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期刊出版研究综述

2016-01-26秦洁雯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秦洁雯

2015年度期刊研究综述、论文索引、论点选摘

2015年期刊出版研究综述

秦洁雯

2015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014种,增长了48种。期刊出版实践丰富,在此基础上,期刊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发表于新闻出版类专业期刊、杂志、报纸、高校学报、学刊等媒介上的,关于期刊、杂志、学报、学刊研究的文章有20000多篇,研究成果丰富,涉及的领域广阔,既有宏观的期刊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又有期刊出版各环节的探索。既有期刊新现象的探讨,也有对期刊出版人员研究的人文关怀。总体来说,2015年的期刊研究是基于期刊业界发展动态的,涉及期刊出版各领域的研究。笔者拟从期刊体制改革研究、提升期刊质量研究、期刊评价研究、期刊数字出版研究、期刊发展趋势研究等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主题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期刊体制改革研究

2003年,我国启动出版体制改革。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发布,学术期刊改革启动。2012年7月30日,《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出台,明确了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成立学术期刊出版企业法人的改革方向。学术期刊改革成为热点问题。2014年4月3日,《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发布,该文件作为学术期刊改革新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资质认证、体制改革、质量评估和政策扶持的改革路径。4月28日,《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发[2014]28号)发布。10月12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认定第一批学术期刊合计 5756 种。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在深刻推动各个传统行业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术期刊改革。2月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出台,希望高校出版单位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升级,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学术期刊转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体制改革相关问题已经由“要不要改”,深入发展为“改什么、怎么改”这样的问题。改革相关意见、办法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极大的反响,而十八大后,急促的学术期刊改革暂且搁浅了,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也一直比较缓慢。刘婵君等以抽样调查方式,对陕西省部分科技期刊改革进行了追踪。发现:迷茫观望者居多,真正进行转企改制者少之又少。(科技期刊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以陕西省科技期刊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2014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版年终盘点时刊文指出,期刊的发展应“集思当前,多维观照学术期刊改革路径”。探讨期刊体制改革,改革的难点和究竟怎么改,是必然讨论的重点。

1.期刊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滞后、财政扶持力度不大,80%以上的学术期刊是靠拨款和版面费来维持出版的。期刊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又困难重重。仲伟民认为体制改革的压力与日俱增。从大环境看,尽管市场化改革的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对于传统学术期刊体制的痼疾,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传统体制之下,学术期刊虽然目前无衣食之忧,但从根本上看的确是没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谈青年类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1)武晓耕提出我国的科技期刊改革中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存在体制上“等、靠、要”,思维模式上依赖新媒体,经营策略上“不作为”,评审机制上依靠“外包”的路径依赖。(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中的“路径依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

2.期刊体制改革的路径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学者认为体制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应付诸体制解决。如贺晓利等建议建立“学术期刊退出机制”,解决国内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问题。(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情报探索》,2015.6)赵文义认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改革要从学术岗位聘任制度、学术职称评审制度、学位授予制度、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学术权力分配制度等组成的学术环境改革做起。(学术期刊的出版改革,《编辑之友》,2015.10)而武晓耕认为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通过体制上“市场”介入,建立联网思维的思维模式,采取主动出击的经营策略,同时培养学术型编辑进行评审。(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中的“路径依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

有学者认为需要学术人自觉自发的关注期刊体制改革,在期刊工作中践行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廖传江提出“虽然有如此多的因素阻碍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但学术期刊改革首先要人民热衷于此话题。并多采用新颖吸人眼球却不哗众取宠的研究主题。其次,不论是自身还是期刊界,应当坚守以繁荣学科文化,促进社会思想实践为宗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品德。”(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廖传江呼吁,学术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并不对立。所以即使进行了学术大改革,作者也应该遵守学术原则坚守发展学术文化,进行学术交流,并使其进步发展,有利社会的重要阵营。(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

