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呈现营造“穿越”便利
——《宁波新闻》“穿越2号线”报道引发的思考
2016-01-25□闫全
□闫 全
立体呈现营造“穿越”便利
——《宁波新闻》“穿越2号线”报道引发的思考
□闫全
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通车试运营,地下“十字”构建宣告完成,这标志着宁波的地下通道有了独立的交通枢纽,将给市民出行带来一次质的变化。如何报道反映好这一宁波公交史上重大事件?如何让市民通过报道了解参与其中?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要闻部在《宁波新闻》栏目中推出了《穿越2号线》系列报道,通过图示动画、空中航拍、站点体验等方式,立体呈现宁波轨道交通,让市民在穿越中感受便利。
图示动画,强化线路走向
系列报道《穿越2号线》每篇的开篇,从图示动画开始,让观众对线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大家不仅通过图示动画了解整个线路的基本情况,还可以直观感受重点站点带来的变化。开篇的《栎社国际机场站》,图示动画文字描述“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站是轨道交通2号线西南方向的起点站,位于规划的栎社机场T2和T3航站楼之间”,清晰地描述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试运营后“栎社国际机场站”的特殊位置,以及轨道交通2号线的超前规划,使观众对站点到T1航站楼乘机接驳,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回应了观众“为何不能直达T1航站楼”的疑问。铁路宁波站图示不仅显示了宁波站的站点位置,并通过文字解说,阐明这一站点的独特地位,在这里铁路、公交、轨道实现无缝对接的“零”换乘。在介绍1号线和2号线换乘的鼓楼站时,图示可以明显看到“十字”构架,这也就是宁波市第一个地下交通枢纽站。
这些图示动画充分发挥了电视优势,使观众能直观感受线路走向,强化了观众的线路记忆,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空中航拍,强化区域位置
航拍在电视的运用中,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强调区域位置关系中,有其他视角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穿越2号线》系列报道中,图示动画后的航拍,使站点的区域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有了生动的呈现。比如在对轨道交通2号线铁路宁波站点的报道中,有一组航拍让人印象深刻:航拍器从空中锁定已经投入使用的汽车南站,逐步退出到铁路宁波站。在这一镜头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汽车南站、铁路宁波站、妇儿医院以及相应交通道路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在对外滩大桥站的航拍中,出口站点位置以及周边与普通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建筑等,都有一个巧妙的空间呈现。
面对新事物特别是新交通方式的出现,对普通大众来说,直观的位置非常重要,他们在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出行时,需要了解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以及周边的商贸服务等,航拍的运用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这一出行需求。
站点体验,强化乘客感受
直观的体验可以将观众带入现场,让观众跟随记者融入现场的环境之中,强化乘客的出行感受。《穿越2号线》系列报道由记者出镜,按照出行的顺序对各重点站点进行体验,是这组报道的一大亮点。在这组体验式报道中,出镜记者负责对站内环境的交代,给观众清晰的直观感受。以轨道交通“铁路宁波站”为例,这一站点的交通组织,相对于其他站点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说乘客乘坐列车到站怎么走,到站以后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赶往目的地等。在对这一站点的报道中,记者从站内的到达层出发,通过现场的镜头交代,告诉观众如何到达公交车站,怎么样乘坐刚刚开通的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并对铁路宁波站的结构进行现场感受。
另外,让乘客自己体验和感受。在这组报道中,每篇的结束部分采用了“类海采”的思路,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进行了大量的采访,通过他们的体验讲述,反映轨道交通给大家出行带来的新选择和便利。
以图示动画的方式,强化线路走向;用空中航拍的方式,强化区域位置;通过站点体验,强化乘客感受,让普通观众在电视手段的多种运用中有立体的感受,强化了报道的服务功能。《穿越2号线》系列报道推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说明这种服务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强化了与观众的互动与共享,营造了轨道交通“穿越”给大家带来的便利。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