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电视节目中音乐的作用与特点
——以系列主题报道《湖南好人》为例
2016-01-25刘佳源
□刘佳源
新闻类电视节目中音乐的作用与特点
——以系列主题报道《湖南好人》为例
□刘佳源
2015年7月湖南卫视连续推出的八期系列主题报道《湖南好人》,以其重大的主题、独到的视角、唯美的画面,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尤为亮眼的是,节目娴熟运用的配乐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这在以往传统的新闻类专题节目中是不多见的。音乐在新闻类电视节目中该如何运用?
声画及视听的剪辑制作,丰富了系列报道的表现层次
一、多元音乐与多视角画面的综合运用,提升了报道主题的表现力。《湖南好人》画面使用视野广阔的多角度航拍,营造出视觉冲击力,并大量运用逐格画面,使节目画面具有电影般质感。而多元化的音乐与画面巧妙配合,烘托气氛、刻画人物,为报道注入不少活力。比如,其宣传片和片头有两个版本。在时长1分钟的宣传片和片头中,音乐与画面都采用三段式结构,由三段时代背景、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和画面组合而成。短片中远景、近景、特写等多层次、多角度镜头,构成了三段展现不同时代的情境,与之相配的音乐选用的也是这三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调,其中选用原生态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及《日出韶山东方红》作为短片第一段的配乐,第二、三段则分别选用改革开放时期代表曲目《春天的故事》及现代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作配乐。三段音乐前后呼应,短短1分钟的宣传片和片头,通过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三段音乐,丰富了节目内容,衬托出了人物主体的公仆情怀,将报道的主题思想和节目的时代特质表露无遗。
二、背景音乐与节目内容的有机融合,升华了故事情节的亲和力。《湖南好人》中,《龙秋生:迎接新班子不留烂摊子》一期充分发挥了音乐烘托情感、提升感染力这一作用。解说词讲到主人公因干部制度改革面临调岗,他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安排并在调岗前依然努力做出贡献。此时悠长缓和的弦乐组重奏配乐介入,小提琴组与中提琴组交错演奏主旋律,营造出此起彼伏的音乐情景,充分展示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也通过抒情式的音乐旋律,将主人公忠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音乐和画面配合默契的渲染,使观众的思绪禁不住跟随音乐起伏,受到感染。
三、地域旋律与年代音符的巧妙衔接,突显了典型人物的感染力。音乐是形成节目风格的一种手段,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风格,而音乐风格的差异会对节目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湖南好人》系列报道中的主人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县长、县委书记,每期节目都会用到一些40多年前珍贵的影像资料。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年代感,在剪辑老影像资料时,节目都配上了同一时期的原版红色革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原版歌曲由于时隔多年,音质受损严重,早已变得模糊嘈杂,但也恰恰如此,为节目片段增加了浓浓的年代氛围。原汁原味的画面与有些老旧的音乐巧妙搭配,形成完美的互补。比如在宣传片和片头三段式结构中,第二、三段之间就出现了衔接十分巧妙的过渡部分,画面闪现出这次《湖南好人》系列报道的八位主人公,音乐采用民族乐鼓连奏的方式,配合画面的出入,给画面增添节奏感,使二、三两段的音乐能够得到自然的过渡。通过这种简单巧妙的编配方式,地域性旋律与年代感歌曲在首尾相互衬托,从音乐的角度渲染了特定年代甘愿吃苦、清正为民的孺子牛们的精神美德。叙旧而不守旧,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凸显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
配乐与乐段的设计制作,突出了人物群体的时代品格
一、从版本对比中寻求到了地域背景与人物事件的融合点。我国地大面广,不同地域传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方言特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氛围。各地的山歌民谣是电视专题节目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一段有地域特色的曲调往往能引起人们的乡土情绪与强烈共鸣感。
《湖南好人》宣传片和片头第一段音画的不同,便是两个版本之间最大的区别。第一版以原生态歌手阿宝演唱的陇东红色歌谣《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作为音乐配乐的第一段,这首歌是典型的陕北信天游民歌形式,极富西北黄土高原自由明快、淳朴高亢的艺术特征。然而宣传片开头呈现给观众的却是突显南方特色的秀丽俊美的视觉感受,二者搭配起来风格不太统一,因此音画配合度有待提升。第二个版本中第一段的配乐选用的是著名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和伍喜贞演唱的韶山红色歌曲《日出韶山东方红》。宣传片开头出现日出、韶山的画面,使音乐和画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歌曲运用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的唱法,用自由的节奏律动、随性的衬字拖腔,营造出一种高亢激昂、闳远壮阔的气氛,将之后出现的几个大远景的画面衬托得更加大气磅礴。