二、期刊评价研究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资源,以其特有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反映前沿热点的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期刊评价,主要是为了引导期刊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期刊的发展,期刊评价面临越来越多新的问题。2015年学者对期刊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1.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学术期刊品质优劣,根本标志有两个:一是刊文水平,二是编校质量。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是直接评价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而是走向了其他极端。贺晓利认为其主要根源是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国内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外刊物的评价误区,《图书与情报》,2015.2)针对期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学者进行了探讨。

(1)重数量轻质量是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姚申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相关学术机构追求数量管理,评价指标单一,急功近利,成为一味追求数量、“泡沫论文”乃至“拷贝论文”批量生产的“指挥棒”。(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与学术评价:若干问题反思,《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张献锋也认为在我国学术期刊评价领域,目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成果数量而轻视成果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质量不高、科研经费产出效率较低以及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过程中科研成果重量轻质等问题,并且已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质量评价为主导——也谈期刊评价体系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2)以刊评文的评价方式也被学界诟病。李艳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基于“质量评估”的“合格评价”和“优秀期刊评价”以及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评价,两种评价体系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李金华提出混淆主体、客体,将办刊主体与期刊论文水平混合进行测评是学术期刊评价上的偏误之一。(走出学术期刊评价误区,《人民日报》,2015 .6)与一般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俞伯灵认为科研管理中以学术期刊的等级来评定学术研究成果的通行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又是有边界或限度的。(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与创新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15.1)

2.关于期刊评价的反思

期刊评价体系在运用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这促使学者有必要进行反思。贺晓利,樊华提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全可以首选投给这些高质量的刊物,但结果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除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外,其学术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出版广角》,2015.5)臧莉娟认为期刊评价在评价目的、评价客体、评价主体方面也存在一定偏差,期刊评价为评价而评价,将期刊简单视为论文之集合,图书情报类专业评价机构越位主导期刊评价。(期刊评价结果权威性影响因素分析——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中国出版》,2015.8)

不可否认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评价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尤其不能作为评价学术质量的标准,因此需要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期刊评价。伯灵等提出:期刊评价不等于学术评价,不能简单地将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画等号。(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赵均也认为该把评价体系作为我们在具体评估中需要参考的依据,而不应该对其简单迷信。(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与使用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蒋重跃呼吁“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读者关注度标准在期刊评价中的限度,《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刘京希认为尊重学术期刊发展生态规律的评价体系,应当具备如下特点:内容评价而不是形式评价;非功利性评价而不是功利性评价;非可操纵性评价而不是可操纵性评价。只有通过发扬学术民主,以读者为主体所进行的评价,才是基于内容的、超越功利的、不可被操纵的评价方式。(学术期刊评价:形式为王还是内容为本?《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3.对期刊评价的建议

如何通过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达到促进学术和学术期刊共同发展的目标,这是期刊评价体系的灵魂。围绕促进学术和期刊共同发展而设置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学刊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是评价机构方、期刊出版方、作者方、科研管理方以及图书馆方的利益博弈。

(1)完善期刊评价的原则性建议。李己华提出扭转这种有失偏颇、弊端较多的现象,关键是要去掉学术期刊头上的“行政化帽子”。(学术期刊评价要用好“两把尺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赵连君认为需确立综合多维辩证的评价原则,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学术期刊。即客观与主观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专家与读者结合的原则。(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多维辩证评价,《甘肃社会科学,2015.1)向志柱提出期刊评价中应坚持三个统一。一是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统一。静态评价主要针对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编辑质量、编排装帧等内在形式,动态评价是指期刊的社会影响和论文的反馈影响与引文影响。二是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相统一;三是评价指标与学刊发展相统一。(在期刊评价中坚持三个“统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6)

(2)建立期刊评价体系的方法。林丽芳认为为提高学术期刊评价水平,应建立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构建专业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完善“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应体现“学术”和“期刊”两方面。(学术期刊评价:反思与完善——基于 300 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王晓红也持有类似意见。(完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人民日报》,2015.8)温泽宇等提出了利用加减分法与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国家引导的期刊评价体系、自主划定“核心期刊”表和建立数字出版评价体系等建议。(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分析,《科技与管理》,2015.7)

