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期刊融合研究 综述

2016-01-26苑宇飞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苑宇飞

2015年期刊融合研究 综述

苑宇飞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期刊业取得了较大进步。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在促进期刊业的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期刊融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张静认为,期刊融合依赖于出版的数字化。为了适应多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要求,传统媒体应着力于数字化内容资源的拓展、数字出版技术的革新。只有将内容数字化,才有可能适应各种新媒体载体的需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的认识及实践,《编辑学报》,2015.增刊)。吴星则认为数字出版流通程度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整个出版流程未完全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尚未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期刊的定位、审稿、编辑、发行、定价等仍延续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学术期刊数字化新特征及发展对策,《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这与吉海涛、郭雨梅等人提出的,“传统期刊纸质版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数字时代,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静观其变无疑不是最佳选择,学术期刊只有顺应潮流行动起来,寻找新的出路才是应变的最佳办法”有所差异(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编辑学报》,2015.1)。

一、期刊融合的意义

1.开辟潜在市场

期刊办得越好,读者越多,期刊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功能,从而服务于读者,形成良性循环。董小英认为,通过多样的方式传播,可以增强传统媒体电子化后的吸引力,同时加大传播力度,可以有效发掘传统期刊在目标市场中的潜在读者(大数据时代传统期刊与数字媒体融合思考,《传播与版权》,2015.8)。期刊融合改变了传统期刊的运营方式,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市场越来越小,期刊融合连接了原有的受众和媒体,使媒体双向交互性加强,主要功能表现是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同时使受众的来源日益广泛化和多元化。章淑贞认为,通过科技、学术期刊所建立的网站,也能够制定个性化服务以拓展客户。网站可以定期向注册会员提供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的大事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最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按照会员注册时的研究领域进行推送,既使专业信息得到高效、及时的配置和传播,也为客户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跨媒体能力,《传播与版权》,2015.8)。

2.渠道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期刊融合促进了学术的普及,这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产业和技术背景。吉海涛、郭雨梅等人提出,“除了利用自身优势,更加注重内容生产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资源及平台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求在变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戴世富,韩晓丹认为,网络学术平台给传统学术出版带来了冲击,使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外拓,学术出版业的业态特质和学术信息交流功能实现的需求决定了网络学术平台与学术期刊具有互相补充、共存发展的基因(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出版发行研究》,2015.2)。

网络学术资源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容权威性具有很强的依赖,学术期刊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更广泛、更快速、互动性更强的传播,在媒介的融合过程中,二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合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被替代,它们共同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

3.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校园的信息化以及教学的现代化,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可以将教师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建设等绝大部分的工作合理的纳入校园的信息建设之中,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实现信息的统一管理。徐绮,水汶,张书红认为,应在各个方面完善期刊在校园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动员期刊内部部门参与到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同时还需要各级工作人员认真对待、科学部署,有计划的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合理实施,推动校园整体教育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科技传播》,2015.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李艳和徐晶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不仅可以全面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整体教育水平和对外竞争力,同时还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科技与出版》,2015.6)。

4.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化

学术交流在当今学术界的地位不容忽视。戴世富,韩晓丹认为,期刊内部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社交网站给以期刊为中心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系统带来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其不但创新了出版形式,实现了学术研究过程与学术信息交流过程的深度融合,而且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及传播思维。科研人员在学术社交网站中可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想法,思路以及研究结论,其他学者可对其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或质疑,研究人员也能在学者的回复中找到新的灵感或思路,使科研成果更具时效性。在线学术社交更易形成学术派别圈和学术社区,兴趣相近、观点相同的科研人员能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探讨,推动科研课题取得新进展(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出版发行研究》,2015.2)。郝振省认为,期刊融合的电子化、信息化使期刊能够通过多种媒介方式呈现,相关技术平台可以从文献组成部分、文献架构、文献网络三个层面最大限度地提升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其链接的客户端和网站交流平台加强了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科技导报》,2015.33)。

