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016-01-25秦佳枫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益气健充血性益气

秦佳枫,徐 瑛

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秦佳枫,徐 瑛

对近年来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展望,以为临床所参考。

慢性心力衰竭;健脾益气;水肿;心悸;胸痹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泵功能衰竭、射血分数减少、循环瘀血,同时出现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以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力下降及体液潴留造成的肺淤血和外周水肿为特点,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美国心脏协会统计委员会报道65岁以上人群该病发生率为1%,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其死亡率高,具有长期服药、反复住院、容易诱发加重等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认识不断发生着转变。传统观念认为心力衰竭是由心脏泵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确认为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主要与心脏重塑(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激活)有关。

中医学无心力衰竭病名,根据其各时期的临床表现, 分属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胸痹”等病症范畴。临床上常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加以辨证施治。其中健脾益气法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之一。现就其理论基础与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分析

饮食不节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正如徐彩凤[3]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油腻肥甘、寒凉之物随处可见,过食易致中焦失健,脾阳不运,水湿不能运化,湿聚生痰,痰浊上犯,阻滞胸阳,闭涩心脉,则胸闷、气急、心悸。此外,年老体虚、忧愁思虑、劳倦内伤,皆可导致脾失健运,子病及母,以致心气亏虚,还可诱导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生成,从而诱发并加重心力衰竭[4]。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脾)胃与心血管系统均受自主神经的支配,通过不同的递质而发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胃壁上有神经感受器,通过化学性或机械性的刺激而影响心血管的活动,临床上可观察到心脏病病人由于饱餐、饮酒、喝浓茶、咖啡及消化不良等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可见,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5]。

2 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关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被广泛使用。

2.1 个人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6]曾提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并提出“心从脾论治”的著名学术观点。邹旭等[7]根据邓铁涛教授“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提出“治脾胃可以安五脏”,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治脾胃益气化浊行瘀为法。并提出通过调理脾胃可以预防心衰再发的观点。梅天强等[8]提出,在五脏之中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关系最密切,强调治疗心衰应标本兼治,以益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法,以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林家茂等[4]介绍周杰教授经验,认为心衰治疗当从脾入手,通过健运脾气达到补益心气的目的,恢复脾胃运化、升清降浊功能,一者使荣卫旺盛,宗气得充,心气得养,恢复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二者通过健运脾气,运化水湿,消除饮邪,使真气内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防变逆转之目的。张建平等[9]总结田芬兰教授经验,认为顾护胃气、补益脾肾应贯穿整个心衰治疗的始终,心衰病人也应重视阳气的顾护,益气温阳以振奋心阳。苗阳等[10]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慢性心衰的病人治疗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益气健脾利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散精,疏布津液”,且心属火,脾属土,土生金(肺)。母病及子,心病后可致脾虚湿盛,气血化生乏源,最后致肺失宣畅,通条水道功能异常,而至气、血、水之病变。故脾气虚损进一步加重,是心气(阳)虚衰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周炳文老先生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盗母气,健脾能养心,益心能助脾,故运脾转枢,心病可从脾治,周洪彬根据这一观点,分析归纳出心病从脾治的结论,确定慢性心衰临床的两个基本分型,以益气理脾的六君子为基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1]。

2.2 临床研究 唐剑林[12]以健脾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48例,药用党参、丹参、茯苓皮、麦冬、益母草、万年青根、玉米须、泽兰、葶苈子、炙甘草、五加皮,临床疗效显著3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张振琪[13]以健脾益气活血为法治疗本病,以黄芪、丹参、北沙参、赤芍、茯苓为基础方,并设对照组30例,用地高辛0.125 mg口服,酌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限摄盐,结果8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6.7%、26.7%;有效率分别为30.0%、56.6%,无效率分别为3.3%、1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方晓江等[14]以益气健脾利水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组治疗后射血分数明显增加,治疗组B型尿钠肽(BNP)水平较对照组减低,证明益气健脾利水方剂与西药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方波[15]根据心脾相关理论,以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为79.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刘雅琴等[16]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9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高切黏度、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李旭[17]采用培土利水法给予益气健脾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组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有效率为8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胸闷、喘促和心功能指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张淑哲等[18]以益气健脾中药(黄芪、白术、茯苓、生米仁、山药、丹参、川芎、当归、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泽泻、五味子等)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蒋正强[19]以益气健脾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8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武雷萍等[20]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左室舒缩功能及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小 结

健脾益气法确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取得了较为可靠的成果,但也存在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益气健脾法治疗CHF获得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缺乏设计更为科学严谨,尤其是随机、双盲、双模拟的临床试验研究,其证据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以本法治疗CHF的具体方案缺乏统一的标准,处方多为个人经验用方,未形成较为固定之处方及用药标准;最后,该法治疗CHF的前期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如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等等。上述问题和不足,将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以期为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支持。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1.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3] 徐彩凤.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浅析[J].山西中医,2008,24(3):61.

[4] 林家茂,李珩,郭伟星,等.周杰教授从“心脾相关”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344-345.

[5] 季建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从“后天之本”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急诊,2006,15(10):1110-1111.

[6]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3.

[7] 邹旭,潘光明,林晓忠.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419-421.

[8] 梅天强,谢江华.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0(3):181.

[9] 张建平,张红霞,杜武勋,等.田芬兰教授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30-31.

[10] 苗阳,段文慧,吴梦玮,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7):502-505.

[11] 周洪彬,周泽彬,古容芳,等.名老中医周炳文以运脾转枢法治疗慢性心衰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9,41(4):11-12.

[12] 唐剑林.益气活血利水法配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J].陕西中医,2005,26(11):1135-1136.

[13] 张振琪.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702.

[14] 方晓江,钱宝庆.益气健脾利水法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多肽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481-1482.

[15] 方波.从心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J].陕西中医,2012,33(6):659-660.

[16] 刘雅琴,郑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3):197-198.

[17] 李旭.培土利水法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8例[J].中医研究,2012,25(2):12-14.

[18] 张淑哲,王仲,石雪丽,等.益气健脾中药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33(9):1343-1345.

[19] 蒋正强.益气健脾活血法佐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2013,33(1):65-67.

[20] 武雷萍,刘超峰.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J].陕西中医,2007,28(10):1281-1282.

(本文编辑郭怀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徐瑛,E-mail:982122406@qq.com

R541.6 R289.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16

1672-1349(2016)04-0386-02

2015-10-01)

猜你喜欢

益气健充血性益气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益气健脾补肾法治疗小儿遗尿38例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