384.
[4]王华, 李代渝, 雷丽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6):660-6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17
2015-10-15]
11401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