二、期刊融合面临的挑战

1.体制改革没有落到实处

体制改革欠缺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落后和保守。吴利平认为,许多期刊社长期以来受旧体制的束缚,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内部人员往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思想上较为保守,本能拒绝新兴媒体的介入(融合发展是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途径,《新闻窗》,2015.4)。周凯虹认为,期刊社内部重要的科研和编辑人员往往碍于多年来的固有工作习惯,快速传播的意识还不够强,不愿意学习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技能,因此,面对出版业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显得无所适从。许多期刊社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刊经营的理念,未能树立起期刊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的新观念,缺乏市场营销思维和手段,因而对融合发展迫切性认识不足(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传统编辑与互联网编辑的融合,《编辑学报》,2015.1)。

体制改革未落到实处,就使得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体制难以真正开展,仍以传统工作方式为主,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依然以传统出版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为主。吴利平认为,由于传统出版体制的制约,我国现行的许多科技期刊依然尚未完全市场化,而沿用原有的管理体制就难以实现公平竞争,经营模式就难以得到创新(融合发展是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途径,《新闻窗》,2015.4)。吉海涛、郭雨梅等人认为,传统期刊社之间各自为营,期刊社与信息内容服务商也缺乏合理的、深度的协商与合作,使得造成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延缓了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整体发展进程。为了将各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解决目前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存在的全、散、小、弱的问题,就需要建立完整而成熟的数字化产业链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

2.盈利模式不成熟

大部分期刊社目前还是依靠广告赢利,这种传统的赢利模式较为老套、低级,且对于期刊之间的融合及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石磊和郑浩娟认为,现如今,免费和低价使读者越来越多转向数字阅读,从而导致传统杂志发行和收入下滑,反过来影响传统杂志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同时,一些传统杂志并未真正通过数字化打造新型盈利模式,只是将数字化作为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工具,没有把数字杂志作为新的赢利点进行投入打造。数字杂志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没有真正建立,还缺乏内容出版商、平台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高效协作(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新闻界》,2015.3)。戴世富认为,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仅仅是“编、 印、 发”架构,出版商通过向投稿者收取发表费及读者阅读付费的模式赢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信息得以免费发布和免费获取,传统学术出版商的商业模式被颠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核心利润来源受到限制,以“全产业链”思维经营出版要求重组出版业业务架构、整合资源、拓展数字化业务和服务业务,以此来开辟新盈利产业链(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出版发行研究》,2015.2)。

3.出版技术缺乏统一标准

黄才胜认为,电子期刊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是内容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数字出版的管理及版权保护问题很突出,甚至还出现了不同信息资源库具有不同格式的情况,信息共享与交流能力也很差(对科技期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张风华认为,标准的欠缺给读者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带来极大不方便。他在文中举例,国内的万方数据库主要采用的是PDF文件格式,与此同时,中国知网数据库则采用的是CAJ文件格式,有时候为了寻找资源,读者需要下载不同版本的信息阅读软件,这些都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极大不方便(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媒体观察》,2015.5)。

4.侵权及版权侵害严重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起步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较晚,因此无论是在科技产品领域,还是在学术产权等方面,对知识产权进行的保护工作都存在着很大漏洞,这与我国现阶段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欠缺和漏洞有较密切的关联。张风华认为,对于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说,首先是对文章抄袭的鉴定存在着不完善。其次,在一些网站上还存在着盗窃他人文章的现象,这些都是数字信息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媒体观察》,2015.5)。吉海涛、郭雨梅等人认为许多文章和作品信息在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保护,损害了作者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长此以往,由于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尚不成熟,容易造成作者不再愿意通过数字化出版实现其作品价值的尴尬局面,不仅严重影响学术期刊数字的社会认可度和发展空间,更加造成学术交流的滞后(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编辑学报》,2015.2)。

5.期刊融合人才缺乏

我国期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传统的期刊编辑、技术人员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对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对于张风华认为,期刊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期刊编辑具备的出色学术眼光、公正的编辑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媒体观察》,2015.5)。吉海涛、郭雨梅等人认为,多年来传统出版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从业人员也已经习惯于采用此套工作模式来完成出版实务,显然,此套工作模式在数字出版已经起步的今天并不适用(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编辑学报》,2015.2)。周凯虹认为,如果仍然单纯以纸质媒介为依托,固守围绕纸质媒介工作的传统编辑思维和方式,就难以适应当前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编辑出版各个方面的要求。数字出版不仅需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方面的数字专业技术知识,而且需要对数字出版物的制作、出版流程以及商业信息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因此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严重匮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传统编辑与互联网编辑的融合,《编辑学报》,2015.2)。

