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南茶北引”历史变迁
——“南茶北引”成功50周年暨日照茶业发展侧记
2016-01-24阚君杰崔乐玖王艳李季鹏王海燕
阚君杰 崔乐玖 王艳 李季鹏 王海燕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茶业管理局,276800)
日照地处鲁东南的黄海之滨,是山东“南茶北引”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南茶北引”最为成功的地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的主茶区。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21.1万亩,产量1.35万吨,系列产值24亿元。“日照绿茶”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1.87亿元,跻身全国50强。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日照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趋强,诸多颇具影响且值得铭记的节点,编织成“南茶北引”辉煌史篇。笔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老茶人、咨询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日照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点滴,以飨读者。
一、从屡次引种到试种成功
山东“南茶北引”源于上世纪50年代,其初衷是为保障群众喝茶供给,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引种茶叶,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前期,主要是开展了群众性引种试验,由省商业和林业系统组织实施。
1958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从浙江购进茶籽5000公斤。1959年春,将茶籽分配到日照县大沙洼林场、蒙阴县岱崮林场、平邑县万寿宫林场和明光寺林场等国营林场和青岛中山公园等单位种植,同时分配到沂水县上峪大队、沂源县坡丘大队、蒙阴县宫家城子大队和前城子大队作为试种点。因缺乏种植经验,采用点播大豆的方法播种茶籽,出苗后未加强管理,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干旱冻害而枯死。1961年,日照大沙洼林场、马庄公社挪庄生产队苗圃、国营刘家寨苗圃试种0.56亩,采用开沟点播、条播和撒播的方式,出苗率分别达到70%、95%、8%,又因未安全越冬,试种没有成功〔1〕。
1965年秋,山东省糖茶烟酒公司派吕新、陈德熙二人来日照县选点试种(当时日照县隶属临沂行署专区)。县商业局、林业局、气象部门派人配合,试种任务由县糖业烟酒公司承担,组成四人种茶指导小组,将丝山双庙和安东卫北山两个大队选为试种点,引进祁门槠叶种及浙、皖北部的群体品种进行播种。1966年春,在鲁南四县试种,其中日照县种茶8.7亩,因冬季遇到持续干旱和低温,大部分茶苗被冻死,只有丝山双庙和安东卫北山种植的茶树成活2.3 亩〔2〕。
经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是选择了背风向阳地块,出苗后遮荫,冬季采取培土、盖草、搭防风障等防护措施,实现了茶树安全越冬。这些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为以后扩种茶园提供了借鉴和范例,由此标志着“南茶北引”获得成功。1966年成为日照茶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随后开展了大面积扩种。1967年,日照种茶区域扩展到9处公社14个大队,播种面积111.5亩。1968年,扩展至11处公社23个大队,扩种至346.2亩,种茶成活率达到90%。1968年到1980年是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日照县22处公社333个大队种植了茶树,面积达到10189亩,其中100亩以上的大队15个,50亩以上的50个。1967年后,茶园陆续投产,1968年茶叶产量725公斤,到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产量达到140万公斤。
“南茶北引”获得成功,改写了北纬30°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实现了我国种茶区域的重大突破,这项创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国家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自1967年至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先后派段敬堂(3次)、虞富莲(4次)等专家11批17人次来日照实地考察调研,帮助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总结出许多科技成果。比如通过“一选”(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形和环境),“两定”(定人员、定要求)“把三关”(播种关、出苗关、越冬关)“四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植树造林相结合),达到茶树“五不死”(旱不死、涝不死、晒不死、冻不死、病虫害不死)的目的,采用浇透越冬水、施足越冬肥、加盖防护物料等措施,保护茶树安全越冬。至今,这些技术仍在北方广泛应用。
1973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主持召开了全国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同年12月,山东省农业电影社在日照县拍摄了“南茶北引”科教片。1978年,全国茶叶区划会议正式将山东列入江北茶区。1979年秋,《人民画报》记者沙文来日照采访了城关公社上李家庄子茶园、马庄公社邢家沟茶园,在画报第四期刊登了以“南茶北引”为主题的报道。1992年,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日照召开。日照“南茶北引”获得成功,也引起了国际友人的关注。1978年12月,日本姬路市中日友好协会中国文化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会长——福田一郎先生,给城关公社上李家庄子大队来信,盛赞“南茶北引”成功。1986年10月,朝鲜农业科学院海州分院金麟汗率茶叶考察团一行三人来日照进行了考察学习。
二、从推广到规模发展
自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日照茶叶生产经营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模式,委托基层供销社采购站收购,验质技术员由县糖业烟酒公司派出(亦工亦农人员)。其中,种茶大队自留总产量的5%分配给社员自饮,其余交当地供销社采购站,供销社再留30%本地销售,其余上交县糖业烟酒公司。各地执行省里规定的试购试销价格,一级收购价每公斤5.4元,零售价6.0元;二级收购价每公斤4.6元,零售价5.0元;三级收购价每公斤3.6元,零售价4元;秋剪茶收购价每公斤1.6元,零售价2.0元。通过实行免税让利,把税收让给生产单位,把商业利润让给消费者,积极支持当地茶叶生产发展。
