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趟路人——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才

2016-01-25许铁宁厉飞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2期
关键词:栽树阿尔风沙

文/许铁宁 本刊记者 厉飞

趟路人——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才

文/许铁宁本刊记者厉飞

天空湛蓝,白雪耀目。

站在村子西南侧的树林里,抚摸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董福才眼中闪现着喜悦的神采,和初次见面时躺在炕上的他判若两人。

请他来这里,可是很费了一番周折。接到采访任务后做功课,却发现和他相关的材料都是只言片语,而在采访阿尔乡镇干部、北甸子村干部和村民后,很多事情也只有轮廓,细节需要通过董福才本人核实。但带着无限期待登门后,却被告知因身体不适,他无法接受采访。我不由心急火燎地拉着阿尔乡镇组织委员郭吉来到屋外商量对策。想到董福才对树的深厚感情,我们决定尝试着请他带我们去看看他种的树。就这样,郭吉进屋,我在外忐忑等候,总算迎来了转机。

看树归来,董福才心情大好,吃了几片止痛药,斜躺在炕上和记者聊了起来。这一聊就是近3个小时,一个敢闯敢为的趟路人的形象在记者心中渐渐明晰起来。

趟出绿色之路

“流沙流沙满天飞,你为谁憔悴。”在《飞天》的歌词里,满天飞的流沙与憔悴相连,让人隐隐感觉到,流沙带来的只有苦处。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村里待了一辈子的董福才就没少吃风沙的苦。很多年时间里,一开门,满目全是望不到边的白晃晃的沙子。风刮起来,沙子把脸打得生疼,只想双手护着头往家跑,可家里也难保不受风沙之害。风刮一夜,窗台上、炕上会铺上一层沙子,人嘴里也有沙子,一嚼牙碜。风最大的时候,沙子会堆到窗台高,门都推不开。种地更难,一场风过去,种子都刮没了,只能多次补种。就算成活,因土质不好,收成也很可怜,一亩地只能打两三百斤粮食。“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这句话正是对上世纪90年代北甸子村的真实写照。

董福才一直憋着一股劲,要和风沙好好斗一斗。一件事让他下定了决心。有个村民准备开春盖房子,在选好的地址上备好了砖。砖堆了几米高,可一个冬天过去,竟然被沙子埋没了。该村民后来找了一台挖掘机,才在大概位置找到了这些砖。“这个事让我意识到,如果不能挡住流动沙丘前移的脚步,用不上多少年,整个村子就要被沙子吞没。我们可以选择移民,可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深,村民们不愿意动,加上他们没什么手艺,移到别处,生存也是个问题。所以,只有走栽树固沙这条路。”这个想法当年一讲出来,就被当成了笑话。“什么,在沙上栽树,开玩笑呢吧?怎么能栽住,栽住了怎么成活?”很多村民根本不相信能靠栽树治住风沙。

董福才对树充满感情

认准的事就要干,而且要干到底,这是董福才的性格。在一片不信任声中,董福才认真地做了15年规划。“村干部要想干成事,就得像经营自己家一样对待村里的事,得往长远想,不能干几年就想着拍拍屁股走人。”

做完规划,他开始做村民工作。

他挨家挨户走,讲栽树成活的可能性。“虽说沙子多,但是沙子底下还是有实土的,只要能把树栽到实土上,好好爱护就能成活。”但听到的回复大多让他上火:“沙子上栽树,一想就不可能,这白出力的事,可别找我。”

他挨家挨户走,讲树成活后的益处。“树多了,风沙小了,小气候会变好,雨量会增多,种地产量会提高,能增加收入啊。”有的人接着话茬将他:“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先干呢?”

这话虽然很不客气,却是提醒了董福才:对啊,我自己先干出个样子,不就有说服力了吗?说干就干,他全家总动员,选了自家耕地附近的一片沙地栽起树来。

栽树真是不容易。有的沙丘,倾斜十多度,高四五米,即使不负重往上走都费劲,何况还得带着工具,挑

着树苗。树苗必须栽到实土上才有可能成活,但这找实土的工夫,太挑战人的耐心了。沙子是一个整体,一锹下去,坑还没形成,就被周围的沙子填满了。董福才动了好一番脑筋,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笨办法,那就是先浇水,再挖坑。湿的沙子能成形,一浇水就赶紧把湿沙子扒到一边,再浇再扒,直到找到实土。正常栽一棵树一桶水足够,但用这个方法,至少要三桶水。个别时候,挖了近一米还见不到实土,三桶水也未必够。这种做法,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但一整天只能栽七八十棵树。有时候,他的家人也会打起退堂鼓。但在董福才的坚持下,60亩沙地最终绿意盎然。更让他感到有底气的是,在同一片耕地上,他家粮食亩产量从二三百斤提高到了七八百斤,个别地块达到了近千斤。