三、期刊融合的建议

1.明确期刊定位,提高竞争力

学术和科技期刊其自身相比生活类和娱乐类的期刊更注重社会效益,融资更加困难,因此更需要获得政府的相关支持。吉海涛认为,学术期刊强调学术性、专业性、科研性与探索性,这决定了学术期刊不能混同于一般期刊,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作为主导,更不能一味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学术期刊的运营,积极采取保护、引导和扶持政策(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 机遇、挑战、对策,《编辑学报》,2015. 5)。李艳、徐晶认为,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些期刊也不断地调整读者定位和办刊风格,内容越来越小众化,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来制定具体的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力图贴近读者和作者,保持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科技与出版》,2015.6)。张艳萍认为,长期以来模糊的、重复的期刊定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期刊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在网络化和经营业绩下滑的背景下,更应准确把握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注重打造期刊特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在维护传统期刊优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创新和精准的定位也是不少期刊社的选择。李金秋认为,传统期刊在资源融合和数字化转型中依然不能忽视其固有优势和根基。传统期刊的一大优势即是较高的内容质量及既有的品牌形象。期刊社以内容、服务并重,以要提供的内容来定位、细分读者市场,才能增强期刊的专业性、质量和创新力。(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传统期刊的传播力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7)何志勇认为,内容的高质量和实用性是许多客户获取信息的首选,有利于提升期刊竞争力。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期刊也应不断调整读者定位和办刊风格,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来制定具体的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力图贴近读者和作者,以保持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选择,《报刊观察》,2015.8)。

2.期刊运营机制的集团化和网络化

集团化经营是期刊企业重视市场经济,建立现代管理体制的表现。李艳、徐晶认为,通过整合重组,联合新兴媒体、开展跨媒介战略合作,融合所属各出版社、期刊社资源,可以集中产业资源,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及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市场开发使收益最大化,从而保证期刊的长远发展(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科技与出版》,2015.6)。例如维普期刊资源平台与谷歌学术平台就有链接和合作,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与中国公众健康网也有合作,这正是期刊资源平台与内容相关的专业网站展开战略合作的表现。赫振省在文中举的以汤森路透和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的例子,是通过资本并购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经营的(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科技导报》,2015.33)。除了在经营管理上与其他媒体媒介开展合作,期刊社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自己的营销渠道。陈宝安认为,期刊社应借鉴互联网运作模式,通过网络零售、机构直销,电子文献有偿下载等渠道和手段,开辟多种形式的数字营销渠道和多元的营销活动,来扩大营销收入,弥补单一依靠广告收入部分的不足(科技期刊走进新媒体时代经营策略论,《科技传播》,2015.6)。如知网推出的手机知网、杂志订阅、数字出版物订阅等多种服务渠道,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也能吸引读者来购买其资源。

3.提供便捷的阅读渠道

阅读的便捷性在网络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汤祖增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中,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化发展,让移动阅读、屏幕阅读、微阅读、浅阅读等新兴阅读形式不断涌现,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市场,读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和阅读偏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呈现出阅读选择的多元性、阅读喜好的视觉性以及阅读互动性的提升,移动终端已成为读者阅读的首要选择(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路径探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6)。因此应利用多种平台、端口和形态来满足大众的网络阅读需求。具体应做到:

(1)打造全方位数字平台,实现内容增值。戴世福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快捷传播、跨越时空界限、受众面广的优势,在线数字平台的建立更好地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期刊研究》,2015.3)。石磊、郑浩娟认为,增值就是要将原有的内容生产能力延伸到新媒体平台,适应新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2015.3)。李富民认为,期刊社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期刊或媒体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打造更具专业化、特色化的出版平台( 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期刊及高校学报的发展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张艳萍认为,建立多屏与互动的数字科技期刊,通过推出新的阅读平台和阅读方式,深度影响和方便目标受众(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

