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观察分析

2016-01-26曾伟魏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6期
关键词:格瑞洛氯吡格雷

曾伟 魏燕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观察分析

曾伟 魏燕

目的探讨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住院期间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术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同期入院并手术患者34例为试验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一般不良事件(呼吸困难、过敏、轻微出血)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并记录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梗死及主要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8.6±7.2)%、(261±46)×109/L,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3.8±8.6)%、(258±43)×109/L。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短期内安全性良好。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术式,术后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预防支架内及其他部位血栓形成[1]。但临床实践发现,少数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造成其无法发挥疗效。替格瑞洛为新型口服P2Y12 受体拮抗剂,可与与P2Y12 受体可逆性结合,起效迅速,作用明显[2],可作为上述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目前对于替格瑞洛治疗的安全性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部分患者资料,对其短期使用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本院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42例为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5.7±4.2)岁。住院期间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同期入院并手术患者34例为试验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6.2±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70岁;②临床确诊为冠心病,且心功能Ⅰ~Ⅱ级;③ 住院期间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④术前未接受抗凝、溶栓治疗。

1.3排除标准 ①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③3个月内行大手术史; ④ 6个月脑卒中史;⑤血液病及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病史;⑥重要脏器出血性疾病史。

1.4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药物剂量:氯吡格雷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100 mg,1次/d。试验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剂量: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2次/d;阿司匹林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100 mg,1次/d。

1.5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与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并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一般不良事件(呼吸困难、过敏、轻微出血)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小板相关指标 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为(61.5±6.7)%,血小板计数为(263±42)×109/L;治疗24 h后则分别为(58.6±7.2)%、(261±46)×109/L。试验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为(60.2±5.3)%,血小板计数为(260±38)×109/L;治疗24 h后则分别为(43.8±8.6)%、(258±43)×109/L。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不良事件 两组患者住院及出院随访期间均无死亡。试验组患者发生轻微出血1例(皮下瘀血),呼吸困难1例,总发生率为5.9%(2/34);对照组发生轻微出血2例(皮下瘀血1例,鼻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总发生率为7.1%(3/42)。两组上述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均未停药,上述症状自行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脑梗死以及药物过敏。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严重冠心病可导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案,但由于支架植入后,冠脉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在术中和术后存在发生急性、亚急性以及晚期血栓形成[3,4],进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降低手术疗效,并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常规需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使用较多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普莱单抗、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腺苷二磷酸抑制剂(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以及环氧化酶(COX)抑制剂类(阿司匹林)[5,6]。其中阿司匹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目前多采用二联方式进行治疗。联合使用的药物主要为腺苷二磷酸受体亚型P2Y12 的阻断剂氯吡格雷。但氯吡格雷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性,其存在广泛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存在药物抵抗,因而难以发挥效果[7]。其次,氯吡格雷与血小板受体不可逆结合,在撤药后血小板恢复较慢,存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再次,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发挥需要细胞色素P450 酶的激活,药物起效速度较慢,增加缺血危险。

替格瑞洛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直接与P2Y12结合,且结合呈可逆性。此外,替格瑞洛本身具有活性,无需代谢激活。因此其对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是有效的[7]。本研究显示,就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而言,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速度更为迅速,但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对不良事件进行随访显示,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脑梗死以及药物过敏。表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好。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有限,且并不能排除纳入对象的个体差异,相关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进一步结果有待更多临床试验验证。但从近期血小板控制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来看,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临床使用中是安全有效的。

[1]李晓通,于忠祥,延荣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及预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2):1253-1257.

[2]钟健,付强,孙凯,等.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联合GRACE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5):556-559.

[3]马颖艳,王艳霞,徐白鸽,等.替格瑞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6):380-383.

[4]符丽珍,肖孟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胱抑素C、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9):2128-2130.

[5]王万虹,张荣林,丁浩,等.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1):22-26.

[6]岳豪祥,钱丽华,王文欣,等.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凝血、血液流变学、血脂、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安徽医药,2016,20(4):772-775.

[7]袁清茹,刘莉娟,赵明中.替格瑞洛序贯疗法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疗效观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5):683-6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03

2016-07-28]

454000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

猜你喜欢

格瑞洛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