(3)关于期刊评价量化的问题。张献锋建议增加量化评价指标的质量指向性;增加关于质量评价的指标,尤其是关于创新性的评价指标;对期刊代表作应该实行同行专家评议;发挥三大文摘的二次评价作用;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于评价指标的影响和干扰。(以质量评价为主导——也谈期刊评价体系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而刘京希认为在当下量化评价体系强行介入学术与学术期刊评价,严重破坏学术生态,污染从业者学术良心的不良生态环境下,高校学术期刊界、社会科学院系统学术期刊界、党校系统学术期刊界三者之间亟需加强呼应与联动。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以三大学术期刊系统为基础架构的学术期刊联合体或自治组织,统一思路,统一行动,协同进退,共同抵御行政性量化评价体系对于学术期刊的“格式化”侵扰与阉割,切断行政性量化评价体系与学术期刊界的“外溢性”权力联系,恢复学术期刊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学术尊严,还学术期刊界一片净土,让学术期刊回归学术、回归本真、回归“自然”,为学术期刊评价的民主化扫清外部障碍。(学术期刊评价:形式为王还是内容为本?《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4)涉及国内外期刊评价机制问题。学者多认为应该有意识的认可和侧重国内期刊,加大宣传和影响力。段桂花等认为应通过提升“国民待遇”改变国内期刊自我矮小的思维模式(学术评价体系助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编辑学报》,2015.6)贺晓利认为应重构学术论文评价机制,在鼓励优质学术论文在国外优秀刊物上发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内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建设,采取适当的策略鼓励优质稿件在国内期刊发表,使更多的优秀期刊走出国门,用自己的期刊向世界展示国内的科研成果。(国内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外刊物的评价误区,《图书与情》报,2015.2)贺晓利,樊华认为应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如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出版广角》,2015.5)

三、提升期刊质量研究

影响学术期刊质量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办刊宗旨、稿源、编辑素质、专业特色、出版质量等,研究者从多个方面探索了提升期刊质量的策略。

1.通过编辑人员提高期刊质量

对于一本期刊来说,编辑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是编辑工作行为的主体,是期刊的守门员,应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韩俊,刘晓婷认为编辑是期刊出版过程的中心环节,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期刊质量。改进科技期刊建设体系的重点就在于此。(科技期刊质量建设体系的改进措施—以《节能技术》为例,《科技与出版》,2015.8)编辑在内容质量建设中起到桥梁作用。在内容质量建设整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利用至关重要。朱晓文,刘培一提出内容提升需要编委会的推动力,专业化的科学编辑才能提供专业出版服务的内容质量提升的策略。(网络时代的我国科技期刊质量提升,《中国出版》,2015.8)

2.通过专题策划提高质量

仲伟民建议青年类学术期刊提高办刊水平要科学、准确定位,加强选题策划重视组织专题。因为通常来说,专题的影响力要大过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谈青年类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1)石鹤等建议采用激励政策鼓励编辑组织专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专题组稿;通过与协办单位合作进行专题组稿、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专题组稿、以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的方式组织专题、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的方式进行专题组稿、尝试组织非学术类专题.(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题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

3.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期刊质量

马兰认为基于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发行质量和其他重要因素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有助于科技期刊找到学术质量提升的源头。(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影响要素探析,《2015年第7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5.8)朱海龙提出在数字化的条件下,要在突出高校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工作特征,因时、因地制宜,坚持数字化的条件下全面质量管理的办刊思想。(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4.防止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

2014年,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被认定学术不端,论文被《自然》杂志撤回,其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并导致其导师愧疚自杀。近些年,国内一些科研人员、学者甚至大学教授、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被频繁报道。如重庆师大一教师被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而2010 年 9 月,《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国期刊存在31%剽窃》的文章,2010年10 月,《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学术剽窃现象严重影响该领域与世界的合作。学术不端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防止抄袭学术不端行为迫在眉睫。郭鹏,向朝霞提议建立学术信用信息制度。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全国学术期刊应该联合起来,在公共学术平台上筑起一道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联手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论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理论与现代化》,2015.9)陈志贤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要发挥主体意识:收稿前对作者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初审时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对发表前的稿件再次把关;主动借助社会监督;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惩治。(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编辑学报》,2015.4)

