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二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2016-01-24栾文娣
栾文娣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亲子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环境等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家庭成员要不断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开拓眼界,加强与幼儿园教师沟通等,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关键词:家庭;独二代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53-02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其心理发展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关系到儿童今后人格发展及对社会的适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教育行为、家庭环境创设、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都构成了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因此,选取3-6岁独二代幼儿个案,研究家庭环境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以为提升该群体社会适应发展水平提供借鉴思路。
二、案例基本情况
雯雯,女,2009年3月出生,就读于徐州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同,父亲是部队军人,在家时间较少,母亲是小学教师,雯雯是独二代幼儿。雯雯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人因年纪较大,不大带雯雯外出,因此她人同前较少与同伴玩耍、交流。妈妈在雯雯上幼儿园之前只在周末去看护她,到上幼儿同时雯雯跟随爷爷奶奶搬来跟妈妈一起住。
雯雯家庭条件中等,居住在市区一个小区内,两室两厅,雯雯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房间布置得比较卡通,粉色为主,里面很多女孩的玩具。
三、个案社会性发展具体表现及成因
(一)个案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1.循规蹈矩,安静胆小
雯雯在幼儿同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每天入同会按照一套固定的程序开始一日生活:将晨检牌插入班级门口的袋子中,洗手,找到自己座位坐下,等着吃饭。吃饭时其他小朋友小声嬉笑和说话,她从来不参与其中,按照老师要求安静就餐。教学活动开始后,她搬自己的小椅子坐在第一排固定位置,认真而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偶尔走神但很快会继续集中精力听课。户外活动,小朋友们欢快地跑来跑去,雯雯则根据老师指令做小游戏。吃午饭时,雯雯依然很安静,但她吃饭的速度很慢,吃饭会发呆,但即使不合胃口的饭菜也会按照要求全吃完。午休、如厕、喝水等环节也很受规则,很少需要教师提醒和约束。在家里,雯雯妈妈也反映她比较听话,能自己安静的玩游戏、看电视。
2.交往不主动,有退缩行为
雯雯在幼儿同很少主动和小朋友进行交流。看小朋友嬉闹时偶尔会悄悄露出笑容,但很少主动参与到嬉闹中。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雯雯则很难决定玩什么,茫然地看着小朋友们游戏。若有小朋友邀请她进入游戏,她也愿意进入并听从同伴指令,若发生冲突行为,她会主动让步。一次在“理发店”区角,丁丁递给雯雯一个吹风机让她给“顾客”吹头发,雯雯很顺从地忙了起来,在一旁的成成看到了也想玩吹风机,就一把抢了过来。吹风机被抢后,雯雯站在原处手足无措了一会,没有和成成争夺回吹风机,也没有寻求老师帮助,默默地离开了“理发店”。
3.独立性差,依赖成人
每天雯雯都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同,可以看出来,她很喜欢粘着她妈妈,每次妈妈离开去上班时她都恋恋不舍地跟妈妈告别。雯雯妈妈说,只要她和雯雯在一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雯雯总会求助于她:在小区有小朋友邀请雯雯一起玩,雯雯总牵着妈妈手说,妈妈和我一起去;穿衣服时也喜欢说,妈妈来帮我;堆积木遇到一点难题,就喊妈妈来帮忙……在幼儿同,虽然生活技能和交往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遇到困难她很难独立解决,也不擅长于求助老师,所以常常放弃。
4.善于克制情绪
在幼儿同观察到雯雯很少有较为强烈的情绪表现。被老师表扬后,会害羞一笑,并继续好好表现,争取更多的表扬,是一个非常“省心”的幼儿。雯雯不仅高兴的情绪表露不明显,也能很好克制悲伤情绪。班上来了实习老师,相处一段时间后小朋友跟实习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实习老师离开幼儿同,小朋友们都依依不舍,很多孩子抱着老师大哭。雯雯看起来也很难受,但是没有哭出来。后来听雯雯妈妈说,她在回家的路上就哭了,说自己一直忍着,她很舍不得实习老师离开。
(二)影响个案社会性发展的家庭因素
个体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家庭因素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对儿童形成积极引导,消除其它因素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幼儿的社会性问题更为明显。
1.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被称作依恋。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依恋的经验会在幼儿内部形成一种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影响后期人际关系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研究指出,幼儿长到7个月以后,就能够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因此幼儿早期与照养者形成亲密关系,将更容易融人群体中,社会性发展更好。其实不仅是母亲,父亲对于个体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父母均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个体将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好的适应性,更少的焦虑和退缩。
