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肥调控技术是甜叶菊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

2016-01-25韩志忠王军元柴再生孙学录刘长军葛亮毛德新胡海银王亮

中国糖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物肥甜叶菊农家肥

韩志忠,王军元,柴再生,孙学录,刘长军,葛亮,毛德新,胡海银,王亮

水肥调控技术是甜叶菊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

韩志忠1,王军元2*,柴再生1,孙学录1,刘长军1,葛亮1,毛德新1,胡海银1,王亮1

(1.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酒泉735000;2.甘肃省酒泉市敦煌种业玉门市种子公司,酒泉735200)

以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甜叶菊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技术抉择为基础,以厘清节水和增施有机生物肥与减少化肥用量的技术为着眼点,论述了在甜叶菊生产发展中水肥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其措施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甜叶菊生产;水肥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甜叶菊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面积的扩大,还是产量的提高都表现得极为显著。尤其是北方一些省、市、区域更是突飞猛进。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以2007年示范推广为起点,面积年均增长幅度在28.6%以上,产量在以年均4.4%的速度提升,截止2015年总面积达2000hm2,总产量达1068万kg,总收入达10680多万元。甜叶菊平均单价也在逐年攀升,由原初的6元上升到2015年的10~11元。在国内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生产、销售、加工、出口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甜叶菊产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场经济的强势作用下,甜叶菊种植的势头有增无减,其原因是甜叶菊产品价格高,收购的单位多、人多、点多,不存在产品积压问题,基本上是生产多少收购多少,而且收取产品时,程序简单,不需要精准检测等过程,极大地方便了种植户。为此,既使比较冷凉、甚至于干旱缺水的区域,也要尝试性地种植甜叶菊。这就给甜叶菊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和挑战性。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从根本上讲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是直接导致生产无序,产品质量下滑,甚至于种植失败,徒劳无获。二是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比较效益成倍下降。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要从生产实践的前沿阵地着手:本着“以难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抓手”的原则,破解甜叶菊生产中的根本问题。研究表明,影响甜叶菊生产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水肥调控技术是甜叶菊生产发展因素中的关键要素。

1 水肥调控技术是甜叶菊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水资源是甜叶菊生产的限制性条件

水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农业生产用水量是最多的,用水总量为40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七成之多。其次还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淮河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拥有全国60%的耕地,却只有15%的水资源。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亿m3,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平均每年受旱农田达2146.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

甜叶菊是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需水量大的作物,年生长周期长达190~210d,期内需浇水8~9次。按照传统的浇灌方法,每次需灌水1200~1350m3/hm2,累积灌水量在9600~10800m3/hm2,但有效利用率不足70%。仅灌水一项,成本达1500元/hm2以上。而且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与其它种植作物争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且矛盾的加剧还远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许多相对缺水的区域根本无法继续种植甜叶菊了,无形之中给甜叶菊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1.2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是甜叶菊生产良性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际国内权威部门统计数据分析,截止2007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已占全球用量的35%左右,而且仍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由于施肥技术不科学,化肥产品不合格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化肥当季利用率低下,全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15%~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化肥的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结构改变、肥力下降、重金属污染加剧,盐渍化加重等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地表径流的水质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甜叶菊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危害。因此,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已成为甜叶菊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甜叶菊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污染一直与工业密切相关。但普查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40%以上。所以国家明文规定:截止2020年要把耕地化肥用量降低40%,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一种客观上的需要。如何走好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考虑既要节本降耗,又要增产增效。在将耕地化肥用量逐步降低的同时,又不能因此减产而降低种植户的收入;其二既要用地,又要养地。在逐步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又要研发充裕的有机复合生物肥及绿肥作补给,不能因为节本而导致新的土壤贫瘠。其三既要循环利用,又要安全可行。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促甜叶菊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其四既要创新运营机制,又要科学法制有效。在发展中求突破,在突破中加以完善。

1.3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甜叶菊生产中呈现出无比的优势

甜叶菊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它是一种需水量大,幼苗生长缓慢,生育周期长,种子生产受区域限制,育苗成本相对高的作物。水是甜叶菊物质运输的载体,肥是甜叶菊积累干物质的食粮,按照“水肥不分家”的生物学原理,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而且甜叶菊的需水需肥进程,除了所需肥料的种类及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外,其它基本吻合,所以完全可以通过人为技术和手段控制与解决。这就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无比的优势,具有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节省劳动力资源,可以方便、灵活、准确地控制施肥数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发生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节水、节肥、节本”的关键技术体系。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甜叶菊生产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