四、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期刊数字出版已然不再仅是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而是期刊出版的重要现实。随着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出版呈现多种形态,云出版、域出版、公众号等等,在期刊领域都得到切实的应用。而期刊数字出版中表现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仍是期刊出版平台、期刊优先出版、期刊开放存取及相关研究。

1.期刊出版平台研究

期刊出版的数字化、集群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的重要潮流,为适应这一技术变革,我国部分期刊自建网站,尝试向数字出版迈进;但由于起步较晚,多数期刊网站尚未达到国外期刊的同等水平,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全文检索和链接的功能。当前,学者对期刊发展与数字出版平台的关系、期刊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比较关切。

(1)期刊与数字出版平台的关系。郭霞认为学术期刊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持续发展。学术期刊应该明确定位、增强质量、彰显期刊特色;应该顺应新媒介平台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经验,进行数字出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挖掘团队潜力,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全面推动学术期刊转变运行模式并实现持续发展。(学术期刊新媒介平台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趋势,《新闻传播》,2015.12)杨春兰,李文竹认为数字化平台化建设成为学术期刊转型的必然选择,但只有将原有编辑部和纸刊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并与新技术、新平台深度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中国出版》,2015.2)

(2)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杨春兰,李文竹认为以编辑部为单位的淘宝式服务平台或成为平台建设的一个方向(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中国出版》,2015.2)桑海认为应更加紧密合作,以学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尽快重新设计搭建充分尊重用户体验的新型在线学术平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迟秀丽等以LoRES平台为例,提出未来发展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成为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更好地为科研、行业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研究动态、行业资讯,成为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首选的信息来源。平台二期将逐步开展数据出版,科学数据数量较少时,将其作为科学论文附件随论文一起发表;尝试与数据中心建立联合互动的数据管理机制,共同推动资源环境领域的数据出版。(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编辑学报》,2015.10)

2.期刊优先出版研究

出版时滞过长一直是困扰出版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过长的出版时滞会使期刊失去对国内外优秀稿件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中国知网”于2010 年 10 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徐铭瞳,吴星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现状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从2012年至今,加入优先出版计划的学术期刊数量、优先发表的论文数量均翻了一番;对优先出版论文的下载率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在论文优先发表初期实现了提高论文检索利用的实际功效。(学术期刊优先出版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科技与出版》,2015.7)

数字化优先出版,作为数字化出版的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它可以为高校学术期刊探询出一条真正的、畅通的数字化出版道路牵线搭桥。(任屹立,王东,SWOT与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研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6)许书阁提出采用现行国际为流行的六位代码法编排论文。无需等待一期内所有文章全部定稿后再上网,可以完成一篇,上网一篇。(浅谈学术期刊的单篇优先出版,《赤子(上中旬)》,2015.6)徐铭瞳,吴星提出完善优先出版的策略:完善出版平台技术细节;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学术质量评估标准;形成优先出版学术联盟。(学术期刊优先出版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科技与出版》,2015.7)任屹立,王东基于 SWOT 分析,提出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数字化技术标准;转变办刊观念,在数字优先出版中延伸和发展期刊,提升期刊的品质;争取多渠道合作,借力推动数字化优先出版。(SWOT 与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研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6)

3.期刊开放存取研究

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何培育认为可以通过构建OA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促进OA期刊运行机制的完善,调整OA期刊著作权保护规范发展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走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新时代,《出版广角》,2015.2)贺伟提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着重从政策层面增强引导和宣传,建立大规模OA资源整合平台,加强学术论文质量控制等方面探索发展我国OA期刊。(开放存取进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与启示,《学报编辑论丛》,2015.9)吴帆,秦长江提出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平台应通过提升平台及其期刊的网络影响力,提升平台及其期刊的自身影响力,提升期刊论文作者的影响力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平台对比分析,《情报探索》,2015.4)

