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
2016-01-25王丽华
摘要: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在存在论的层面上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关。生态文明并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人来共同真诚地追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01
生态文明是奠基于工业文明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核心旨趣在于追寻“更易于生存的生活”。面对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扩张的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和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更是成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但尽管如此,人们对生态文明本身的理解却莫衷一是。只有立足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并以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为目标,把生态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内在地结合起来,表征着生态文明的一种“更易于生存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
一、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开出的一剂“药方”,要理解生态文明的实质,必须首先弄清楚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与西方绿色思潮仅仅拘泥于抽象的价值观来理解和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不同,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制度批判的层面入手来对生态危机进行诊断的,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双重变革。这样的理论传统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要实现生态文明,本质重要的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范围内对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修修补补,而是要通过政治批判、制度批判以及文化价值观批判来重新建立其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北美和欧洲逐渐兴起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和新流派,其理论的主旨就是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洞见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在他们看来,价值观上的转换只能加速和延缓生态危机的演化,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产生。因为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其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必须建立以制度批判为核心,从政治批判、制度批判和文化价值观批判三者一致的批判原则与批判路径才有可能抵御被资本逻辑“座架”下的生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诊断与西方绿色思潮大相近庭,他们始终立足于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来理解生态问题的来龙去脉,这让求解生态文明之谜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中的酝酿,更是一种行动中的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于不仅要解释世界,更加要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变革世界。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论,更是一种抵御资本逻辑的实践,而其范导性和理想性的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现实分析表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必然要奠基于社会主义的前提之上,只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的绿色乌托邦理论,主张每个物种都只能以自身的生存状况和实际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并没有错,错误在于近代以来以机械决定论为特征的控制自然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变成了主体实现自己需要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在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目的本身。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并未踏上制度批判的康庄大道,而是依旧困顿于抽象价值观的转换路径之中。这导致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未从存在论的层面被予以澄明,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一种关注人类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绿色思潮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是理论上的偏执和实践上的无知,其基本的动因在于为资本主义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做辩护。历史唯物主义以拒斥资本逻辑为理论的起点,并认为生态文明是在充分吸取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绝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更易于生存的生活”。人的真正满足的获得不是在消费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是要拒斥大规模、无限制和高耗费的生产,而推行旨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健康生存方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
马克思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都提出了具有原则高度的生态学理论,但其都因为各自理论或实践上的局限而未能建立其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力图把生态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并试图将生态文明的建设引向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社会运动。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目前看来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在冷战之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家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的修整以及允诺能给无产阶级以越来越多的利益和越来越好的生活而使原本应该充当革命主体的工人群众受到麻痹;另一方面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根深蒂固的市民社会传统,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方式不仅诉诸于暴力,更加依赖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层面。这使得在西方想要通过激进的政治变革而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没有可能。
对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言,生态文明的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必须正视各个阶段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并借鉴西方有正面影响的经验予以正视之、调整之、改变之。遇到困难不放弃,遇到挫折不泄气,从内心深处认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内在的关联起来。我们需要有志存高远的勇气和踏实肯干的决心,来一步步地去追寻它、走进它并最终实现它。这不是一个类似于黑格尔式的的目的论假设,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中,在我们的执着实践里,本真性的生态文明已经在过程性中向我们展现。借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来说:中国是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进入生态文明方面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学明.谁是罪魁祸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雨辰.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丽华(1968-),女,湖南双峰人,本科,薪酬管理员,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