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2016-01-26刘晓涵张铁明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

刘晓涵 张铁明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刘晓涵 张铁明

为了解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与需求,采用问卷法对青年编辑的“基本情况”“所处的组织制度环境”“工作情况”“学习研究情况”“对期刊改革与自我发展的看法”5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现状良好但尚存在若干问题”的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青年编辑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力军,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1-3]。2015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进行了关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力量、任重而道远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了解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现状及需求,促使他们做好应对期刊改革的准备,并为各有关部门制订方针政策,开展教育、培训、交流、学术研究等各项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期待引起有关部门及青年编辑的关注,共同努力推进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一、调查说明

调查日期2015-05-26~2015-08-26。

调查对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人员。

调查方式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4-5],网络与现场发卷相结合。总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答卷137份,回收率97.86%。其中有效答卷110份,有效率80.29%。

调查内容围绕“基本情况”“组织制度环境”“工作情况”“学习研究环境”“对期刊改革与自我发展的看法”5个方面进行调查,共提出47个大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参加回答问题的青年编辑来自重点本科院校(占44.55%)、普通本科院校(38.18%)、高职高专院校(2.73%)等高校。有59%被调查青年编辑所在编辑部40岁及以下成员占总人数一半以上,表明青年编辑在高校科技期刊队伍中所占比例较高,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

女编辑占大多数(61.82%);年龄以31~35岁居多(40.91%),其次为36~40岁(33.64%)。被调查的青年编辑中博士占21.82%,硕士64.55%,学士12.73%,即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86.37%。与廖灿平等[6]1996年报道的24%相比,青年编辑中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编辑专业背景以理、工、医学居多。编龄以5~7年居多(24.55%),接下来依次为1~2年(22.73%)、8~10年(18.18%)、11~15年(17.27%)。职称以中级居多(55.45%),其次为副高(24.55%),说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称还有较大的提升余地。

(二)组织制度情况

69.09%的青年编辑所在编辑部为专职模式,29.09%为专兼结合、以兼为主。72.73%青年编辑所在编辑部对编辑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指标包括工作量和工作效益(88.75%),论文、科研情况(78.75%),思想政治道德素质(70%),以及单位与个人获奖情况(70%)等。87.27%的青年编辑认为激励编辑长期从事编辑职业最有效的措施为提高经济、福利待遇,81.82%认为是解决职称评定和职务(级)晋升,60.91%认为是完善激励机制。59.09%编辑所在高校把编辑列为教辅岗位,13.64%列为行政岗,15.45%列为其他岗(出版、技术、科研等)。职称评定组织为所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占54.55%,本校的占37.27%。青年编辑认为晋升职称难的排前3位原因分别为与高校里其他系列(如工程、情报等)一起竞争校内出线名额、难度加大(46.36%),开展学习研究难(30%),岗位设置不够(12.73%)。

上述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编辑部对编辑进行绩效考核,不再是以前的“吃大锅饭”形式;除考核工作量和工作效益,论文、科研情况外,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也是一项重要指标,说明编辑部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态度与能力同样重要。职称评定和职务(级)晋升在激励青年编辑长期从事编辑职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现行职称评定制度相对公平,但晋升难度较大。如何采取积极措施为青年编辑争取正当权益,促进队伍稳定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情况

本部分就青年编辑入行初衷、从业后感受、工作内容与压力、收入待遇、身体状况等提问。30%被调查者是因为兴趣与特长而从事编辑工作的,有26.36%的人是因为服从调动、分配、借调,25.45%是因为编辑工作稳定、待遇满意。在从事编辑工作后,有28.18%的人爱上编辑职业,打算终生从事;59.09%的人认为在担任编辑期间,要尽职尽责;表示有适当机会就转行的只占6.36%。65.45%的青年编辑能感受到从读者、作者处得到的肯定与尊重;近一半的青年编辑认为工作内容可控、环境稳定;39.09%的青年编辑认为工作很有意义;认为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和工作任务太重的青年编辑分别占30%;还有个别人有所顾虑,如担心中文医学期刊前路不明,编辑工作难以取得突破且让人容易形成较真的职业病。53.64%的人认为编辑工作压力一般,40.91%认为压力较大;分别有63.64%、51.82%、51.82%的青年编辑认为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不足、自身素质与工作需要之间存在差距、上升空间有限。53.64%的青年编辑1周工作时间为31~40h,34.55%的青年编辑为41~50h,工作量基本适度;每天工作内容主要是编辑校对稿件(90%),与读者、作者、审稿人联系沟通(82.73%),审阅稿件(79.09%),处理编辑部日常琐事(77.27%),其中55%的青年编辑校对稿件所花时间占总工作时长的一半以上。53.64%的青年编辑月收入在5001~8000元,31.82%的青年编辑在3001~5000元;相对所做出的贡献,对自己收入比较满意的有12.73%,认为还可以的占48.18%,不太满意的占30.91%。

