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与茶互相作用及茶道的形成

2016-01-25龚永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202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茶文化

龚永新(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漳州 363202)



论人与茶互相作用及茶道的形成

龚永新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202)

摘要:人与茶互相作用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与茶互相作用是以人为主体,以茶为客体,人从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作用于茶,然后由人作用的茶及茶事反过来又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茶互相作用的频频发生,不仅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充实了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茶道属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人与茶互相作用的实践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导致体验的获得,并以体验的形式加以积累。茶道、茶德及茶艺都是人与茶互相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关键词:人与茶;关系;作用;体验;茶文化;茶道;茶德;茶艺

中国茶叶加工2016(1):60-64

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通过作用于自然环境获得生存与发展。当人与茶相遇后,人就不断地作用于茶,反过来无声无语的茶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甚至于改变着人的生活,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不仅衍生出丰富的茶文化现象,也留给人们许多的哲学思考。人与茶互相作用及其茶道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据人们的最新研究,类人猿起源于约5500万年前[1]。而我们通常称之为“猿人”(准确地说是直立人)的生存年代,也在距今几十万年乃至100多万年前,如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等。猿人再经过长期的进化成为智人,成为人类的祖先。植物学家研究认为,茶树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260万年)早期,由于第三纪中期开始的地质演变,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上升运动和西南地台横断山脉的上升,从而使得第四纪后茶树集中到了云贵高原地区。由于遇上地势升高,冰川和洪积以及褶皱、断裂的山间谷地环境,造成茶树同源隔离分居现象,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型茶树。

把人与茶联系起来思考,是想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与茶,没有任何的关系。即是说,尽管人与茶分别存于世的历史十分久远,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事实是人与茶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没有相互联系,所以没有相互的作用。其二,今天一切茶文化成果的产生都是以人与茶互相作用为前提。于是,当我们思考人与茶互相作用时,不能不涉及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的问题。茶树的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两者都是与时间紧密联系的地域性概念。但是,由于认定标准不同,原产地往往是指事物最初的来源之地,茶树原产地是指茶树的最初起源之所,茶文化发祥地的出现以茶树在产地为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的产生与茶树原产地有必然的一致性。茶文化发祥地需要以茶为载体,以人类的参与为主体,渗透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所以,茶树原产地只需依靠茶存在的先后即可做出判断,茶文化发祥地则需要结合人与茶的联系做判断[2]。茶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人与茶最初发生关联及其渊薮,这个地方可能出现在靠近中国的西南地区,而不会出现在早期人烟罕至的云贵高原。道理很简单,人与茶之间的互动作用是茶文化产生的必要前提或条件。

2 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丰富了人对茶的认识,进而丰富了茶文化

所谓人与茶的互相作用,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模式上。即以人为主体,以茶为客体,人从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作用于茶,然后由人作用的茶及茶事反过来又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人与茶互相作用的发生是直接的、生动的、可记忆的。

2.1神农与茶的不期而遇拉开了人与茶互相作用的序幕

在我国,有多种版本的关于神农发现茶的传说,各种版本的传说并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而且至今没有更早的、类似的关于茶的传说。在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的知识不足,生产力低下,农业与医药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关于神农发现利用茶的传说,就发生在这样的时期。今天的人们大多引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作为这则传说的文字依据[3]。由于当时没“茶”这个字,用的是“荼”。我们不难看出神农采药、中毒、得“荼”而解,既具有突发性质,又存在着必然性,抑或是一种“天意”!然而,偶然也好,必然也好,正是由于神农与茶的不期而遇,不仅拉开了人与茶互相作用的历史序幕,同时也开创了人类利用茶的历史先河。

2.2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不断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