1982年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大部分茶园承包到户,自主经营。1984年,基层供销社停止了茶叶收购,商业系统陆续撤回了分派到基层的技术人员,茶叶生产告别了计划经营模式,迈入了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85年3月,日照撤县设立县级市,茶叶生产由日照县林业局移交日照市农牧局管理。1989年6月,日照升格为地级市,日照市农委农业办公室负责管理茶叶生产发展工作。1992年12月,日照市设区带县,辖东港区、莒县、五莲县,由市(区县)农业系统负责管理茶业。
1994年冬,日照市东港区借鉴北方大棚蔬菜生产经验,在巨峰镇秦家小庄茶园建立了茶叶冬暖式大棚,不但解决了茶园越冬问题,而且实现了冬季和早春采茶上市,迎合了消费者喜欢喝新茶、喝早茶的心理,所生产的“冬茶”多以礼品茶形式销售,价格高达每公斤2400元以上,极大提高了茶园经济效益。大棚茶生产技术很快在巨峰镇薄家口等地推广开来。2000年以后,随着茶叶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各地相继建起了茶叶保鲜库,大棚茶销售受到冲击,市场逐渐萎缩,冬暖式大棚陆续被春暖式大棚和中拱棚、小拱棚所替代,其主要功能为保护茶园越冬,不再生产加工大棚茶,但茶园冬季采取拱棚设施防护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照茶业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强化服务职能。1998年12月,东港区率先设立茶业管理局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并成立茶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茶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2006年,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成立(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临沂市茶叶试验研究站,1993年更名为日照市茶叶试验研究站)。2008年,岚山区成立茶业管理办公室。2012年,日照市农业局成立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全市服务茶业发展的市、区县、镇街道三级网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实施鼓励政策。1998年,岚山办事处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化的意见》。1999年以来,东港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业发展步伐建设江北第一绿茶基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茶叶等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茶叶等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文件,围绕基地发展、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业发展。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增强科技支撑作用。1998年,东港区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叶示范区的协作关系。2001年8月,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在日照市(东港区)召开了全国无公害茶叶丰收计划第三期培训班,同年,东港区组织实施了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项目。2008年,农业部实施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日照市茶科所列为全国22个试验站之一。2010年,山东与河南、陕西省的41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茶叶企业在日照签署成立“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1年,市政府与中国茶叶学会在日照举办了“2011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学术研讨会”。2014年,市政府与中茶所签订“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1998年以来,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的领导和专家来日照开展调研和指导培训活动达22批次以上。
通过政策启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品牌推动,日照茶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茶叶生产涉及32个乡镇、779个村、20余万茶农,涌现出巨峰、后村、南湖、夏庄、潮河等茶叶特色乡镇,打造了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后村镇万亩茶叶片区等集中区域。日照发展成为我国高纬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日照东港、岚山两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东港区还被授予“2011年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4年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绿茶栽培示范区”“全国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预计到2016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25万亩,产量1.5万吨,总产值25.8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0%、75%以上。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30万亩,产量达到2.3万吨,总产值46亿元。
三、从试制茶叶到塑造品牌
