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考
——通城县茶产业发展的样本分析
2016-01-24汪国富
汪国富
(湖北省通城县茶叶技术协会)
一、通城县茶产业现状
2013年,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通城县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两茶一猪”的农业发展思路,把茶产业作为建设特色板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方针,抓好标准茶园创建,多措并举,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5.5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万亩,产量2000吨,实现茶叶系列产值2.9亿元,入库税金1000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
1.板块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拥有已认证的无公害茶园1万亩、有机茶园2000亩,建成“白毫早”“福鼎大白”“鄂茶一号”等无性系良种茶园6000多亩,以隽水、沙堆、关刀、马港4个乡镇为主的茶叶板块经济带基本形成,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的70%,已形成了沙堆港背、隽水大柱-利和、锦山、马港高峰四大高效茶园标准基地,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沙堆镇荣获全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称号。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有3家。已建成了双狮精制加工产业园和百丈潭名优绿茶加工科技园。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强化合作,促进了全县90%的茶叶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
3.市场品牌日益显现
全县拥有茶叶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茶认证3个,SC认证场家6家;锦山、双狮、百丈潭、霞光茶业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锦山基地茶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十佳茶叶标准化示范场”;“九井峰”“锦峰”等名茶多次荣获农业部、省农业厅“优质产品奖”。2015年霞光茶业公司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九井峰、百丈潭、霞光牌绿茶荣获咸宁市首届十大名茶评比优质奖,2014年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国家级农民示范合作社。“双狮”“霞光”已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
4.营销市场十分活跃
通城是全省唯一茶叶销大于产的县,有一支1500余人的营销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在20多个省市建立了完善的茶叶销售网络,年销售茶叶300万公斤以上,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双狮茶业公司自2005年取得湖北省茶叶企业出口权后,通过10年的努力,产品已大量出口到非洲、欧洲等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体种面积大,无性系良种面积小
通城县茶园种植于20世纪60~80年代,90%属群体品种,品种单一,茶树老化,科学种植和管理跟不上,造成茶叶单产水平低。2015年全县茶叶平均单产仅50公斤,低于全省平均单产水平。
2.品牌繁多冗杂,精品名牌匮乏
全县各茶场和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茶品牌,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和批量,由于多、乱、杂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影响,市场上互相竞争杀价,以劣充优,甚至出现一流品质、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现象。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3.茶园机械化水平低,茶叶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机械化耕锄、施肥仅有个别企业引进使用。近年来,因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所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造成茶叶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市场竞争优势日趋削弱。
4.生产技术不能与时俱进,企业缺乏原动力
企业缺乏原动力是当前影响通城茶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多数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对当前茶叶发展动向和加工趋势不甚了解,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不能紧跟市场,不能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加之资金短缺,束缚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思路
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用4~6年的时间,分期分批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有机茶园1万亩,无公害茶园3万亩,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年产茶叶5000吨,其中有机茶1000吨,无公害茶4000吨。名优茶达到30%,茶叶产值突破4.5亿元,其中以双狮、锦山、霞光、百丈潭为龙头的企业产值突破1亿元,打造锦峰、百丈潭、九井峰系列名优绿茶,双狮牌系列红茶品牌,创全省十大名茶。
结合通城县地形、地貌特点及现有茶园基础,科学布局茶产业:以沙堆、隽水、关刀、马港4个乡镇为基础,建设1万亩有机茶和3万亩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成通城茶叶经济带,重点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生产、管理、加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大户,以原村办茶场为依托,全县达到300户,户平面积50亩以上。以福人九井峰茶业、百丈潭茶业为主开发具有通城特色的地方名茶,制订名茶加工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等级、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对外宣传,提高通城茶知名度。以双狮茶业、霞光茶业为主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扩大生产批量,适应市场大众化消费。
四、转型升级的思考
通城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样本,给我国茶产业在新时期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许多启迪。
1.扎实推进基地建设,夯实转型升级之基
茶叶基地是茶产业的第一车间,作为茶产业的原料,茶叶始终是茶产业的核心战略性资源。
(1)以政策推动基地建设。整合现有支农扶农政策,推动茶叶基地建设。将国家现有精准扶贫、片区发展、退耕还林、土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捆绑在一起,用于开发荒山荒地,建设改造茶园,按照区域布局、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分批改造、规模推进。政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促进企业和农户的联合。同时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
(2)以科技领航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茶园单产和鲜叶原料的质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引进最先进的加工机械,农业部门负责制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和规程,鼓励发展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
(3)以效益带动基地建设。当前影响茶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还是效益问题,由于春茶采摘期短、单产低,再加上“茶工荒”,茶园的亩均效益还远远不够。农业部门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加快“夏秋茶”原料的开发利用,力求让“所有叶子变成票子”,加速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系列产品,以提高茶园比较效益,这样必然吸引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
2.坚持产业化开发,增强转型升级带动力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措施,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茶叶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一批现有茶叶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标准化程度,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省级龙头企业可以不断吸纳茶园基地、茶叶大户、茶叶经纪人入股,组建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
3.促进品牌做强,锻造转型升级腾飞之翼
现在各区域都有一批茶叶品牌,但都不大不强,难以产生品牌效应。如何把这些品牌整合起来,做大做强,真正产生茶叶品牌优势,必须做到稳定品种,稳定质量,统一宣传,唱响品牌;联合力量,共推品牌;实施优惠,扶持品牌;协调配合,做强品牌。有了品牌,茶产业转型升级才有了腾飞之翼。
4.实施“六大工程”,提升转型升级后劲
茶产业涉及种植加工、贮运、贸易等各个领域,与各种资源、环境状况关系密切,必须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待茶产业,积极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1)实施茶叶质量工程。要加快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三品”茶叶发展,推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强农药使用专项监管,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的使用,推广普及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以产品认证为主实行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扩大加工企业ISO和SC认证工作。加强标准化管理,引导基地按技术规程操作。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加强茶叶的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延长保质期。
(2)实施茶树良种工程。大力推进无性系良种发展,扩大短穗扦插、低位嫁接换种等综合配套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3)实施机械化生产工程。部分地区茶叶生产机械化总体水平还相当低,在高标准建园整地、茶叶采摘、制茶、茶园喷灌、植保等方面,有的还是空白。因此,一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将茶叶机械购置纳入农机补贴,加大补贴力度,增加燃油补贴;二是组建或培育茶叶机械专业户、专业公司,开展租机作业服务,满足茶叶基地发展的需要。
(4)实施初精制加工厂改造工程。逐步对破旧厂房、老化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实现茶叶加工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政府应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厂房给予适当奖励。
(5)实施专业化茶叶市场交易工程。茶叶主产区政府应牵头建设鲜叶原料市场和成品茶交易市场,便于茶农、茶叶种植大户、企业、营销者交易,发挥市场的促销和调节功能。
(6)实施电商工程。茶叶品牌企业逐步进入电商渠道,开发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政府给予适当扶持和引导。
5.健全保障机制,提供转型升级动力
促进茶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把茶业发展摆上位置,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保证政策到位并具有连续性、持久性,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茶产业发展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以扶持、发展、鼓励。加大资金投入,可以建立茶叶开发专项产业基金。每年从扶贫开发资金、财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统筹调配,重点用于扶持建设标准茶园、引进新机械、创建品牌、培训技术、开发新产品。要优化管理服务职能,组织专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到山头、指导到农户、跟踪到基地、服务到企业,及时调查和了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基地、企业、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茶产业发展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