随着人与茶互相作用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人与茶互相作用的范围不断得以扩大。一方面,人们在人与茶互相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断地使自然界的茶资源得到改造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在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中,受到更多的来自茶及茶事方面的影响,这种主、客体间的互动,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随之增强,推动着人一步一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记载,齐国政治家晏婴常食“茗菜”。由此推断,茶在西南地区最初是被作为食物利用的,并以食物的形式传入中原。以茶作为食材、进而将茶制作成食物是人作用了茶,很快人们就在以茶为食中体会到茶具有令人精力充沛的功效。在以后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中,茶便因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在西汉初年就进入了中药系统[4]。尽管后来的茶,主要被人们当作饮料,但人与茶生活联系却是越来越密切。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人依赖茶的说法,如“开门七个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甚至“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等,这些说法无不反衬出茶对人的影响力。当然,人与茶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人对茶的不离不弃程度,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作用于茶,茶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影响面也就更宽。最具普遍意义的,一是不断改变着人的茶饮结构。随着茶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实现了无限量饮茶,同时大多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茶饮结构,有的甚至结合春暖、夏热、秋燥、冬寒的季节变化,适应身体机能的变化,养成了“春饮花茶(再加工茶)、夏饮绿茶(不“发酵”茶)、秋饮乌龙茶(半“发酵”茶)、冬饮红茶(全“发酵茶”)的消费习惯。二是不断完善的茶饮结构,又导致人们饮茶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现代茶艺的普及,使人们作为物质生活的饮茶越来越充满了“艺术的品质”,推动着人们饮茶方式的发生嬗变。

茶对人物质生活影响的发生,并非仅限于国内。在英国,“茶使英国完成了饮食上的一场革命,它不仅维持了英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也极大地改善了英国传统的饮食结构。”[5]

2.3人与茶的互相作用直接影响了人的精神生活

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为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创造了条件,不仅影响了人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了人的精神生活。秦汉之际,人们就发现茶能使人心情愉悦,即对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名医华陀在《食论》中就有“苦茶久食,益思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人与茶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典型事例。陆纳、桓温、南朝世祖武皇帝以茶养廉示俭;晋代政治家、军事家刘琨明确地讲要用茶解除胸中的孤闷;魏晋南北朝,茶开始成为文人赞颂、吟咏的对象,进而成为人们获得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4]。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以茶为伴,他对茶的了解之深非常人所及。首先,茶在苏轼眼中具有“君子风范”。《叶嘉传》是苏轼为茶所作的传记,其中“风味德馨,为世所贵”,“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6]正是对茶品格的赞誉,茶如君子,其性难移。其次,名茶在苏轼眼里,犹如“美女”、“佳人”。在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他品饮曹辅寄送的壑源山茶后,联想自己以往喝过的各种好茶,故发出“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叹。总而言之,茶正是以这样一些形式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加人们精神生活的乐趣,包括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都是人与茶互相作用的不断延伸,茶对人的影响不断体现。

2.4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丰富了中华茶文化

从神农的遇茶解毒,到西周至秦的茶食茶药,再到汉代的茶药茶饮品,以及后来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兴起、唐代茶及饮茶习俗的推广普及、宋代茶文化走向繁荣与创新、明代发生品饮艺术的转变与创新,甚至清代饮茶背离传统的两极化发展等,背后无不存在着人与茶互相作用的深刻原因。

茶人育茶、制茶、沏茶和品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茶人并不能创造出它的全部。因为茶人创造出成果,即茶及茶事本身也会影响到人,这个“人”不仅是指茶人,也是指茶人以外的与茶互相作用的其他人。有一位作家品饮正山小种红茶,把正山小种茶冲泡过程中的色泽变化,与一个魅力无比的绝色女子联系起来,“淡黄是她的青春年少的花朵之年,美得娇俏,不着痕迹;红浓艳丽是她少妇的年华,如一段乐曲的华彩乐章,余音绕梁,让人流连忘返,久久回味;绯红、浅淡是她犹存的余韵,虽然是半老徐娘,倒也风情万种;再次的淡黄是她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滤去了繁华,淡薄了名利,已经到了真水无香,风清云淡的老年。”[7]这是茶影响了人并使其突发灵感的典型案例,类似的以茶创作,同样被汇集到茶文化宝库中。中国茶文化都是建立在人与茶互相作用基础上,其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民俗礼仪、医药养生等诸多方面,成为融江百川、浩荡万里的中华文明长河,并对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