自1968年始,日照县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炒茶技术,早期曾派5批21人次,到安徽、浙江学习制作绿茶,并举办了炒茶技术培训班,培训制茶技术人员350名。1969年,日照炒青绿茶送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评审,得到的评价是:“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很好、滋味浓、香气高,近似歙县茶”。1970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夏春华等3人来日照,帮助巨峰公社西赵家庄子大队创办了第一座队办联营半机械制茶厂,定名为“九一六初制茶厂”,主要从安徽购进了槽式杀青机、木盘揉捻机等。1973年,城关上李家庄子创建了日照县第一座全套机械化初制茶厂,配备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滚筒炒干机等十余台机械。1975年,省商业厅投资近21万元在日照县城西郊十里堡建成精制茶厂,占地总面积18084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795平方米,配有抖筛机、圆筛机、风选机、拣梗机、烘干机等20余台(套)设备,毛茶分为六级,一至三级直接出售,三级以下用于窨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等。茶厂建有玻璃花房30间,栽培茉莉花、珠兰花、玉兰花等,为窨制花茶提供花源。因受茶叶收购量所限,精制茶厂设备利用率很低,丰收年景也只能加工2个月。1984年,又从浙江杭州梅家坞购进电炒锅,制茶工艺和设备不断改进,制茶品种逐年增加。到1984年,日照县城附近种茶大队已能生产形美、色正、香气高的7类茶叶,其中炒青绿茶、烘青绿茶送厂加工分级窨制各种花茶。
日照地方名茶的试制始于1975年。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介绍,当初他受所里委派,在日照县城关公社上李家庄子大队蹲点,主要开展茶树栽培管理试验、研究与调查工作。是年春天,虞富莲与县种茶组的田存方在上李家庄子北大鞍茶园采摘了一批幼嫩芽叶,分别按照碧螺春和龙井茶工艺加工,试制高档绿茶,前者叫“雪青”,后者称“冰绿”,寓意寒冷之地产的茶。当时的县多办主任范东晨喝了“雪青”,赞不绝口,说还是过去在南方喝过这样的好茶,且比南方茶煞口。县里随即在上李家庄子进行了技术培训,由于领导重视,学员积极性高,“雪青”茶很快在全县推广。
1989年,在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全国名优茶评比中,上李家庄子茶场选送的“雪青”茶荣获优质奖,成为山东第一个获得部优的茶产品。1992年12月,“雪青”商标被日照市茶厂(后成立山东雪青茶场有限公司)注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雪青”作为日照曲形茶的代表已跻身全国名茶行列。
日照绿茶起初只是一个当地茶的统称。2002年5月22日,“日照绿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认定为证明商标。2005年,“日照绿茶”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8年续展全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日照绿茶”荣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日照绿茶”被农业部登记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目前,日照茶产业已形成了“日照绿茶区域共用品牌(母商标)+企业自主品牌(子商标)”的“母子”品牌运作模式,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逐年提升。日照绿茶品牌的塑造,一是源于日照绿茶优异独特的内在品质。因日照地处北方高纬度茶区(相当于南方低纬度高山茶区),受海洋气候的影响,空气湿度高于内陆地区,具备“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环境条件,加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越冬期长,有利于多酚类、茶氨酸等内含物质的积累。经理化检测,日照绿茶水浸出物明显高于南方茶区同类茶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独特的内在品质提升了日照绿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得益于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在品种方面,引进“黄山种”“鸠坑”等有性系良种,尝试引植“中茶108”“龙井长叶”“白毫早”“福鼎大白茶”和白化系、黄化系等无性系良种,日照市茶科所从当地种质资源中成功选育出“鲁茶1号”“鲁茶2号”,加快了良种化进程。在设施配套方面,注重“山、水、林、茶、路、景”综合治理,示范应用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绿色控害等技术,提升了管理水平。涌现出浏园、淞晨、瑜山、浮来青、御海湾、瀚林春等一批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是得益于名优茶加工技术应用。在厂房建设上,严格执行“QS”或“SC”认证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设备配置上,引进名优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成套设备,提升加工质量,稳定产品风格。涌现出祥路碧海、万平、林苑、北叶青等一批标准化加工厂。日照市春茗茶机厂、盛华茶机厂也研发生产了适宜当地的茶叶加工机械。三是得益于积极参评参展和系列化宣传。从1992年“河山青”牌碧绿茶获第29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金奖,到2015年“圣谷山”牌日照绿茶获米兰世博会“金骆驼”奖;从1999年“雪毫茶”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二等奖,到2015年“浏园春”获第十一届“中茶杯”评比金奖,碧波、清吟、东山云青等五只茶获得银奖,累计历届“中茶杯”参评日照绿茶获得9个特等奖,68个一等奖。从2001年日照市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到2016年遴选组织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参加第四届哈尔滨国际茶博会;从2003年日照市政府主办首届中国日照茶博会,到累计举办4届日照茶博会、4届日照绿茶节等等。通过开展系列茶事活动,有力提升了日照绿茶知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茶叶销售。日照绿茶销售市场已由省内拓展至北方大中城市,由传统实体店营销发展到天猫、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网络营销,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和广阔发展前景。
“几度朔风草舍寒,为有今天纷争妍。日照绿茶满庭芳,黄海之滨弥茶香。一壶斟就春溢身,忘却龙井碧螺春。吾辈只为茶而来,从来茶人似茶痴。”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老专家虞富莲研究员在《印象日照绿茶》序中的赋诗,是他亲历“南茶北引”的真情实感,更是日照茶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今天,日照茶人正继承和发扬“南茶北引”精神,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向着新的目标进发……
[1]1961年日照县茶树试种情况调查表(1961年10月24日).日照市档案馆.
[2]山东省日照市商业志办公室.日照商业志,1985.