五、期刊发展趋势研究

对期刊发展趋势的研究一直是期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在当前技术飞速推进、期刊业变革的特殊时期,期刊发展趋势逐渐凸显出期刊集群发展、期刊融合发展、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期刊集群化研趋势

“集群化”是国际科技出版集团持续跨行业、跨国界兼并的路径,目的是实现规模化战略、集约化经营,这种战略使得科技期刊市场以集群形式控制在几家寡头手中,这些巨头在资本市场上还通过互相持股来谋求整体利益最大化。集群化是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1)期刊集群化存在的问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现状,可以发现集群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集群化发展的“合力”不强的问题。(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科技导报》,2015.12)杨春兰认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有多种模式,但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学科刊群建设主要依托数字出版平台,并以提供信息服务为核心;期刊集群对期刊的管理仍以松散式为主。(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之友》,2015.3)

(2)期刊集群化路径探索。目前绝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采取编、排、校一体的作坊式出版模式,出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出版效率低下。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应继续推进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发展;借助资本运作,打造强势专业;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建议。(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科技导报》,2015.12)杨春兰认为从国外经验看,即便期刊集群化发展程度再高,也依然会有一些中小出版机构存在,这样也有利于出版业的生态平衡。因此,建议国家对一些大型出版集团或者有潜力成为大型出版集团的机构进行重点扶持,并帮助其做大做强,没有必要“一刀切”式地要求所有出版机构都采用集团化、集群化的方式办刊。(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之友》,2015.3)

2.期刊融合发展趋势

对于融合发展,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等都很清楚,但是从目前来看,融合的成果或者说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明显。期刊融合在路径探索中,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提出期刊要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最后都是改革的问题。融合发展也好,兼并重组也好,做大经营也好,包括调动职工积极性也好,最终的目标都要集中到管理体制上。对于目前的期刊出版单位来说,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可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把内容做好、做精、做细。另外,也要有探索的勇气。(让传统期刊和新媒体实现利益融合——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赵新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9)张静等认为,媒体融合依赖于出版内容和出版技术的数字化,媒体融合也离不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的认识及实践,《编辑学报》,2015.12)王松宝提出坚守根本巩固竞争力行业期刊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优势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必须坚守。一是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二是必须严守内容质量,提升行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行业期刊须在融合中坚守与革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

3.期刊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间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事业的交流和合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国际化的实质。张慕华认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在于弘扬本土文化、建立学术自信。(“弘扬本土文化”与“建立学术自信”—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与出路,《传播与版权》,2015.11)胡岩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立足自己的本质属性而发展,国际化只是其一个附属的产物。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以提升学术质量和传播能力为主要抓手,国际化发展应服务于这两个目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哲学反思,《科技与出版》,2015.2)

(2)期刊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张慕华认为现阶段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大都还停留在与国际标准“单向度接轨”的层面,造成了中国学术“他者化”的困境。(“弘扬本土文化”与“建立学术自信”—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与出路,《传播与版权》,2015.11)胡晓娟认为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国际化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国际舆论环境对学术研究的困扰;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人员素质和意识层面的问题(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传播学分析,《出版科学》,2015.5)

(3)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宋丽萍等提出可以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利用国外出版集团开始进军我国网络市场的“契机”,通过与先进期刊合作,借鉴其成熟的出版模式和管理经验,提升期刊整体和网络化水平,扩大传播范围,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合作模式。(提高科技期刊网络化水平 加快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0)孙志伟认为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应遵循“求同显异”的原则,将我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彰显在国际舞台。“求同”主要指在论文的写作语言、写作方法等表现形式方面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减少在论文表现形式方面的障碍“;显异”则指中国学者在其具有优势的领域发出的学术声音,这是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中的“求同显异”,《中国出版》,2015.6)胡晓娟认为要避免陷入“西方化”和“英语化”的误区,传承中华文化,积极设置学术议题,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传播学分析,《出版科学》,2015.5)

(作者单位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