3 人与茶的互相作用以体验的形式加以积累成为茶道形成的前提

关于茶道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然而,无论是一种什么样的解释或说法,茶道都在茶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中国茶道融儒、释、道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深邃,然而茶道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茶道的价值需要不断地挖掘或开发。

3.1茶道以“道文化”的形式存在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8]。“道”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则是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器”,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画,称之为“形而下”。具有法则的性质、无形的表征,我们称之为“道文化”。中国的“道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以老子的道学说为典型代表,它突出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深深扎根于中国民间以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国人有很强的“道”的意识,但又不轻易言“道”,这是因为识“道”、得“道”并非易事,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9]。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茶道”的提出不可能不受到深刻影响,特别是像陆羽这样的“道”意识强、“道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学者,恐怕更是如此。

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茶道就是以茶悟道。以茶悟道既说明了茶道的来源,也体现了茶道的本质属性,茶道就是这样在人与茶互相作用过程中悟出的深刻道理,是一个侧重精神内涵揭示的说法,是人与茶互相作用后,主体得出的各种合乎事理标准的道理、思想、学说、主张等。可见,茶道以理论的形态存在,是人们深化了的对茶的认识,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饮茶过程,而且存在于人与茶互相作用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导应用的价值,表现在茶树的育种上,不同的目标追求可以育出不同的茶种,而不同的茶种又可以加工出不同的茶来。

3.2茶道的形成是人与茶互相作用体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主张将茶道内涵延伸到人与茶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解释成为统领茶之天道、地道、人道以助人行的哲学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古人论道的实际[10]。茶道中的天道,是指茶性与天性的吻合;地道,是指茶性与地利的适应;人道,是指茶性与人性的结合。天道、地道与人道都可以为人们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去掌握。以茶道中的人道为例,茶具有可塑性表现,人也需要它的这种可塑性,因为利用茶的这种可塑性人们可以把茶做成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茶,但是这种可塑性的利用也是限度的,过分或过度的利用则可能适得其反。以散茶加工为例,利用茶的可塑性,可以把茶揉搓成条形、针形或者颗粒形等,但过分或过度揉搓则会将茶揉碎,使茶的价值反而降低,所以“看茶制茶”从茶道的角度考察,是“人道”的体现。还有,无限夸大茶的“功效”,反而会使茶性失去真,也不符合茶性与人性结合的原则。

陆羽也许是这样认识的。陆羽一生从事茶事研究,《茶经》是他对先前人与茶互相作用产生的文化的收集、总结,但其中不少内容也是他本人与茶互相作用过程中的体验,即以茶悟道取得的成果。比如,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讲:“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把不同档次的茶与不同土壤质地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就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因,而分析其原因就要涉及到茶道中的天道、地道以及人道问题。又比如,制备茶汤,“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11]等等。这些可能都是陆羽在人与茶互相作用的过程的体验。植茶也好、制备茶汤也好,人不坚持茶性与天性的吻合、茶性与地利的适应、茶性与人性的结合的原则,茶给人带来的效益、品味就不会让人满意。

3.3茶道与茶文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以体验为基础

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既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为了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体现人与事物的联系,可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一种作用方式,但体验属于某个人或某个人群,一个人或人群的体验原则上也可以传递给另一个人或另一人群。同样是茶叶,在我们品饮普通绿茶和西湖龙井茶时,我们会觉得西湖龙井造型更美、更有品味,它让我们的心情不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体验,与一般意义上的茶文化不同。“体验的特征之一是对体验的回忆可以让体验者超越体验。”[12]我们理解的茶道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体验的基础上。“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虽然也是前人的体验所得,但反映到书画上的只能是茶文化,当我们在品饮茶时也有了类似的体验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接触到了“茶道”。