对比下来,两段音乐所表现出的整体情绪都是高亢的、激昂的、明快的,但是由于二者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音乐,从中显露出的地方特色十分浓重。然而系列报道《湖南好人》有着明确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具有湖南特色的韶山红色歌曲《日出韶山东方红》更贴合主题和人物事件。
二、从首尾呼应中寻找到了人物特征与责任担当的震撼点。音乐配乐如果在电视节目的开头结尾巧妙运用同一音乐主题首尾呼应,便会给整个节目创造有力的加分点。音乐看似是简单的重复,但通过调整音乐和语言的音量比例、声场的空间位置、乐段的强弱起伏范围后,用在节目开头结尾处就会转变为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利器”。这一点在《黄有为:开发张家界》一期中诠释得尤为突出。这期节目在开头介绍黄有为时与结尾对人物进行总结时用了同一个音乐片段,从音乐的角度更加体现出了黄有为坦荡、坚定、无私的精神品格与担当精神,给予观众更深层次的感受和反思回味的空间。
三、从娓娓道来中引出了平民情节与奉献精神的吸引点。《湖南好人》这一电视节目的主体内容是以叙述的形式为观众呈现的,自然在音乐配乐方面也配合节目的主体内容用乐器弱奏出长线条的乐句铺陈式地进行。故事在有条不紊地呈现着,音乐在娓娓道来中进行着,看似波澜不惊进行的背后,却在酝酿着丰富的情感与充满共鸣感的思想情怀。《覃正彦:包产“达人”》一期,没有用夸张丰富的辞藻去“堆砌”故事,而是用这种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却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着。具有独特韵味的常德方言非常接地气,给观众满满的“平民情怀”,极具感染力。而采访中覃正彦对批评他的大字报有着十分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用常德地区音调悠扬多变的方言,加上了极具节奏韵律的歌谣式语句结构,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因此,不经意间将老书记模范朴实亲民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大地吸引了观众。
前期规划与后期整理为配乐制作带来的启示
一、温和舒缓的主题音乐铺垫,对人物背景的烘托有着不可小视的预期效果。温和舒缓的音乐,通常被用在交代事件和人物基本背景。在电视节目中,这类音乐以长弓连奏的和声叠置式弦乐作为铺垫,竖琴或长笛这类软音色乐器独奏作为主奏乐器,或是用和声功能分明、织体结构简单的钢琴独奏乐段来呈现,这样音乐既不会掩盖人物采访和画外解说,又能很好地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果《屈家海:守护大山》一期将多次使用的同一音乐片段作为主题音乐进行发展变化,使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配乐将不再平淡无趣,而是最大化的发挥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一来“屈家海群体”老实做人、公道办事的崇高品格也会更加凸显。
二、饱满流畅的连贯乐段舍取,对情节陈述的推进有着更为重要的递进感染。节目接近尾声时就是深化人物形象的时候了,这时的画外解说词也由一味地陈述变得更加感性,更有渲染力,此处的音乐配乐不单单是烘托气氛、刻画人物,还有着渲染主题、推动情绪的作用。这时以强弱变化丰富、音乐情绪起伏分明的管弦乐齐奏作为铺垫,强奏管乐与大连弓弦乐依次作为主奏乐器出现。这种配乐手法在多期《湖南好人》节目中得到体现。如果能使音乐一气呵成作为一个完整的乐段出现,则会使所要表达的情绪更加饱满流畅,更具感染力,更能刻画出人民公仆不谋私利、用权为民的个性特征。
三、丰富多彩的山歌民谣运用,对层次效果的深化有着丰富灿烂的折射渗透。《湖南好人》八期节目中八位老县长、县委书记,都是来自湖南不同地区的领导干部。如果创作者在策划采拍前就组织挖掘各典型人物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收集整理出能代表节目典型特征的地区山歌民谣,无疑能对丰富主题提升层次发挥出特有的作用。例如,将苗族山歌、常德丝弦《采茶调》、邵东民歌《乡里妹子进城来》等民间音乐运用于节目中,作为段落过渡铺垫,采访时的引入引出,都是突出地方特色、刻画人物形象、丰富节目层次、增加节目完整性、深化节目主题、提升节目品质的不错之选。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音乐,已不再是默片时代的可有可无和电视发展初期的辅助点缀。优美的旋律与各种乐器的配合,再加上极具地域独特魅力的山歌民谣,会让电视新闻节目的音乐更具多样性与民族性,音乐也将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表现力手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资料:1.田华文:《浅析电视专题片的听觉元素》,《中国有线电视》,2004(16)。
2.王真子:《浅谈电视音乐及其魅力》,《东方艺术》,2004(1)。
3.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后淑年:《电视音乐特性探析》,《电视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