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开春,董福才一号召栽树,便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如今,北甸子村树林覆盖率已达到80%,一到夏天,满目绿色。“村里原来是一片白,现在是一片绿,这都是董书记带领大家干出来的变化啊。”原来认为“在沙上栽树是干傻事”的村民马义如今非常佩服地说。最为这种变化感到自豪的,当然是用十多年时间趟出这条绿色之路的董福才:“我们成功地做到了沙退人进,我们这辈人,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用担心会被沙子撵走了。”

趟出幸福之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天路》中的这句歌词,将路和天堂并提,意味着在艰难环境中修成的路,将带来很大的幸福感。2003年,北甸子村的村民就收获了一条路带来的幸福感。

风沙肆虐,给北甸子村民带来了很多难处,其中之一就是出行难。沙子松软,平时拉东西就靠马车。村子通向阿尔乡镇的路被一个巨大的沙丘挡住了,人们去镇上办事,孩子去镇上上学,必须绕着走,一下就得多走五六里地。很多孩子选择辍学,失去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村民的收入也因为道路不通而受影响。收购粮食的车开不进来,村民只能自己往外运粮食,而卖价却比其他村低。一个夏天,村民邢守龙的哥哥用马车拉着几头生猪去卖。因路远不好走,到了地方,有几头猪死掉了。人家说什么也不收,一算账,几年白忙乎了。

因身体不适,董福才只能斜躺在炕上接受记者采访

这些情况,董福才心知肚明,非常焦心,但村里没什么钱,只能等机会。2002年秋季,经过阿尔乡镇和村里的积极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项目正式立项。前期首要工作便是挪走那个巨大的沙丘。但查了一下村里的账,董福才发现,村里的钱勉强够铺路基的。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挨家动员,让大家义务出马车,义务出工。虽然是受益的事,还是有个别村民不支持。“我家有不少事呢!再说,我养马车也有费用。”董福才是个急脾气的人,两人为此吵了起来,那人连他八辈祖宗都“问候”了。董福才带着一肚子气回了家,想想这样不行,后来又去了几次,最终动员那人加入了移除沙丘的队伍。马不停,人不歇,董福才带着村民整整干了两个月,总算将挡了村民几十年的沙丘移走。

村民们认为,这下能休息了。但满脑子想着修路的董福才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村里土质松软,运料车开不进来。他苦恼了好几天,才算有了主意:用马车拉土,在6公里路面上铺上半尺土,冻实了就让运料车把料拉来。董福才不多说话,驾着马车,从十几里外的地方拉回了第一车土。村民们感觉到了董福才的决心,感觉到了董福才的召唤,毫不迟疑地加入到了拉土的行列。连贯而行的马车,人们口中不断喷出的热气,让寒冷的冬天变得火热。

运料车顺利开了进来,为了抢时间,董福才要求昼夜不停工。他自己不休息,连他老伴也不能休息,大半夜也得给运料车司机做饭。董福才记得,最多的时候,他老伴一晚上就做了三顿饭。

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份,这条“通往沙漠的柏油路”全线贯通。一条幸福路,从此指引着全村人走向了幸福——

村民陈其华说,“现在卖粮食可方便了,收粮食的车直接开到门口,卖价还高了”;

村里的养牛大户李万全说,“路开通了,我这养牛规模才敢扩大,以前没有路,养多了怎么卖?我现在养了两台大车,有需要牛的,打个电话就能拉过去,一年净收益上百万元”;

村民白晓华说,“现在孩子上学可幸福了,有了柏油路后通了校车,再没有孩子辍学,这两年,村里还出了几个大学生。有一个留在了北京,干得挺好呢”;

……

趟出了幸福路的董福才,在采访快结束时,补充了一点:“说起修路的好处,我才又想到一点,那就是村里从此没光棍了。原来,人家一听说是北甸子村的,条件再好都不愿意嫁过来。”听了这话,董福才老伴插了一句:“那我当初是怎么合计的呢?”董福才听了,笑而不语。我猜想,当年她肯定是被董福才敢闯敢为的趟路人性格给征服了。

猜你喜欢

栽树阿尔风沙
有些房门不必打开
时间的年轮
沙枣花
都怪祖先
梵高的1888
胡丘陵《栽树》
怪脸:生活在德国的叙利亚难民阿尔沙特
献给抚育大山的人们
小猴栽树
卡人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