被调查的青年编辑多出现与职业有关的不适症状,如肩颈腰痛(73.64%)、视物模糊(13.64%)等,只有6.36%的人没有不适。27.27%青年编辑每周锻炼1次,22.73%则从不锻炼。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以兴趣与特长为择业初衷的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比例(30%)比20年前的11%有大幅提升,表示有适当机会就转行的青年编辑比例则大幅下降(由69%降为6.36%)[6]。这表明年轻的从业人员加入期刊编辑行业是凭着志趣爱好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且多数人责任感和忠诚度很强[7],这是编辑队伍稳定的重要基础。大多数青年编辑能从工作中得到社会认同、价值感与安全感,但工作强度大、内容枯燥也成为部分编辑部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将近半数的人感到工作压力较大,且压力主要来源于自我提升过程中遇到阻碍,表明青年编辑对自我要求较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与可塑性。青年编辑大部分工作时间花在编校、处理琐事等传统内容上,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与国际出版新技术有关的工作。青年编辑虽然年纪不大,但身体状况不太理想,应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四)学习研究情况

就青年编辑学习氛围与习惯、参加培训与教学科研情况、发表论文情况、外语素质等提问。59.09%的人评价所在部门整体学习研究环境一般,33.64%认为学习氛围好。27.27%青年编辑所在部门每月学习1次,20%每半年学习1次,35.45%只是偶尔学习。73.64%的青年编辑每周自学时间在5h以内,排名前5名的学习方式分别是参加出版岗位培训和编辑专业培训班(64.55%)、阅读图书报刊(63.64%)、利用网络与数据库平台(58.18%)、参加各种会议(50%)、撰写论文(39.09%)。64.55%的人所在编辑部领导对青年编辑参加各种培训、年会、学术会议非常支持。有20.91%的青年编辑近3年参加过1次编辑业务骨干培训,29.09%的参加过1次青年编辑培训,31.82%参加过3次继续教育培训。35.45%被调查的青年编辑所在高校对聘期(3~5年)内有具体的科研要求,多为每年要求公开发表论文1~2篇;32.73%的青年编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参与教学或科研工作。39.09%的人有1个或以上研究项目(2人4个、5人3个、13人2个、23人1个),其中20%的人有各类协会课题,15.45%有校级项目,14.55%有省市级项目。近5年19.09%的人在CSSCI等学科级核心期刊发表1~2篇编辑学论文,12.73%发表3~5篇;17.27%在普通核心期刊发表1~2篇编辑学论文;19.09%在一般期刊发表1~2篇编辑学论文。65.45%的青年编辑已通过CET六级考试,24.55%通过CET四级,有2人通过专业英语八级;63.64%的青年编辑自认英语水平一般,23.64%认为自己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很强,只有4.55%的青年编辑认为自己英语听说能力很棒。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约有1/3的青年编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参与教学或科研工作,说明青年编辑注重将编辑工作与专业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以达到“编”和“研”的统一,这对青年编辑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视野、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非常有益。大部分青年编辑所在单位领导对编辑参加各种培训、会议非常支持,这为青年编辑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大多数青年编辑除了必要的继续教育,很少参加针对业务骨干、青年编辑等的培训,推测可能与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等原因有关。青年编辑自发学习时间不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青年编辑的外语读写优势未能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属于资源浪费;要走科技期刊国际化道路,青年编辑的英语听说能力有待加强。

(五)对期刊改革与自我发展的看法

就青年编辑对当前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形势、自我发展方向、编辑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想法进行摸底。认为自己的刊物在引领所在学科领域“创新驱动”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占43.64%,不重要的占30%,非常重要的占7.27%,没想过的占19.09%;58.18%的人关注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问题,23.64%的人偶尔关注,17.27%的人高度关注;当被问到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走市场化道路是否可行时,50.91%的人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39.09%的人认为不可行,9.09%认为可行;对如何走好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之路,26.36%的人建议基本维持现有体制,24.55%认可学术与经营分开,21.82%赞同编辑与出版分离,13.64%的人倾向独立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也有人提出全国性整合出版资源、期刊专业化与集团化发展的建议。

