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2016-01-26马菁菁
马菁菁
(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
产业开发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马菁菁*
(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
针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和当地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经过调研总结,分析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完善订单农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协会、完善经销体系、加强终端市场研究、培育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等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马铃薯;产业现状;调查;发展建议
马铃薯产业在甘肃省定西市颇具特色。从1995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到2015年定西市成立马铃薯主食产业联盟,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自产自足、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4个阶段。2007年,定西市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实现了定西市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伟大跨越,发展举措开始了由“洋芋工程”提升为“马铃薯产业”的嬗变,功能效用由解决农民基本温饱跃升为繁荣城乡经济[1]。十多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来抓,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4.85万hm2扩大到了2015年的20.00万hm2,总产量由2000年的335.70万t扩大到2015年的520.07万t,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2015年,全市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8.08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0.40%,较上年提高了4.03个百分点;建立原种扩繁基地0.38万hm2,一、二级种薯扩繁基地1.09万hm2,生产脱毒原原种8亿粒。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860元,约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通过狠抓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贮藏体系建设、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定西市委市政府坚持运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经营理念,使定西市马铃薯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明显提升,产业升级取得了新的突破。
1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找准马铃薯产业定位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万km2,耕地面积51.35万hm2,海拔1 420~3 941 m,年平均气温7℃。市内以渭河为界,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但光照充足,占全区总面积的60%,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南部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占全市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450~500 mm。由于定西市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富含钾素,马铃薯生长与当地雨热同期,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马铃薯在国内市场上占很大比例。结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定西市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在确保种植面积,实现科学布局,提高加工能力,扩大外销出路,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做了大量工作,使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初步形成,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3]。
1.2 各方联手共建种植基地,积极发挥整体优势
根据“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的思路,以科技为先导,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及政府推动作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通过签订种植合同、规范种植标准,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基地的面积。到目前为止,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hm2,高产创建示范点33个共3.34万hm2,充分利用自然区域优势,形成特色区域生产基地,如在河谷山川等自然环境优越地重点发展早产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在气候偏寒冷的地区则重点发展晚熟菜用薯和脱毒种薯等。
1.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
以定西市为核心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组建了甘肃省首家马铃薯淀粉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成立了市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营造稳定和谐的投资环境,以联产、合资等经营模式为主,打造了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提高现有产品加工效率。当前全市共有千吨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33家,年生产能力达35万t,其中生产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占总数的67%,以精细淀粉、粗淀粉、粉条、粉皮、薯条、膨化食品为主,2015年,全市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30万t,生产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产品23万t。目前有5家公司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龙头企业,10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业龙头企业,以临洮腾胜公司、陇西清吉公司为代表的定西市马铃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农业龙头企业。马铃薯加工产品正向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强化服务功能,搭建交易平台,促进马铃薯产品销售的市场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大型马铃薯交易市场246家,覆盖了全市乡镇2 372个收购网点,3 251户马铃薯买卖大户。全市已形成了以专业营销组织为基础,以农村中小型市场、马铃薯购销服务网络为依托,以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安定巉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等大型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服务体系,运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提高了定西市马铃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基层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全市已成立马铃薯农民合作社达183家,专业购销协会257个,同时还构建了覆盖全市的马铃薯销售信息平台,通过对全市生产、销售、加工等各方面信息的及时更新,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与铁路等公共交通部门的合作,成立了多部门合作的铁路联运中心,开辟了通往北上广等主要销售市场的运输专线,打造了马铃薯运输平台。据统计,仅2015年全市马铃薯外销总量达186万t。为了调节马铃薯产品合理均衡上市,各级政府鼓励农户协会共挖贮藏窖90万眼,贮存能力突破了300万t。定西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马铃薯大会、参加全国各类商品交易大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地客商与定西市马铃薯企业签约,引进资金投入马铃薯加工与销售。
1.5 加强科技开发力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繁育
2008年以来,定西市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用于马铃薯产业。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开展以农业主管部门、科技发展部门、科研单位为主体的产学研中心,负责优质马铃薯品种的组织培养及推广工作,依靠现代农业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栽培方式,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合作培育出马铃薯优质新品种5个,筛选引进新品种10个,现已投入生产。仅2015年,全市生产马铃薯脱毒苗超过5亿株,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专业程度最高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培育中心,全市采用脱毒种薯占比超过43%。当前,全市按照区域气候特点,形成了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6大系列品种分布区,提高了产品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市农业部门大力推广下,在定西市凯凯植物快繁中心,爱兰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积极带动下,大大提高了优质种薯的繁育能力,为培育及推广马铃薯良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6]。