人们习惯于将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在人与茶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茶道形成变化的内因是人的体验,外因则是茶及茶事对人的影响,其中内因是造成茶道形成这种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促使其变化的条件。因而,只有存在人与茶互相作用过程,人才能做到“有所思、有所悟”,这也就是以茶悟道。

3.4关于茶道、茶德、茶艺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茶道、茶德、茶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茶道是指以茶悟道,是人与茶互相作用以体验的形式形成的积累,是茶道本质的体现,它包括人与茶互相作用过程中的天道、地道与人道。按照中国传统道与德的理解,茶德应该表现为对茶道的认识,通过“以茶悟道”而后有所得。在中国历史上,佛门弟子往往对“茶道”理解最深、最具有独到之处,原因就在于“德”在佛门弟子看来,作为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不仅具有协助参禅悟道的功效,而且“茶道”的奥妙最终也是靠佛门弟子的“茶德”加以体现[13]。至于茶艺,则是人类从茶生活中通过过滤,提取的一类较为固定的、既有利沏好茶又具有欣赏意义的程式,现代茶艺更是用于体现茶道、弘扬茶德的最有效的形式。特别是茶道往往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它大量渗透于茶艺操作的过程中,是通过茶艺加以表现的。

当前,人们为什么习惯于将茶道、茶德与茶艺放在一块表述,甚至有时将它们混为一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起源方面的原因。历史上看,茶道、茶德与茶艺都起源于唐代,其中唐代同时出现了茶道与茶德的用语,茶艺虽然没有形成用语,但事实上茶艺是存在的,比如陆羽茶法等。现在的人也常将陆羽制备茶汤的过程称之为茶艺的过程,所以台湾的一个茶文化组织就叫“陆羽茶艺中心”。二是有其辩证关系方面的原因。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志于道”是根本,“据子德,依于仁”是在行为上具体地实践“道”,“游于艺”则是在具体地实践“道”之外,还要尽可能涉及掌握的各种技艺[14]。茶道、茶德、茶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共同存在于人与茶互相作用的过程中,相对而言,茶道在于循天理,茶德在于守人本,茶艺在于靠技艺,三位一体,随缘而生,茶道大行!

参考文献:

[1]邓晓芒.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J].湖北社会科学,2015(7):90-101.

[2]张耀武,龚永新.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关系辨析[J].茶叶,2012(4):16-18.

[3]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2-3.

[4]吴觉农.茶经述评[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08-223.

[5]关剑平.世界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88.

[6]龚永新.苏轼美茶思想的理解与阐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8-120.

[7]马明涛,肖瑶.煎茶日记[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75.

[8]史宁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J].古代文明,2010,4(3):39-43,114-115.

[9]李景林.孔子“闻道”说新解[J].哲学研究,2014(6):44-52.

[10]龚永新.中国茶道的内涵拓展及其宽泛定义探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5(3):68-71.

[11]梁月荣.茗水盏话茶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1.

[12][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3]吴言生.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J].中国宗教,2007(12):32-34.

[14]刘纲纪.“艺”与“道”的关系—中国艺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J].江汉论坛,1986(1):41-47.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ea Ceremony

GONG Yong-xin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363202,China)

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people and tea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People are the main bodies but tea serves as object. To some extent,people have an effect on tea,then in turn the tea and something about it influences peopl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long histor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happened frequently,which not only improved people's material life,enriched their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diversified and developed tea culture. Tea ceremony is the main part of tea culture,which is formed in the practical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tea and people,gained from peopl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accumulated in the experience. Tea ceremony,tea morality and tea art are the outcom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There are some inevitable inner links but some essential difference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People and tea;Relation;Effects;Experience;Tea culture;Tea ceremony;Tea morality;Tea art

中图分类号:G112;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1-0060-05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简介: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道人生
声乐作品在茶艺表演中的艺术价值探讨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