在个人发展方面给青年编辑带来困扰的问题有:职称晋升很难(64.55%)、因缺少有效指引导致职业素养提升缓慢(54.55%)、收入偏低(43.64%)、才能无法施展(25.45%)等。39.09%的青年编辑认为自己适合当学术型编辑,33.64%认为自己适合做复合型编辑,15.45%的认为自己适合做文字型编辑。专业学术知识扎实被83.64%的青年编辑认为是核心竞争力,70.91%的人认为是现代传播规律指导的内容组织和加工能力强,60%的青年编辑认为是人脉广、沟通能力强,59.09%的人认为是编辑与出版业务强,47.27%的人重视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74.55%的青年编辑感兴趣的培训内容为国际出版新技术,71.82%的人对如何做学术编辑最感兴趣,60.91%对编辑学论文与科技英文写作技巧感兴趣,56.36%对编辑出版知识、编校质量业务能力的培养最有兴趣,42.73%的人迫切渴望学习期刊经营与管理知识。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大多数青年编辑还是关注并思考过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问题的,并没有置身事外,若加以适当引导,应该能撞击出不少灵感火花。大多数青年编辑有着强烈的专业深造动机与愿望,并期望自己的付出与贡献能得到相应回报,期待与其能力、贡献相符的职称、待遇。专业学术能力、现代传播规律指导的内容组织加工能力、编辑出版业务知识是青年编辑自我提升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青年编辑们对研究会青委会有着相当高的信任度与需求度,这是青委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建议

基于以上数据反映出来的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编辑职称系列的归属,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系列;并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设定职称评定的具体条件,尽量避免编辑人员职称晋升滞后现象,保证与教学、科研人员职称的基本同步。高校学报的主管部门、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协商,通过设立国家、省、市级编辑专项软课题,将学报获得的政府奖纳入教学、科研成果奖之列等举措,体现职称评定公正、合理的原则,调动广大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积极性。

(2)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高度重视对青年编辑的培养,建立并完善对青年编辑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可制订统一的期刊或编辑部建设标准、指南等,用具体指标考核刊物或编辑部,以促进青年编辑的发展;重视青年编辑的专业素质,鼓励编辑参加专业领域的课题研究,取得成果也纳入职称评审考查体系,并设定具体要求促成编辑专业知识更新。

(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以及青委会采取系列措施促进青年编辑的成长。譬如:编写青年编辑教材与常见问题答疑手册,制作编辑精品课件,推广实用性强的审读、编校软件等,为青年编辑的培养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提高其工作效率;每年组织至少1次为期3~5d、符合青年编辑自我发展需求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重点提高其专业学术能力、现代传播规律指导下的内容组织加工能力、辑出版业务水平、论文写作技能与外语素质等;通过举行全国、全省编辑技能竞赛、征文等方式,提高青年编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线下活动,以多种形式丰富青年编辑的编外生活;构建青年编辑交流平台(重点建立微信平台),为青年编辑搭建一个融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温馨家园。

(4)青年编辑要重视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8-10],不断学习和深造,提高自身的编辑基本素养,紧跟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硬”能力(如选题策划能力、内容组织加工能力、编辑出版能力、信息设备操作能力等)与“软”能力(如组织、协调、沟通、经营管理能力等)。根据所处发展时期的不同,制订入职初期、上升期、稳定期、成熟期等阶段性的学习计划,促进自我发展[11]。抓住机会、利用各种渠道,如在编辑工作中累积知识与经验,阅读书刊、浏览网站、撰写论文、申报课题、从事编辑出版研究活动,与良师益友面对面或网络交流,内省与思考等开展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11-12],加强体育锻炼与情绪疏导,做好与编辑有关的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对本文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颜帅编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赵大良编审,《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唐红波副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栾嘉编辑,《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翟自洋编辑,《中国天然药物》丁佐奇副编审,《实用临床医药杂志》钱锋副编审,成都体育学院期刊部王宏江副编审,《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张蕾编辑,《广东药学院学报》王昌栋、陈翔、幸建华编审给予了大力支持,谨致谢意。

[1]李娟.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65.

[2]刘韬.试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培养和发展[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38.

[3]黄萍,罗彦卿,陈强,等.刍议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J].编辑学报,2012,24(增刊1):S83.

[4]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59.

[5]汤兴华,李若溪.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5,17(2):135.

[6]廖灿平,游苏宁.要重视青年编辑队伍建设:45位青年编辑的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7(3):32.

[7]蒋伟,黄冬华,曹兵,等.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状态问卷调查及分析:Ⅰ.工作状态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2):123.

[8]王景辉,王丰.谈谈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机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5):119.

[9]梁丽.自主学习:科技期刊编辑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J].编辑学报,2014,26(5):488.

[10]孙高霞.科技期刊年轻编辑自我成长的摸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04.

[11]刘晓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事编辑工作5年的体会[J].编辑学报.2015,27(2):202.

[12]米加德.编辑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出版科学,2010,5(18):23.

(本文摘自《编辑学报》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