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

2016-01-24卫锦荷

世纪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卫锦荷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其中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认识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在依法治国的视野下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建设性路径,以供法制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35-02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总的目标。这已经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法治建设需要人们将信念根植于内心,将它外化到每个公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法治思维常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从学习法律知识跨越到呼唤法治精神的新阶段。那么,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是法治建设的积极参加者。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法律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最终有效地促进我国依法治国顺利进行。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是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还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习近平在与青年大学生交流时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代表,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起着的重要创造、继承和传播的巨大作用,是大力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接受既深刻又系统的法治教育。

(二)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也是目标和方向。如果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来讲,依法治国的任务将是长期和艰巨的,任重而道远。其中,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为依法治国做贡献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较而言,综合素质更好,社会参与感更强。因此,在参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倘若能用法治思维去分析问题,并且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和建立“法大于天”的正确科学的法治观念,必将对社会的进步与建设和偕社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在更多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提升。

(三)对大学生的高尚人格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民主、自由、平等、文明、理性及秩序等要素构成了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而社会成员的观念、正确和实践的行为是每一个要素实现的重要条件。从目前现实情况来说,包括所有大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面对着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的形式,尤其是经常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会表现出渴望畸形的自由、漠视秩序、理性缺失等。面对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学生一系列违法犯罪案件,我们很容易看出,违法犯罪案件越来越多,这无疑也突出了当代大学生严重缺失法律信仰和完全漠视法律精神。假如大学生参与的一些社会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法治的价值追求,必定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自觉抵制来自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更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当前高校学生在法治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病

(一)简单化传播法律理论知识、单一化法传授法律知识

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所以对于除法律专业以外的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进行的,仅占课程教材的四分之一,由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会理解法律的内涵,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高校法治教育仅仅看重形式上的过程,而不是看重结果,直接造成学生自身基于功利主义的需求而不高度重视对法律知识的研究。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单一的形式,直接造成诸多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培养不出学生的真正具有清晰的法治思维。

(二)对依法治国及法律作用的理解不全面

依法治国是社会加快推进文明及进步的显著标志,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改革的深化、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保障作用,这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识。但是还有26%的大学生单纯地以为只要遵照法律办事、有立法完备就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秩序有序和广大公民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其实这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理解,然而依法治国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整个社会建立起对法律的敬畏和权威。真正能够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法律的素质,当然也离不开相应的道德、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大力配合。

(三)大学生自身学法不用,知法不行、知行不一

从生理上讲,大学生越来越成熟。从心理上讲,他们又不够成熟。虽然大学生法治意识有一定的觉醒,开始关注国家的法治建设,并关心社会事务,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问题,仍然不能理性地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大学生权利被侵害时,学生不知道究竟怎样维权,不知道怎样处理,既不会主动维权更不会请求法律诉讼了。在处理问题时易于迷茫、盲从、偏激、冲动和情绪化,甚至采取“以暴制暴”,酿造更大的社会悲剧。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还都是法律的门外汉,甚至连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具备而不惜以身试法,作为高校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减少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的继续发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使他们学法必用,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育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最好途径。因为在目前高校对学生法治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滞后,课堂讲解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为此,高校法治课堂教学要大胆改革,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调整,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精神的培育和法律价值的引导,让大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特殊的规律。法治教育是使规范达到认同和接受的效果,是培养守法精神达到自觉和自愿的目的,仅仅靠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法律学科本身是实践性很强,必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分析得出最佳答案。运用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使更多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体会之所以必须遵守及怎样遵守这些规范。考试要重点抓住大学生关注的当前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和法律问题等,不断增强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新媒体,为高校法治教育提高现代化新平台,提高教学效果。第四,高校教师要主动积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里,更好地掌握大学生所欠缺的法律知识及其薄弱环节,有目的地开展法治教育。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一定会让大学生乐于守法,真正感受到法律给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体会到教育者在传播法律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热度与温度,从而达到自觉树立法律信仰的目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这是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众多论述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它揭示了培养法治精神会推进法治建设。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使高校学生接受法治意识的培育是提高高校素质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要不断培养学生对法律意识的尊重。尊重法律就是建立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让法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面对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完全是平等的,同时要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一切义务。大学生必须懂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当前很多学生存在严重个人本位思想,个人追求的自由,达到所谓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甚至不顾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养成比较好的法律行为习惯,使未来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要想做到这点,一是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文化融人校同文化,使高校工作都要有法可依,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同文化,使大学生都成为法治教育的受益者与践行者。二是加强校同法治文化建设。教师要充分发现和运用学校内、外众多资源,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活动:运用学校网络,搞专栏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治宣传;学生的各项奖励制度的评定,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审核等等建造一个多元化的广阔平台,为共同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