在本案例中,雯雯在3岁人同前,主要与爷爷奶奶生活,只有周末才跟妈妈在一起,这对于母婴依恋的形成有较大影响。雯雯妈妈说,每次周末要走的时候,雯雯都特别舍不得,她只好趁雯雯睡着偷偷离开,雯雯醒来了会追问很久妈妈怎么没有了,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渐渐不再追问了。这种告别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对他人缺乏信任。雯雯爸爸难得回来,与雯雯接触也非常少,“父婴依恋”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案例中,雯雯表现得善于克制情绪,不主动敞开心扉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2.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幼儿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集中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一般认为,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即严格而民主的权威型、过高要求的专制型、无所约束的溺爱型、漠不关心的忽视型。
通过访谈发现,雯雯妈妈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带班也非常优秀。在雯雯教育问题上,她严格而认真的工作风格无所不在。有一次雯雯玩过玩具后未收拾,妈妈非常生气,狠狠教育了一番;第二次雯雯又不收拾玩具,妈妈把她玩的玩具都扔到垃圾桶了,雯雯从此就养成了收拾玩具的习惯。虽然雯雯妈妈对于雯雯规则能力训练效果显著,但也导致她胆小、退缩。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案例中,雯雯生活在主干家庭,主干家庭在我国典型的是“五口之家”,雯雯爷爷奶奶可以协助儿子和儿媳照养孙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子女的养育压力,而且幼儿同时和两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相处方式,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但是在本案例中,祖辈和父辈教育观念有分歧,爷爷奶奶主要是溺爱型,对雯雯保护太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人际交往,老人基本都会代劳本该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比如雯雯大班了,在家还是奶奶喂饭、穿衣洗漱也是爷爷奶奶代劳;外出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甚至教育雯雯尽量不要跟小朋友玩,怕别人欺负雯雯……而雯雯妈妈在雯雯人同后,发现她独立性差,有社交退缩现象也非常着急,教育中难免急躁、高控制,这让雯雯处于矛盾和焦虑中,独立能力未能得到快速提升,相反对母亲的依懒反而有增无减。
4.家庭物质环境
雯雯家庭生活条件中等,家庭生活空间布置得整齐而干净,她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房间布置也体现出了幼儿的特点。这样的环境能时时处处熏陶、启迪着孩子,对于她良好习惯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因为城市中独门独户自成一统的格局,使大多数的幼儿都由集中的群体变成单一的个体,这不仅限制了儿童的户外活动和邻里之间的交往,而且影响了儿童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及启示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家庭的作用,离不开全体家庭成员的努力。本案例的结论和启示如下。
(一)家庭成员不断学习,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特点,家庭成员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如果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会使幼儿迷茫和困惑,进而阻碍其社会化发展。因此,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幼儿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多途径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和合作,为幼儿树立正向榜样,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二)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开拓眼界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使幼儿得到情感熏陶,这对于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化。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同龄伙伴接触,在活动中引导其观察和感受对方情绪,同时积极鼓励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简单的合作游戏中感受参与活动的快乐,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三)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幼儿同等诸多方面,幼儿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能根据幼儿在同表现做出专业判断和指导。因此,家庭成员和加强和幼儿同教师的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表现,得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