1.3.1节省成本,有力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肥是制约甜叶菊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水肥一体化可通过压力系统做到精准供应,种植户可以根据土壤环境及养分状况,天气状况、甜叶菊需水需肥特点,不同生育期需水需肥规律进行不同的需求设计。把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与灌溉水融合到一起,采用管道、滴灌、微喷灌等现代压力浇灌系统进行灌溉,其用水量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减少30%~40%。另外,水肥一体化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灵活掌握浇灌时间,能充分解决甜叶菊需水、缺水的突出问题。

1.3.2有利于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用量化学肥料是植物的食粮,是丰产的基础。但无节制地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后果和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和扭转的。水肥一体化最容易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用量控制在科学的使用范围内。可完全按照“取土、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直接把肥料随水均匀地输送到植株的根部,供甜叶菊植株“细酌慢饮”,大幅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可减少50%的肥料用量。由此可见,水肥一体化是减少化肥总用量的有力抓手。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截止2020年实现化肥总用量“零增长”的要求。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应用,在没条件的地方要创造条件。

1.3.3可统分结合,有效地提高甜叶菊的产质量水肥一体化能把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次数、使用的同步性等多个决定因素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控制起来,做到科学使用、均衡供应。传统的浇水和追肥方式,甜叶菊饿几天再撑几天,不能均匀地“吃喝”,严重影响甜叶菊的生长和品质。而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根据甜叶菊“前轻、中重、后补”的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甜叶菊“吃得舒服,喝得痛快”。其增产幅度可达30%以上,产品质量得到优化和提高。

1.3.4可减轻病害,加促无害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病害是束缚甜叶菊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有些土传病害、气传病害,随流水、空气传播。如立枯病、黑斑病、茎腐病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换言之,过去许多无法施展或者施展比较困难的无害化生产技术措施,可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都得以实现或简单化。

1.3.5多重节约,有力地提高甜叶菊生产的综合效益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标准农业发展模式,是甜叶菊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尽管需要滴灌的工程投资(包括管路、施肥池、动力设备等)约为15000元/hm2,但可以使用5年左右,每年节省的肥料和农药至少为10500元/ hm2,5年52500元/hm2;省工省时,传统的沟灌、施肥费工费时,非常麻烦。而使用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几乎不用工;而且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加到位,更加完美。

2 甜叶菊生产中水肥调控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2.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从实际出发,分析主客观因素,着力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甜叶菊生产面临的重大技术难点。

2.1.1建立健全用水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各地的水源分布状况,土壤环境,天气状况以及甜叶菊的需水规律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以减少重复调水、用水的矛盾。(2)措施得当、统一调配。严格的用水制度是水资源合理、均衡分配的关键措施。统一调配水资源靠的是严明可行的行政措施。可见,正确的水规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机制也是节约用水的关键。

2.1.2起垄覆膜双行栽培技术具体就是:种植幅宽100cm,其中垄宽60cm,水沟宽(操作行)40cm,垄高15cm。采用幅宽90cm的白色地膜覆盖,要做到精细平整。此项工作要在移栽前7~10d完成。根据地力状况,整地起垄与施入基肥相结合,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45000~60000kg,磷二铵225~300kg,云南磷肥750kg,硝酸钾肥或者硫酸钾肥300~375kg。先将云南磷肥与农家肥混拌均匀撒施地表,耙耱整平,用划行器划好起垄线与操作行线,再将磷二铵与硝酸钾肥或者硫酸钾肥沟播在起垄线内5~7cm的地表(双沟间距30cm,距离起垄线15cm),然后挖沟取土、起垄,垄高15cm,施肥深度达20~22cm,达到符合甜叶菊浅根系生长特性的需求。种植规格:行株距50cm×13cm~15cm。保苗127500~165000株/hm2。具有增加采光面,提升地温,减少蒸发,丰产节水等作用。

2.1.3宽膜覆盖四行栽培技术具体种法:与起垄覆膜双行种法相比,有4点不同,一是不起垄,实行平作;二是种植幅宽150cm,种植4行,行间距40cm,操作行30cm;三是采用145cm的黑色宽幅膜;四是施肥上略有不同,只是将沟施改为撒施,尔后耙耱整平即可。至于其它工序,施肥量,整地等完全相同。其特点是增温贮热,除草保湿,丰产节水等。