(2)创建便携客户端,增强阅读体验。李金秋认为,“移动式”伴随阅读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其优势体现在: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内容,跨越时空的传播力,灵活自主的机制,新型媒介的页面美观,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传统期刊应该与新型媒体相结合,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传统期刊的传播力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7)。汤祖增、张仁汉认为,在终端呈现上,充分考虑受众阅读习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结合音频视频技术,提供界面更丰富的内容产品,享受不同的阅读体验,实现纸质出版、互联网呈现和移动互联网推送三位一体的全媒体传播全终端覆盖。还可利用微博微信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期刊平台有效对接,提升信息服务精确度,增强期刊平台黏性(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 “互联网+”路径探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6)。 同时,应加强客户端二维码的应用。徐绮,水汶等人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方式,通过将具有唯一性标志的二维码印刷在期刊封面页或者文章底部是期刊顺应数字化发展的产物,不仅使期刊的传播有更低的成本,还有移动支付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科技传播》,2015.3)。

(3)进行刊网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丛敏认为,期刊建设独立网站,实现编辑办公和期刊出版数字化,建立与专家、作者、读者互动的网上交流平台,提高了期刊的覆盖面、传播力和渗透力,使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浏览到期刊的文章和最新信息。同时建议期刊社建立可突出期刊的特色,能够自主设计网站内容和功能的自建网站,并不断进行优化和推广(渠道融合: 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暨南学报》,2015.6)。戴世富认为,学术社交网站给以期刊为中心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系统带来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其不但创新了出版形式,实现了学术研究过程与学术信息交流过程的深度融合,而且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及传播思维(融合与竞争——数字化学术资源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竞合关系,《期刊研究》,2015.3)。徐绮,水汶等人认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单刊独立、多刊联合、依托主办单位、加入数据库、依托出版商等方式建立网站,基本具备了现刊浏览、过刊查询、在线采编系统、高级检索、发布消息、网站链接等功能(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科技传播》,2015.3)。这些功能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同时,建设期刊自己的网站还能极大地方便编者与读者间的交流,有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向飒认为,通过网站把期刊内容进行适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再编辑加工,可形成刊网互动的优势互补,并通过网站的数据库功能掌握用户群,积累客户资源(媒介融合中期刊经营模式转型的突破点和路径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4.盈利模式多元化

开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既需要争取外界支持,也需要自身重视互联网营销、进行盈利点创新。期刊社应注重以下几点:

(1)立足自身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吴尚之认为,总局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和措施。期刊出版单位在数字化发展中,既要立足自身努力,也要学会利用好政策,积极申报新闻出版改革与发展项目库,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期刊业融合发展,《出版发行研究》,2015.2)。张晓雪认为,国家的扶持政策在推动期刊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 8 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将对于学术水平较高的自然科学期刊给予政策倾斜,旨在打造竞争力强的期刊集团(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挑战与思考,《报刊纵横》,2015.7)。

(2)拓展营销渠道,建立适合数字时代发展的营销策略。建立有效的营销策略以获得盈利,是期刊社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张晓雪认为,我国期刊应改变独立经营的传统观念,突破各个编辑部“亲力亲为”“五脏俱全”的原始方式,积极开拓与数字出版、集团化运作相匹配的管理与营销模式(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挑战与思考,《中国出版》, 2015.7)。企业常用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3次售卖”的多次利润渠道就属于渠道策略。张玥,李明德指出,期刊社如若倾向于开展互联网+的产品策略,应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借助新的技术加强数据分析,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服务性、应用性、指导性、针对性的价值信息,提高内容品质的专业性,用期刊的内容促使受众最大化获益(基于媒体融合视角探究技术性期刊的发展,《今媒体》,2015.10)。