2 存在的问题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虽然走在国内前列,但与国际马铃薯产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同类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统计,欧美国家马铃薯产业已经实现了专用化、标准化、现代化[7]。相比而言,定西市马铃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品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当前整个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
2.1 品种类型单一、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高附加值的生产加工型企业较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习惯,只注重高产抗病型品种,而对早熟和专用型品种选育不够重视,致使马铃薯育种工作明显跟不上市场大环境的变化,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时缺乏完整的推广应用体系,品种过多,布局混乱,新品种在生产上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还存在结构性过剩现象。目前,全粉加工型品种种植技术还不够成熟,农民种植难度大[8,9],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2.2 团队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受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基本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宏观性太强、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社会实践、开展生活化教学、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企业加工集团规模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较少,产品加工销售缺乏系统性,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带动作用不强。马铃薯协会组织刚刚起步,部分客商和农民对协会的认识不够,合作意识不强,沟通受限,中介服务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0],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2.3 产业化水平较低,效益发挥不充分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制约了马铃薯规模化经营;发展资金短缺,科研、生产、加工体系不健全,产业信息渠道不完善,市场专业人才技术的交流不畅通,不能形成集约经营、规模效益,资源潜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受限,产业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带动经济的效用难以显现;靠天吃饭,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加工简单,产品附加值较低。
2.4 市场运营模式单一、存贮能力不够
当前定西市马铃薯销售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交易市场,市场交易的覆盖范围较窄,市场组织化程度高,信誉度不高,农民自己闯市场,找销路,不确定性大,农民的窖藏温湿度难控制,不能长期放置,销售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加工企业虽然有大型马铃薯贮藏窖,但缺少自动化控制设备,贮藏技术落后,贮藏能力有限,出芽烂窖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品质和利用价值。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针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大好机遇,按照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专用品种、科学化布局品种、标准化种植、发展精深加工的发展思路,加快建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大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11]。
3.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构建完善的良种培育体系,打造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种薯培育基地,形成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脱毒种薯生产和供应能力。
3.2 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建设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
以政府引导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通过出台税收、土地政策为马铃薯加工、运输、销售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打造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以基地推动品种科学布局和标准化种植。
3.3 培植壮大加工型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重点发展以高档休闲食品、优质淀粉等领域为主的加工业,提高精淀粉与全粉加工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变性淀粉开发,延长加工链条,开发高精尖产品。
3.4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完善订单农业
委托生产,以合同条款的形式确定生产方与销售方的权责,并规定具体的违约责任,将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调整的范围,逐步发展“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
3.5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乡镇一级信息传递网络,为广大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各级专业协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在生产方与销售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
3.6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培育完善一批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为一体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强化终端市场研究,通过精细包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品牌,扩大马铃薯出口,逐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及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确保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张世福.定西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综合优势分析[J].农学学报,2011(7):44-49.
[2]张耀宗,王伟.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86-189.
[3]陈富,张小静.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种业,2013(9):39-40.
[4]沈宝云,刘星,王蒂,等.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6): 689-699.
[5]余斌,沈宝云,王文,等.连作障碍对干旱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4):43-47.
[6]秦舒浩,王东,张俊莲,等.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9(5): 58-62.
[7]贾晶霞,杨德秋,李建东,等.中国与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对比分析与研究[J].农业工程,2011,1(2):84-86.
[8]杨炳南,张小燕,赵凤敏,等.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不同加工产品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0):301-308.
[9]魏固宁.宁南山区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0]张治平.充分发挥协会功能推动甘肃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J].甘肃农业,2009(3):36-37.
[11]谢从华.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and Suggestion for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Dingxi City
MA Jingjing*
(Di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Dingxi,Gansu 743000,China)
In view of the advanced posit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otato industry of Dingxi City in China,and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ummation,the urg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which could promote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ing production on orders,expanding leading enterprises,developing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perfecting marketing network,intensifying end market analysis and incubating specialized potato wholesale market.
potato;industry situation;investigation;development suggestion
S532
B
1672-3635(2016)05-0312-04
2016-05-10
马菁菁(1978-),女,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研究。
马菁菁,E-mail:138302822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