2.1.4精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节水措施贯穿于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用足用活行政节水制度与科学技术节水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做好精细化栽培与科学管理的全过程。充分掌握甜叶菊的需水规律。发芽期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85%;幼苗期及中后期地表湿度保持在60%;竭尽全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2科学用肥技术措施

立足生态农业是甜叶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是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综合,是最能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净化环境的重大举措。因此减少甜叶菊化肥用量是以科学增施生物有机肥为基础的,要全面加大有机生物肥的沤制、发酵、积造和用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引导甜叶菊产业向生态农业过渡,逐步提升甜叶菊产业无害化生产水平。

科学减少化肥用量是以甜叶菊不缺肥为基础的,不缺肥的前提:一是土壤中有足够可利用的肥料;二是土壤供给的肥料利用率高。如果这两个限制条件同时达到,则甜叶菊不会表现缺肥;如果土壤中肥料特别富足,但土壤结构差,肥料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时常流失或被固定,很难被甜叶菊吸收利用,则甜叶菊表现缺肥;如果土壤中肥料特别稀少,而且土壤结构也不差,既便是作物吸收率好,甜叶菊也同样表现缺肥。所以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微生物循环的多因子作用的生态系统,土壤对人类的贡献是通过这个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2.2.1农家肥是甜叶菊生产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机生物肥有机生物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是未经提炼的粗制复混肥的总称。既有微生物的成份,又有有机物的成份。其养分比较完全,而化肥养分局限性大。农家肥中除含氮、磷、钾大量元素外,还含有钙、镁、铁、锌、锰、硼等作物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而且以有机态存在,释放缓慢,肥效持久。对生长周期比较长的甜叶菊最为适宜。化肥养分比较单一,但含量高,以无机状态存在,营养元素容易流失,肥效持续时间短。而甜叶菊喜欢pH5.5~7.5的中性偏酸的土壤,长时间施肥往往使土壤盐碱化加重,对甜叶菊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农家肥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还能降低土壤pH值,缓冲盐碱含量,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和优化甜叶菊生长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甜叶菊营养物质的积累。

农家肥可提高甜叶菊的抗旱能力,促进微生物的活动。甜叶菊施用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持水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据试验:施农家肥猪粪45t/hm2,土壤持水量可提高4.3%,土壤水分蒸发量可降低17.3%,有利于节水增产。另外,农家肥还是微生物的原料,使用农家肥可加促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提高土壤的活力。增加养分的积蓄,减少养分的流失,同样可改善甜叶菊对养分的吸收。

2.2.2生物肥是微生物的源泉通过施用生物肥,大量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够积极活动,有的可在甜叶菊根的周围大量繁殖,发挥自生固氮或联合固氮作用,有的还可分解磷、钾矿质元素供给甜叶菊吸收或分泌生长激素刺激甜叶菊生长。(1)各种固氮菌肥,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解磷解钾菌肥料可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溶解出来,增加土壤中磷、钾、氮养分含量,以供甜叶菊的吸收。(2)生物肥能促进甜叶菊的生长,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如“5406”放线菌生物肥,不但有拮抗病有害原菌、防病增促有益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生长激素,还能分泌细胞分裂素促进甜叶菊的生长。(3)真菌类的生物肥不仅有协助甜叶菊吸收磷、锌、铜等矿质元素的作用,还有增强甜叶菊吸水、保水及提高抗旱能力的作用。

因此,突出环境保护,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水肥调控技术环节这个关键,提高甜叶菊产品质量、确保甜叶菊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技术抉择。

[1]隋好林,王淑芬.设施蔬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1-6

[2]韩志忠,祈伟林,崔海成,等.科学减少耕地化肥用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J].上海蔬菜,2015(5):4-6

[3]韩志忠,殷学云,杨荗元.科学增施农家肥使耕地良性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0):23-24

S566.9

B

1007-2624(2016)03-0072-03

10.13570/j.cnki.scc.2016.03.023

2016-02-03

韩志忠(1964-),男,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jqschzz@126.com

王军元(1970-),男,总经理,主要从事农作物制种工作,Email:wjy8589@163.com,Tel:13830758589

猜你喜欢

生物肥甜叶菊农家肥
如何发酵农家肥
农家肥堆腐要适度过度腐熟危害不小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化肥农家肥掺施好处多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火星丁丁当·农家肥
谷丰源生物肥让麦农乐开了花
生物肥与钾肥配施对冬枣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甜叶菊及其糖苷的研究与发展探索
一种微生物发酵腐植酸生物肥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