(3)开辟多渠道营销,创造新的盈利点。目前,我国多数期刊都没有明显的赢利模式,只是简单地将纸质出版内容放到网络平台,盈利主要是靠销售和部分广告收入,没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成熟的盈利模式。黄才胜认为,传统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内容资源的优势,与技术提供商密切合作,不断创新期刊出版物形态,依托期刊集约化网络平台,逐通过内容、服务与广告三大块赢利模式开发与拓展(对科技期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李富民认为,期刊社应当在传统期刊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营销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型赢利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实现服务收入、终端收入和流量收入等新型赢利模式,实现从单一赢利渠道向多元赢利渠道转变。广告方面,应注重动态性、立体性、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并及时更新,通过用户的有效访问、新媒体的多媒体化和广告精准投递等手段,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增加期刊的收入(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期刊及高校学报的发展研究,《河南教育学院报》,2015.9)。张晓雪认为,期刊社积极探索移动出版、开放获取、在线优先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运营模式,并可结合自身的品牌、平台、信息、学者等资源优势,以学术产品和信息服务产品为经营卖点。深度挖掘与开发数据内容,开发周边服务性工具与产品,如计量分析、在线编审、热点跟踪等(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挑战与思考,《中国出版》,2015.7)。

5.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编辑人才的全媒体运作能力

黄才胜认为,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长远的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培养与管理机制,首先从期刊社原有人员培训入手,对现有出版人员进行数字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可以分批选派人员出外培训或举办单位的不定期集体培训;其次,通过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充实杂志社的数字出版技术力量(对科技期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郭杏芳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最重要的其实是人的融合,高校应尽快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和科研,努力培养能够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的人才。期刊社成员应与时俱进,自觉学习并灵活使用多媒体个性化技术,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并能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和培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而内部成员中,编辑身上的责任和能力要求更是重中之重。甄真认为,传统的编辑加工角色应转换成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全媒体编辑角色,以适应新的传媒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并且还要在传统采编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能力,转变自身的工作形式与思维方法,将媒体策划、提炼、解读等“把关人”与“引路人” 职责相结合(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型,《探索与争鸣》,2015.1)。

周凯虹认为,当今的复合型编辑应能够掌握政策导向,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人做嫁衣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扎实的编辑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对文字的表达和处理能力,与作者、读者、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传统编辑与互联网编辑的融合,《编辑学报》,2015.2)洪瑞认为,复合型编辑应学会运用网络现代化技术手段,打破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术业专攻”的固有模式,由“单项”向“多能”发展,通过继续教育、学术交流、自学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编辑素养与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体现媒体融合时代的优势(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知与行》,2015.4)。

6.完善期刊融合环境/配套措施

期刊的融合和数字化发展与其所在的环境和配套措施密不可分,其能够间接影响期刊创作的质量和传播渠道的正规与否。

(1)统一数字期刊出版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付国乐、黄睿认为,统一的出版标准不仅可以使数字期刊的出版更加方便,与此同时,还能够为读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我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出版科学》,2015.23)。张风华认为,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来说,只有资源的标准统一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为此,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从而达成统一的标准,使中国国内数字期刊资源库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又具有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科技期刊的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媒体研究》,2015.5)。

(2)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当信息资源的流通没有限制时,期刊的传播环境就变得十分随意和混乱,版权也容易受侵害。侯波认为,传统期刊离开了纸张转向网络,意味着将不再受到特定范围的限制,可以肆意地被复制,部分非法营运商为了获取利益,在没有经过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进行转载传播,严重损害了期刊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带来抄袭成群和数据资源盗用的不正之风,还容易打击学术创作者的热情,使得整个学术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期刊行业的市场化发展,《长沙大学学报》,2015.11)。吉海涛认为,实现对期刊数据资源进行版权保护,一方面可以为学术界带来福利,从而激励学术不断繁荣,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编辑学报》,2015.2)。因此版权保护机制是完全有必要加强的,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加大相关方面的立法工作来实现。朱剑认为,加强刊号审批制度,并在准入与退出制度均健全的情况下,保护机制才能为学术期刊的健康存在和发展发挥更有效的规范和保护作用(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5.10)。

四、结语

互联网为传播带来了革命性转变,这对于目前还处于全、小、散、弱状态的众多期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期刊融合已成为形成合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在融合的过程中,向多媒体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融合并不只是大小期刊的合并和资源的整合,而是在融合中积极转型,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相适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在期刊融合中实现内容、渠道、技术和体制的重构和创新,并创造新的盈利点,开展丰富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以获得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在融合中转型而实现数字化,对于期刊自身既能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传媒新格局中找到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对于整个期刊学术界,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其在互联网新时代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